袁国平(1906——1941),名裕,号醉涵,邵阳县东乡(今邵东县)范家山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其父务农,兼弹棉花为生。袁6岁读私塾。聪颖好学,10岁考入宝庆循程学校,学业优异,擅吟咏,曾随师登佘湖山吟诗而抒怀:“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云遮。...[详细]
袁化中(? ~1625)字民谐,别号熙宇,明朝武定(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晚明政治人物,东林党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考中进士,历任内黄、泾阳知县,多有善政。泰昌元年(1620)提升为御史。他耿直、清廉,勇于扶正压邪。熹宗时,-论述时政八事曰:“宫禁渐弛,言路渐轻,法纪渐替,贿赂渐章,...[详细]
元匡,北魏人,景穆帝之孙,字建扶。其人性情耿直,气节高亮,幼年时,文成帝(公元452年即位)甚喜爱,称其必成大器,遂改名匡。取自《庄子·让王》“匡坐而弦歌”,引方正、端正之意。公元500年,宣武帝即位,元匡任度支尚书。因尚书令高肇处理国事、家事枉法徇私,引起当朝内外争议,元匡理正词严予以训斥,...[详细]
袁世硕1929年生于兖州,1949年考入山东大学师从冯沅君教授,毕业后,成为冯沅君的助教。袁世硕研究元明清文学,继承了冯沅君的治学方法和谨学态度,他注重从基本的训释古义、稽考史实做起,力求掌握最充分、最详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审慎的分析,搞清与所要解释、评论的文学作品有关的历史事实。他通过慎实的分析...[详细]
袁恕己(?~706)唐朝永静军人。武则天称帝期间,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唐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张柬之等乘机发动兵变,诛杀武后宠臣张三易之、张昌宗,废周国号,迎唐中宗李显复位。袁因功右迁中书侍郎,封南阳郡公。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怂恿家奴强抢 女子,...[详细]
于禁(生卒不详),字文则,东汉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磁窑西太平)人。官至虎威大将军。 东汉中平元年,于禁投奔东郡太守曹操,因他弓马娴熟,武艺出众,谈吐不俗,任为点军司马,领兵镇守兖州。 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从山东奉诏入京都洛阳,歼围李催、郭汜等。沿途大小数十战,于禁随军而行,建立不少战功,...[详细]
于慎行(1545—1608年),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年间由皇帝日讲官升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亦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 于慎行少年时代天资极高,学习勤奋,17岁便考中举人。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详细]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之子。载淳6岁即位,在位共13年,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剿灭西、东捻作乱,平定陕西、甘肃回民叛乱,兴办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公历1875年,同治皇帝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谥号继天开运...[详细]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为维持生计,他跟母...[详细]
曾圣提(1901—1982) ,祖籍广东潮州。幼时在福建厦门集美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在厦门报社工作。1922年到新加坡任教,半年后返回国内。1925年去印度,追随甘地任文职,1926年回国。1927年再去新加坡,入《南洋商报》任电讯编辑兼副刊编辑,1930年任编辑主任,不久即主持读报编务,对业...[详细]
曾应之(1918—1949年) ,又名陈北镐、陈烈丰,笔名戈基、万年青等,生於潮安县登云区方安洞(今浮洋镇福洞宫边村)。1936年10月加人华南抗日义勇军,12月底加入0。1937年初任义勇军潮汕大队大队长。7月任0韩江工委宣传部长。1938年初任0潮汕中心县委宣传部长,2月兼任0汕头市工委书...[详细]
曾云,原名曾宗宏、曾宗荣,1918年12月生,邵东县灵官殿镇人。1935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0。先后担任过通信班、骑兵班、警卫班班长。抗战时期,任保卫党中央的警务一旅及三团、二团和关中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机要组长、股长、副科长。...[详细]
詹安泰(1902~1967),字祝南,号无庵。饶平县新丰楼子人,1902年出生。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广东大学中国文学系,1926年毕业后,任教韩山师范、金山中学达12载。1938年起,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28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编写有《中国文学史》(先秦西汉部分)作...[详细]
张邦昌(1081年-1127年),别名张子能,北宋末年大臣,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等职务。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靖康之变”,但张邦昌也只做了32天皇帝。张邦昌主和,与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议和。建炎元年,南宋下诏将张邦昌赐死,他登上...[详细]
张 苞 (1922~1962),东莞石龙人,民兵战斗英雄。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武工队长、副营长、侦察股长,是闻名东江的“双枪将”。1945年2月,在东江下游只身跳入激流,游上敌船,击毙少将以下日军8人,获东江纵队司令部通令嘉奖。1946年6月,随部队北...[详细]
张北华(1911~1975)原名张训荣,又名张恩堂、张维之,郑路镇营子村人。1930年在省立青州师范读书时参加中国0, 建国前历任共青团济南市委-、0山东省委秘书长、0山东省委临时-、徐州市市长、市委-,建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会主席,0甘肃省委常委、省监委-等。曾在延安参加中央党校的整风,1...[详细]
据张氏家谱记载,居住济阳东关的张葆醇系明代永乐年间枣强大移民以来张门第十一世祖,清朝顺治年间曾任东光县县令。据传,张葆醇与济阳的朝廷命官吏部尚书艾元徵是儿女亲家,即艾尚书之女嫁与了张县令之次子张恪,此人后迁居高楼村。 张葆醇任东光县令时,有一年济阳城北一带遭遇了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灾区百姓为...[详细]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四川省內江县人,出生于1899年5月10日,卒于1984年。 他的家世很大,是內江的望族。父亲名怀忠,号悲生,为人个性豪爽,讲究美食。原籍广东番禺,先世于前清康熙年間迁...[详细]
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今济阳镇张稷若村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张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