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1446~1533) 字廷采,号东皋,板泉镇大白常村人。明成化七年(1471)中举。成化八年中进士,任河南省登封知县。后任两京御史。弘治三年(1490)巡抚山海关与保定诸郡。弘治九年晋为光禄寺少卿。弘治十四年再升为南京鸿胪寺卿,是年擢为都察院佥都御史,理两浙盐政。弘治十七年冬,奉诏巡抚...[详细]
阚望(1921~)肥东县石塘镇人。“八一三”抗日烽火激起他和一批同学私自离家离校,参加救护伤兵、难民工作和抗日歌咏活动。后来, 因导演话剧《雾重庆》、《麒麟寨》成功,遂投身于抗日戏剧运动。 民国30 年(1941 年)冬,参加周恩来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抗敌演剧四队”,在地下党支持下的进步戏剧活...[详细]
王珉,晋(351—388),字季琰,小字僧弥。珣弟。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赠太常。自导至珉三世善书,时方之杜、卫二氏。尝书四疋秦,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献之)戏云...[详细]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王安石同母弟。熙宁进士。临川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他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详细]
王安礼(1034年--1095年),字和甫,北宋政治家、诗人。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 人,王安石同母四弟。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绍圣二年,年六十二岁,官至尚书左丞。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著有《王魏公集》20卷。 王安礼嘉祐六年(1061)中进士,初入幕河东路唐介门...[详细]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详细]
王邦直(1513-1600年),字子鱼,号东溟。著有《律吕正声》六十卷,是明朝具有一定成就的律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王邦直祖籍即墨。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先后有即墨三大夫、田单、田横等仁人志士在此建功立业,也曾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读书不其山下,还孕育了中...[详细]
王薄(?—622年),山东邹平人。隋未农民起义领袖。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十月,王薄率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起义。自称“知世郎”,意为能预知天下局势将发生变化。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道: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详细]
王本清(1906~1978),丰城镇里疃村人,全国民兵模范。 1945年王本清参加八路军,冬,负伤复员回家。1946年1月,被推选为村民兵基干团副团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本清任基干民兵团副团长后,在全区带头组织贫雇农向地主开展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他带领民兵多次打退国民党地方武装...[详细]
王珣(1400~1508) 字德润,明曹县南隅里水堌村(今曹县郑庄乡王老林)人,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进士,先后任泰康知县、南京监察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每任一处,都体察百姓疾苦,减免赋税,发展生产,革除弊政,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政声卓著。王珣还十分重视地方志书的编修,修《湖州府...[详细]
王椽(1747—1825) 字钜颖,号砚亭,曹庄镇旺南庄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强记博闻,10岁左右即以诗词歌赋闻名乡里,23岁(1770年)中举后教书10年,授课之余,仍勤学不辍.清乾隆辛丑年(1781),入选教职-,先后任城武,博兴,沾化县教谕.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58岁时中...[详细]
王旦(958—1019年),字子明,山东莘县人。宋代著名政治家。真宗年间为宰相,是太宗、真宗时期内外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之一,对北宋早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为宋代名相之一。 王旦出身仕宦大族,他的曾祖王言唐末为黎阳县令,祖父王彻官至左拾遗。其父王祐后汉后周之际以文名天下,北宋...[详细]
王得胜 (1825-1908),原名绪岳,更名得胜,字捷三,山东省沂州府兰山县王朱樊庄(今属江苏省东海县南宸乡)雇农王年的遗腹子。清道光五年(1825)二月十二日生,道光十三年随母赴卢沟村卢廷树家佣工,道光十八年雇为海州营守备秦怀扬家童工,以诚实、勤谨、灵俐得秦氏夫妇欢心。道光二十一年因病回...[详细]
王度慈(1900—1953年)禾云镇人,民国元年(1912年),在肇庆的广肇罗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在鹤山县坪岗乡平民学校当教师,并从事农-动。民国12—14年(1923—1925年),先后担任共青团鹤山县支部书记和中共鹤山县支部书记。民国15年(1926年)陈可钰率北伐军到达曲江县时,王是广东省...[详细]
王福山(1901~1942),原名王贤卿,即墨县兰东村(今属北安街道)人。1939年春,王福山结识了在当地开展抗日活动的共产党人马金铭。交往中,王福山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明确向马金铭表示要参加共产党,走抗日救国道路的决心。1939年12月,王福山接受中共九区区委交给的建立兰东地下交通站的任务。他...[详细]
王桂馥,湖南省桂东县城关镇人,1916年7月14日生。1936年底参加革命,并参加了主力红军长征后南方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江苏镇江茅山地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八年抗战。期间,先后任新四军一支队文书、参谋,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作战科科长、营...[详细]
王桂昭(1896—1975年)字鼎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于禾云镇井建马安村。孙中山卫士,一直追随孙先生革命,16岁赴广州,由亲戚介绍给教会黄牧师,荐入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镇由美国人开办的美理中学就读。民国3年(1914年)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番禺县党部加盟,投入反袁(...[详细]
王汉农(1909—1941.7) 曾用名玉书,韩村镇后白莲峪村人.1938年参加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抗敌自卫军独立营营长,青云区第一任区长. "七·七"事变后,回家乡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不长时间发展到三四百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队伍编进主力部队,开往南方支援新四军.王汉农带领...[详细]
王毓华,原名王连茹,字子英,号佩石,1887年生,今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王围子村人。山东法律讲习所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因家庭无力供给辍学,为谋生计,曾在北洋0-倪桂殿家任家庭教师。上世纪20年代初,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嫡孙女孔德齐、孔德懋正值幼年,需入学读书,欲聘家庭教师。因孔德成为末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