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1635—1704),字文开,晚年自号耕烟老人,人称耕烟先生,清仁和(今杭州)人。父亲戴苍,曾任明朝监军,擅长制造军械,又喜欢绘画,为当时知名画家。戴梓幼承家学,11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对父亲所收藏的军器制造图籍,爱不释手,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精通制造原理,在少年时代就试制成功一种铳,能射百...[详细]
戴不凡(1922—1980),笔名梨花白、严陵子,建德梅城人。1940年毕业于金华高中。1943年从事报纸工作,曾任兰溪《浙西日报》总。因撰写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杂文,受到 当局和报社的警告,1945年10月被撤职。1946年考入《东南日报》任。建国后,任杭州《当代日报》。被推选为杭州市...[详细]
戴瑞浩(1923—1951),一名瑞镐,富阳春明乡鸡笼山(今属富阳镇)人。小学毕业后,以做伞骨为业。 1937年12月,富阳县城及邻近各乡沦于日本侵略军。1939年2月,戴由日伪富阳农工会会长朱关星带领,进城放牛。因其生性狡猾,善于逢迎,博得日本侵略军头目小早川宠爱,认为义子,并命从日本侵略...[详细]
单道(生卒年未详),字俊良,萧山城厢镇人。明洪武年间,朝廷编造征派赋役册籍。单道参照宋、元田赋图册,创造“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清册”,简明易算,得到明太祖赞赏,下诏颁行全国,永为定式。此表式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官署在办理财粮报销或前后任移交时,一直沿用,成为传统的中式簿记。 我国...[详细]
道林(?—824),俗姓潘,唐富阳人。为西湖凤林寺开山和尚。9岁出家为僧,21岁受戒于荆州果愿寺。后往长安西明寺,从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修论》。复礼示以《真妄颂》,教其修禅定。旋又去京师从学道钦禅师。晚年南归杭州,见秦望山有巨松,盘曲如华盖,茑萝繁密,遂栖息其上。由是,时人称之为“鸟窠禅师...[详细]
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晚年号松存,清钱塘(今杭州)人。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太平天国时期,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散失,他与兄丁申不避艰险,四方搜寻和收购,得书近万册。光绪六年(1880),浙江巡抚钟麟重建文澜阁,次年落成。...[详细]
丁谦(1843-1919) 近代地理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字益甫。同治举人。清光绪七年(1881) 任汤溪县教谕,旋改任象山县教谕。中法战争期间,因倡办团练加强海防有功,受赏五品衔。在象山二十余年,有政绩。后升任处州府教谕,以年老未赴任,居家从事学术研究。专治我国边疆及邻国地理,兼攻...[详细]
丁养浩(生卒年未详),字师孟,号集义,别号西轩,明仁和漳里(今属余杭塘栖镇)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言。弘治五年(1492),任河南道御史。后升任四川按察司副使。时有富民杀人,诱使孤侄认罪,以行贿成冤狱。养浩到任,察知其冤,释放孤侄,处富民罪。转任广东右参政。广东河...[详细]
丁振麟(1911—1979),余杭九堡镇杨公村人。幼年家贫,学完初小后,以成绩优异,免费荐送杭州普济堂高小。又以半工半读升入大学。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先后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云南大学任农场技术员、助教、副教授。1945年1月,考取留美实习生,在爱渥华农工学院与康乃尔大学研究作...[详细]
董昌(?—896),唐临安南庄人。乾符二年(875),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浙西诸州,董昌组织土团抵御,以功升石境镇将。中和三年(883),朝廷任路审中为杭州刺史,董昌率先入据杭州,自称都押司。镇海节度使周宝不能制,表请任为杭州刺史。后进任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始还京师,董...[详细]
董绍庸(1916—1968),杭州市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留校任教。1942年至1945年先后任成都修车厂厂长、中央工校教员、欧亚航空公司机械员。1945年留学英国,次年,入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任职于欧亚航空公司。新中国建立初,先在天津机场,后调任...[详细]
杜稜(生卒年未详),字腾云,新城(今富阳)人。唐末乾符二年(875),浙西王郢叛乱,盗贼蜂起。时杭州刺史董昌组织诸县乡兵,建立八都军,自任都指挥,以钱镠副之。杜稜任东安都将,保卫乡里。乱平,钱镠驱董自代,稜倾心事之。 中和初,润州(今江苏镇江)牙将刘浩逐刺史周宝,拥戴薛朗为帅。杜稜奉命与成及...[详细]
都锦生(1897—1943),号鲁滨,杭州人。以首创丝织风景工艺,倡办都锦生丝织厂而著名。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受社会欢迎。19...[详细]
杜之伟(508—559),字子大,钱唐(今杭州)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精敏,有逸才。7岁时开始学习《尚书》,兼习《诗》《礼》,略通其义。15岁时,已遍览文史仪礼故事,时人称其少年老成,仆射徐勉称其文章颇具笔力。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启补东宫学士,撰仪注。其后,他先后出任湘阴侯、庐陵王、...[详细]
方殿华(1884—1960),又名植三,昌化(今临安昌化镇)人。原籍湖北。殿华从小读书,18岁中秀才;19岁为廪生。废科举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沪习英语;三十二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亚铁道学校,攻铁路专业4年。在日本曾聆听过孙中山的讲演,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上海投身民主...[详细]
方庚(1101—1161),宋淳安叶家洞源人。人黑而长,为帮源一霸,“众皆惮之”。方庚志在官爵,一天躬耕陇上,喟然叹曰:“大丈夫随时立功以不朽,奈何沾体涂足,甘以老农终耶?……吾能荷七尺锄,独不能运丈二槊乎?”遂掷锄于地,从人学兵学,卖牛买剑,横磨之曰:“以此自立足矣!” 宋宣和二年(112...[详细]
方海春(1912—1970),遂安八都(今属淳安大墅镇)人。早年在遂安小学、严州中学读书,1929年去上海,先在沈钧儒主办的上海法学院附中就读,后入本部学习。在校时与共产党的 组织“社联”交往,1931年加入“社联”,次年转入上海新华艺专,加入“美联”。1933年东渡日本,进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详细]
方汉(生卒年未详),字孔殷,号寿山,明淳安进贤人。景泰元年(1450),考取浙江乡试第二名。天顺二年(1458),又考取“五经”单科第一,授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陕西、甘肃等地,全心抚治,边境诸番王帖然畏服。成化三年(1467),巡按四川。时川、贵少数民族起义,朝廷派总兵官征剿,而让方汉督...[详细]
方豪(1910—1980),字杰人,笔名芳庐、绝尘、圣老,余杭人。出生于基督教圣公会家庭。1922年入杭州天主教修道院攻读拉丁文,接受宗教陶冶,并自修文史。1929年入宁波圣保罗神哲学院,研究哲学、神学,旁及圣经、教律、教史等。1935年开始,在嘉兴、金华、武义、永康、汤溪等县传教,并从事宋史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