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琳(1900—1977),句容县人。21岁师范毕业后,任小学及职业学校教师、校长。民国16年(1927)参加国民党,曾任区行政助理,县政府科长、局长。民国23年,辞职返乡教书。民国27年6月,新四军一支队进入苏南敌后,在陈毅的教育下,立志抗日救国。7月,镇、句、金、丹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在...[详细]
符恼武(1903~1932),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镇江人。中国世界语运动发起者之一。民国8年(1919年),在上海加入胡愈之创设的上海世界语协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并与黎维岳积极筹组全国世界语协会。后又加入国际性的环球世界语学会,被委为该会驻镇江代理员,和许多国外世界语学者建立了通讯...[详细]
高国盘(1905—1945),原籍镇江五摆渡,民国4年(1915),因坍江迁居高资勤丰村。租地为生,家贫未能读书。14岁去日本横滨学理发,吃尽异国学徒之苦。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返国。民国26年底,日军窜至勤丰村,以搜查中国士兵为名,-烧杀,无恶不作。高挺身用日语说明村里都是农民,并应允以...[详细]
高静(1925~1978),女,原名高凤珍,无锡埝桥乡戴祁村人。1939年拜师学艺,专工花旦,尤以青衣旦见长。她口齿清晰,唱腔优美,送音柔和轻远,腿功、腰功功底较好,在无锡地区演出时,初露锋芒,受到群众好评。1952年7月,参加苏南地方剧团集训班学习3个月,分配到句容县文力锡剧团,以花旦闻名全县...[详细]
高金龙 (1953.2—)江苏镇江人。 擅长工笔画。 1974年考入云南省文艺学校美术创作专业,1976年分配在云南省文化厅美术工作室,1984年任云南画院 画家,现为二级美术师。作品《平坝上的行列》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亚热带的烛光 》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亚热带之夜》入选首届全国中...[详细]
高昭容(约1895─?) 女。京剧演员,艺名十三旦。祖籍浙江天台,生于镇江。其母高喜林为髦儿戏名旦,昭容自幼聪慧,母亲登台演唱,她能一一模仿,所教唱曲,一经出口,即娓娓动听。10岁时,父母双亡,其母师妹带她至武汉习艺。13岁在汉口正式登台,演丑角唱红,取艺名“小狸猫”。次年返回镇江,在宝凤茶园公...[详细]
葛玄(164~244),字孝先,句容人。少时曾从真人左慈习医道丹术,博览经史,酷爱《老子》、《庄子》学术,安闲淡泊,喜抚琴。东汉光和二年(179年)15岁时学有所成,名振江左。不羡官禄荣位,徜徉林麓,为择布道炼丹宝地,遨游名山大川,凡23年。历经括苍、南岳、罗浮、金精、玉笥、长山、盖竹、天台、兰...[详细]
管文蔚,江苏省丹阳市建山乡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苏南军区司令员。建国后担任全国五届、六届政协常委,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55年因历史问题受到错误审查,被撤销党内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副省长、人大代表资格。1981年平反恢复名誉,任江苏...[详细]
顾秉琪(1910~1945),扬中县永胜乡红旗村人。顾生性顽劣好斗,曾至上海十六铺学习鞋匠,因-成性,不务正业,被店主开除。 顾回扬中后,恶性不改,纠集乃兄秉良、堂兄秉祥、秉洪一伙,进行-活动。1934年曾潜入丰裕乡朝阳村张家,抢走张家少女(15岁),私藏45天,任意-,并0银洋数...[详细]
郭国兴(1884~1923),清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扬中县(今扬中市)新坝镇人。竹编艺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4岁开始学习竹器编织手艺。他生性聪颖,学艺刻苦,且不墨守成规,往往别出心裁,有所创新,因而竹器成品不但做工细致,而且图案新颖,式样精巧,十分可爱。 民国初年,新坝乡董田佩绅...[详细]
郭廉夫1938年生,江苏扬中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理论.画册室主任、副社长、副总、编审。责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敦煌石窟艺术)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 先后出版过(色彩美学)、...[详细]
顾仙痴(1900~1952),原名先知,字根山,扬中县三茅乡人。顾出身地主家庭,1915年到南京读中学。毕业后凭藉金钱,巴结权贵,成为扬中县大地主杜三的智囊人物。1926年至1929年先后任扬中县国民党政府教育局教委,县屠宰税征收处主任。 1938年,顾到镇江与日寇勾结,回扬中组织...[详细]
海龄(?~1842年),晚清将领。姓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历任总兵、副都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底,任京口副都统(其衙门现在是市政路军分区招待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鸦片战争中,海龄奉命率旗兵、青州兵共1600人防守京口,是月十四日,璞鼎查率领英国战舰25艘,运输舰和...[详细]
何洯(1620-1696) 字雍南,镇江人。家有晴江阁,人称晴江先生。父亲是明朝遗老,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所以他一生不应科举。 何洯交游甚广,诗和文都名重一时。少年时就得到文坛领袖周镳和黄道周的器重。后来与程世英并称为“京口二家”。郑成功攻打镇江失败后,有83家被清廷杀害,地方文献对此...[详细]
何邦富(1926—1949),大路乡南元村人。15岁去上海学徒,诸事勤勉,一次无意中打坏用具,遭店主侮辱,愤然回家务农。民国32年(1943)入伍。新四军北撤期间,留守镇江县为武工队员,参加九龙桥伏击战;镇压大路镇 镇长。民国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春节,随队长聂老虎活动于沙墩一...[详细]
何默(1911~1987年),原名何帮冕,镇江人,为本邑教育工作者。1927年秋,何默考入江苏省镇江中学读初中,后因与一杨姓女生同演田汉所著话剧《南归》,而被学校勒令转学。1930年秋,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后迁镇江,即今镇江中学)高中师范科就读,并加入“南钟刚社”。1933年,演出洪深所著话...[详细]
何其一(1920—1941),原名其英,上会乡下会村人。幼入私塾,后读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课,在家乡经常参加宣传抗日、-的活动。民国27年(1938)秋,新四军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何闻讯后瞒着家人和新婚妻子,前往参加。数月后,回乡组织“青抗会”、“妇抗会”,并常于夜间破坏丹句公...[详细]
何士俊(1842~1908),字吉人,扬中县五十八圩(今三茅乡同心村)人。幼年失怙,家境贫寒,读书刻苦。清同治十二年(1873)中秀才。光绪六年(1880)中举人,诰授奉政大夫,诰奉朝议大夫。光绪十一年(1885)任浙江嘉兴府宣平知县。该县重男轻女,有溺女婴陋俗,何设育婴堂以收养弃婴。何离任时...[详细]
何游(生卒年不详),号澹庵。丹徒人。何金秀之子。清末名医。先辈产澄、仁源、绳源,皆以医学著称,为不使家学中断,遂苦志习医。通内、外、针灸诸科,对脉理、医方别有神解。由此声名大振,四方争延之。经其诊视,立奏奇效。车辙马迹历遍9省。著《医学折衷论》10卷;《何氏十三方注解》1卷;《医案》40卷。今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