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力(1908—1969),原名程越,曾用名程趋、程永棠、程鸿耀、程勖,於潜(今临安於潜镇)景村大地人。上海政治经济专科学校毕业。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10月重新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淮南行署财政经济处副处长,新四军二师供给部长,山东兵团供给部长,七兵团后勤部长等职。解放后,任杭州...[详细]
瑞澂(?-1912) 清末大臣。博尔济吉特氏,字莘儒,号心如。满洲正黄旗人。早年以贡生官刑部笔贴式,升主事,后调户部员外郎。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九江道。1905年调任上海道。1907年先后任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主持苏州、松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等6州的清乡...[详细]
邵懿辰(1810—1861),字位西,清仁和(今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升刑部员外郎。咸丰四年(1854),在济宁防河无效,被罢官归里。十一年太平军围攻杭州,他助浙江巡抚王有龄对抗太平军,在战乱中身亡。他对经学颇有研究。文宗“桐城派”,与曾国藩、梅曾亮、朱次琦等时有往...[详细]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杭州人。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习英文,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清宣统元年(1909)学成返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法政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任浙江大学教授,继任文...[详细]
邵锐(1480—?),字思仰,号端峰,别号半溪,仁和塘栖(今余杭区塘栖镇)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为人严于律己,正直不阿,举进士后授翰林。时宦官刘瑾擅权,同年多往晋谒,唯锐不趋附,受到舆论赞扬。后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刘瑾将亲信焦黄中和刘仁亦改庶吉士,传旨和锐一起授编修,锐耻与同列,上疏请辞...[详细]
沈楠(生卒年未详),字汝材,号让亭,明仁和泉漳溪里(今属余杭塘栖镇)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南昌府推官。有知人之明,好奖掖人才,在南昌主试时,所拔如汤显祖、万国钦,都以文名天下。生活俭朴,“四年一裘,三日一肉”。外出时,老小都指着称他清官。南昌花园乡旧称盗贼窝,久治无功。楠单骑直入,感之...[详细]
沈炳铨(1902—1959),又名永泉,富阳春江乡月台村(今属富阳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法律本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任富阳县党小组组长,组建并领导富阳县总工会,出任国民党富阳县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兼工商部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捕,囚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192...[详细]
沈朝焕(生卒年未详),字伯含,明仁和泉漳(今属余杭塘栖镇)人。沈楠之长子。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工部主事。同年,典试山东,被选拔的均为贤士。当时国内安定,人不知兵,有谈战事者,都被斥为不祥,独朝焕时刻隐忧在心。不久,倭寇进犯,沿海局势严重。朝焕上疏建议:“相机远袭对马岛,近袭釜山为上策,...[详细]
沈霁春(1903—1978),萧山人。小学毕业后,由黄炎培介绍就学于上海职业学校。翌年由邵力子介绍考入复旦大学心理系。1928年毕业后曾到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生物系任教。1936年留学比利时,在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曼斯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38年获博士学位。在出国留学4年中,沈...[详细]
盛度(963—1041),字公量,祖籍河南,徙居余杭县。曾祖盛珰曾为吴越国余杭县令。父盛豫随钱俶归宋,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度于宋端拱二年(989)中进士后,历任济阴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等职。时宋辽交战,曾随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详细]
盛鸿(1818—1898),字蕉亭,清富阳上官乡人。咸丰二年(1852)中举。光绪初,考取景山宗学教习,教授清室八旗子弟。后历任直隶(今河北)肥乡、西宁、灵寿、完县、广昌、曲州、青县等县知县,保安州知州。公明廉洁,时人誉为“直隶第一清官”。 盛鸿在官常轻装简从,微服出行,遍走城乡,访问民间疾...[详细]
盛震叔(1912—1955),原名鸣远,乳名小毛,曾用曾纾、雨辰、姚鸣等名,余杭闲林镇人。1931年毕业于湘湖师范。倾慕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余杭、萧山、奉化和安徽、广东、上海、广西等地中、小学校长、教员等职。1933年11月,在上海参加陶行知举办的生活教育社,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详细]
沈近思(1671—1741),字位山,号闇斋,清仁和五杭(今属余杭)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9岁丧父,家贫,送灵隐寺为僧。主僧爱其敏慧,使读书应试。有项某,奇其才,以女嫁之。21岁入钱唐县学。完婚有期,主僧悔,关于寺中,予以披剃。县学诸生连名诉于学使,主僧惧,始出之。中进士后,授临颍县...[详细]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诗文自成一家,尤工书法,楷、行俱佳。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熙宁初(1068)任审官...[详细]
沈佩兰(1903—1954),女,萧山云石沈村人。她9岁读书,聪慧好学。18岁嫁至朱村桥乡塘坞村。塘坞村地处偏僻,村里文盲居多。沈佩兰在家开设私塾,免费招收贫苦孩子20余人入学。后至孝丰为家塾教师。1934年,塘坞村建立小学,她又回村任教。1940年2月,日本侵略军进犯浙赣铁路沿线,国民党192...[详细]
沈谦(1620—1670),字去矜,号东江,明仁和临平(今余杭临平镇)人。6岁能辨四声,9岁作文便有佳句。在乡塾读书时,诸儿喧诵,谦独端坐默读,考问则对答无遗。青年时家境富裕,遇童子试,借故违父命,未应试。而彻夜读书,往往鸡鸣始罢,上自经史,下及诸子百家稗野之书,无不博览。明崇祯十五年(1642...[详细]
沈潜 明初大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太祖朱元璋洪武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当时武官曾恃功暴横,文官勋臣子弟亦多玩忽法令,因此他承旨撰《御制大诰》二十二篇及《谕戒》八条以为禁律,颁布将士熟读牢记,遵守法纪,切勿玩忽等字样,并请严禁文臣武官擅自役民及干预民事,使文武官臣等不法之行为销声匿迹...[详细]
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园,清仁和(今杭州)人。初以国子生为《大清一统志》校录。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在任7年,开常平仓赈济淮、徐、凤、泗四府饥民,深得百姓拥护。又以古代谏臣自勉,朝廷起用原尚书彭惟新为侍郎,他就上 书谏...[详细]
沈元沧(1666—1733),字麟征(又作麟洲),号东隅,清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副贡生。查升以其才华,招之为婿。他帮助岳父纂修《佩文韵府》,荟萃排比,甚会查升旨意。所著文辞甚为当时经学家毛奇龄所推重,荐举入武英殿校勘书籍。总裁奏请考试后再录用,康熙帝曰:“沈元沧有学问,朕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