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宽,字子襄,西汉初《易》学大师。《易》也称《周易》,是我国古代通过自然现象推测人事变化的哲学书。宽习《易》精深,人称“《易》祖师”;又因在景帝时曾参加抗击吴、楚等七国叛军,有战功,世称“丁将军”。清代《滋阳县志·师儒》引《汉书·外戚传》,说他是汉哀帝母亲丁姬的曾祖父,“家在山阳(郡)瑕丘”。...[详细]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详细]
东方朔(约公元前161—前87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人。西汉著名文学家。与司马相如同时,以辞赋著称。 东方朔少失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初即位,即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并诏令天下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至长安上 书自荐,在《应诏上 书》中,毫不客气地述说了他的家世和刻...[详细]
明时,洪泽湖江洋大盗,常出没于合肥一带,大肆抢劫,扰乱社会。县官严令捕盗,一次捕了孙飞(匪首孙某独生子),经审讯后,处以死刑。孙匪闻讯,悲愤交加,誓为儿子报仇。暗派20多名匪徒,伺机暗刺县官。一天,县官陪夫人到明教寺敬香,在回衙途中,双双遭到暗害。之后三年,凡任合肥县官,多只一年,少仅一两月,...[详细]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西汉广川(德州)人。汉代思想家。他少年时攻读《春秋公羊传》,曾“三年不窥园”。后受齐鲁文化的熏陶而起于燕赵。他以自己的哲学论著不仅与赵人毛诗学开创者毛苌 、燕人韩诗学开创者韩英,在燕赵古地组成了西汉前期的一个地域文化圈,而且他还是当时的群儒之首,以文章道德...[详细]
段成式(?—863年),字柯古,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县)人。唐代文学家。 段成式出身于一个历代仕宦之家。父段文昌,颇有文名,《全唐诗》曾录载他的诗若干首。成式以父荫入官,文宗开成初年,任职集贤殿。集贤殿为唐代文学三馆之一,掌管四库书,刊辑经籍。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详细]
段志玄(598-645年),汉族,唐初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详细]
杜林芳(1853—1933年),号翰笙,紫金县蓝塘围背村人。19岁中秀才至岁贡,后屡试不第。1911年任县劝学所所长。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教育事业,门生遍县。1921年至1923年任紫金县长。1925年,杜林芳与邓纪瑞、甘仿渔在家乡蓝塘创办“紫金县第二高等小学”,并任校长,建起800平方米的3层...[详细]
杜仁杰(约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夫”也作“甫”),又号止轩。济南长清(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元代散曲家。 杜仁杰出生于诗书之家。父杜忱志行廉洁,有文名,进士及第授京兆录事判官,后因病归里。仁杰淡于名利,一生未仕。在残曲[双调]“蝶恋花”中,他说自己“难合时...[详细]
(公元?年至1544年)字叔贤,南海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历吏部员外郎。世宗初,以议大礼称旨,骤进少詹事,恃宠放恣。累迁吏部尚书,入阁辅政。攻者四起,上疏引疾去。卒,谥文襄。献夫撰有西樵遗稿八卷,与周易传义约说(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重大事...[详细]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详细]
范峻青(1912~1969)垛石桥镇范家屯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自幼喜爱音乐,曾辗转济南、天津等地求学。1935年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专科从师于著名二胡演奏家蒋凤之先生,并曾在北平广播电台演奏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芦沟桥事变后,他肄业回家。日军入侵济阳时,范仅带一把二胡转移,1945年参加八...[详细]
范淑泰 (1603—1642)字通也,大来,又字木渐。自幼有大志,以天下事为己任。24岁中举,次年成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吏科左给事中等职。当时朝廷权0当政,吏治腐败,他奋不顾身,-言事百余次,激烈地抨击时弊,指斥0佞,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祯十五年(1642)升吏科都给事...[详细]
法若真:生卒年: (1613-1696). 虽非徽派画家,但他是康熙年间山水自成一格的画家。他所作的《树梢飞泉图轴》,为其精心之作。此图画雨后山景,薄雾轻罩,飞泉奔流,山头耸动。整幅画面静中有动,仿佛有声。山石用硬笔勾皴,多次皴染,充分表现出嶙峋的石质,和雨后的苍润。此图于丁卯年所作即公元168...[详细]
竺法汰(320—387年),东莞(今山东沂水)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竺法汰聪敏好学,不耻下问。据《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道安为同学,同师承于当时的名僧人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今属河南),二人分手后,他便率弟子昙壹、昙二等...[详细]
冯惟敏(1511—1580年),字汝行,自号海浮山人。山东临朐人。明代著名散曲家。有谓冯惟敏之于散曲,“犹词中之有辛弃疾”。(任中敏《散曲概论》) 冯惟敏降生在其父冯裕直隶晋州的任所,后,随父由晋州移南京,由南京迁甘肃平凉,由甘肃转贵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时代足迹已漫游大半个中国。冯裕为正德进士...[详细]
李曲斋(1916—1996),原名浀,字秋晓,号曲斋,祖籍广东省顺德县人。李曲斋自幼在西关生活习文。1950年初被聘为黄沙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加基层群众工作,长期从事市、区绿化文化宣传活动。1978年初,担任荔枝湾园林学会顾问,区地名办公室顾问。 他的祖父李文田,是清咸丰年间探花,授职...[详细]
傅晋淮(1901—1977年),字焕然,紫金县乌石乡大陂村人,生于农民家庭。古竹乐育中学师范班毕业后,在河源县城乐育小学、本乡荷树湾乐育小学任教。后因父亲患“麻疹”病逝世,而弃教学医。1926年春,他在紫城镇伞子行首设“维爱西药房”,接触了刘乃宏等一批县城进步青年,同情和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