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春(1837—1910),宝堰镇人,为丹徒县拥有近百万资产的商业巨子。清咸丰年间,创建铭记酒行。数十年行薄利多销、保质保量之方针,酒行不断发展壮大,名噪-,极盛时期年营酒近40万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欢庆花甲时,向亲友庄重宣布告退,铭记酒行由其子李培田接管,自己则留意于慈善事业,...[详细]
罗春发(1912—1951),又名罗松柏,丁岗乡罗家巷人。14岁在上海学徒,20岁歇业回家,以贩卖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地方自卫团,任班长。民国28年(1939)被日军逮捕,遂委身投敌,任谏壁伪自卫团长及情报组长。从此大摆香堂,收门徒千余人,经常带领爪牙寅夜抢掠。大港区苦竹乡马湾村王双寿、王...[详细]
骆绮兰(1756-?) 字佩香,号秋亭,又号无波阁女史,句容人。30岁左右丈夫死后移居镇江。幼承家学,能诗善画,生性豪放,晚年信佛。曾作《八梦诗》,记述梦中登天、渡海、登科、从军、种田、隐居、求仙、学佛等事,以寄托自己的抱负。在寡居后,不甘埋没自己的才华,师事袁枚、王文治,并与赵翼、洪亮吉、鲍之...[详细]
罗云高(1901~1945),原籍河南,出身贫苦家庭。逃荒来到江苏,曾在南通大生纱厂当过门警,后在国民党韩德勤部任连长,后又编入伪军三师八团。 1942年初罗率部驻丹徒黄墟镇时,受到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和铁道工委关于民族大义的教育,开始懂得抗日道理。 1943...[详细]
陆如常(1906~1963),扬中县八桥镇团沙村人。父陆盛福生有3子,如常居长。幼读私塾,后在八桥镇摆设布摊。1933年兄弟3人在八桥镇租房开设永丰祥布店。陆为人正直,热心地方公共事业,1940年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八桥镇保长,并负责通讯联络工作。时民主政府人员与警卫营战士常在其团沙家中住宿。...[详细]
陆献(生卒年不详),字彦若,号伊眉。镇江人。清农学家、官员。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七年随钦差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以功保举知县,选授山东蓬莱,后调任繁县、曹县知县。道光十三年夏为黄河堤岸抢险购办料垛,昼夜巡防30余日,保升知州,署合肥县事。鸦片战争中,调浙江军营,随同官兵收复上海...[详细]
陆小波(1882~1973),名锡庚,原籍镇江,出生于泰州。15岁起,在镇江源同钱庄当学徒,其后先后任慎康、元益等钱庄经理。民国14年起任镇江商会会长,后续任镇江商团团长,省商会理事长。1948年,选为全国商会理事和“国大”代表。先后在镇江及扬、泰、淮、盐等地开设钱庄。在本市先后创办仁章绸厂、慈...[详细]
吕家鸿(0012—1967),宝堰乡丁角村人。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南通农科大学附中、镇江中学、苏州中学。民国22年(1933)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民国26年任滁州中学教员。次年初,日军入侵滁州时,随学校训育主任率领二三十名学生转移后方,途遇胡宗南,被吸收参加随军服务团,为总干事。胡宗南成立中央军校...[详细]
吕旺儿(1920—1946),又名月庭、黄艾,黄墟乡南吕村人。幼读私塾,13岁因贫去上海学裁缝,不堪老板欺压剥削,回家种田。在乡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有了联系,从此投身革命。一次,传送紧急情报,行至辛丰镇将过大桥时;发现桥上有敌岗哨盘查,即返身上街买块烧饼,将情报塞在饼中,边吃边走,神态自若地过了桥...[详细]
马峰(1912—1939),原名冯华约,西麓乡冯巷村人。幼读私塾,21岁去南通一钟表店学徒。次年初,其父及长兄被国民党政府以“土匪”罪逮捕杀害;次兄同时被捕判刑入狱,抗战初始得释放;马峰也被牵连,回镇受审,后经保释回南通。学徒4年满师后,自行开业。因不堪地痞流氓的欺凌,拜师习武以保店护身。民国...[详细]
茅恒(约1837-1912后) 字北山,镇江画家茅鹿鸣之子。清末禀贡生,工于书法,学颜体而参以柳体,写的碑版铭志很多。他又精通音乐,镇江祭孔应用“古乐”,他按清朝乐谱教授一班秀才。但他并不排斥“俗乐”,常在酒楼歌榭教唱昆曲。端方曾在南京朝天宫设立“音乐传习所”,以“保存国乐”自任,聘督他去当教师...[详细]
茅乃封(1878~?),字汉台,晚号禅云。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生。丹徒县红旗口人。光绪二十三年中举。次年与其父茅谦赴沪,佐理《蒙报》。光绪二十八年入江南陆师学堂第一期,与赵伯先等同学,次年毕业,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归国后几经周折,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被任命为新军第二标教练官,兼统带事,开始实...[详细]
马正贵(1924—1948),姚桥乡钱家埭人。幼读私塾数年,家贫辍学务农。其父马国坤,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伏元乡小沙党支部书记。民国33年(1944)秋,马在其父影响下参加县警卫营,同年加入共产党。新四军北撤时,留守江南,为镇江县武工队员。时活动地区虽离家很近,但4年中仅探家3次。...[详细]
梅初(1920—1986),无锡县人。8岁出家于圌山西林寺,后在该寺受戒,作住持。抗日战争爆发后,西林寺成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的隐蔽之地。民国35年(1946)12月29日,-阁、高俊杰、周忠等带领40余人,夜宿西林寺(半山庙),次日拂晓,遇国民党县保安队搜山,发生激烈战斗。下午(农历腊月初八...[详细]
倪东川(1921一1948),又名冬川,丹阳县人。民国33年(1944)参加革命,任山北县交通员,不久加入共产党,任县警卫营战士。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北撤。民国36年春,随十地委南下,任武工队员,一直在圌山地区坚持斗争。曾单枪匹马闯入埤城匪窝,活捉无恶不作的特务关星。在大路九龙桥伏击战中,倪巧...[详细]
倪顺兴(1925~1953),句容天王镇潦塘村人。幼年家境贫寒,3~4岁时,父母双亡,由 叔父母扶养成长。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出 兵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倪顺兴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二十四军七 十师二○八团通讯连任战士。尔后,进...[详细]
倪思文(1889~1966),字仕文、号慕周,扬中县联合乡永平村人。辛亥革命时曾至广州受到新思潮的影响。 抗日战争前,倪在泗阳县经商,并担任过泗阳县商会会长。1938年其子倪凤奎死于日寇飞机轰炸,倪怀着国恨家仇回到扬中。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日、有益于人民的工作...[详细]
钱立三(1919~1959),祖籍句容葛村乡赤岸村。生于徐州。抗战前,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钱好考古,曾在徐州附近搜集到一箱古石器和古陶片。1938年2月,日军侵犯徐州,钱携带考古器物去四川避难,所乘船只在途经武汉江面时沉没,人遇救,而古器物遗失。后随父回句容赤岸村居住,在湖熟租房开设源和酒店,苦...[详细]
秦茂兰(1892~1954),字国香,扬中县长旺乡南泡子埭(今头墩子村)人。出身富裕农民家庭,兄弟4人,茂兰居长。少时读书勤奋刻苦,常受师友称赞。秦擅长书法,1933年积善坛制作“积善堂”、“功媲杏坛”、“善与人同”“三块横匾,悬挂于积善公所,均为秦手书。秦还能画兰、竹、牡丹等写意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