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 (1937~) 笔名张雁。江苏镇江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组,上海文艺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室主任、《儿童文学研究》主编、《故事大王》主编,编审。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小尤外传》、《神秘...[详细]
鲍皋(1708—1765) ,清朝江苏镇江丹徒人,字步江,号海门。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 人物生平 他自幼聪明,家贫,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详细]
包建华(1912~?),原名包凤翔,句容白兔镇包巷村人。抗战初期参加新四军地方工作,1942年2~9月任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辖2、3区)。10月到次年5月,任镇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日伪军“清乡”、“扫荡”时,茅山地委根据反“清乡”、反“围剿”斗争需要,决定包建华留在茅山,兼任县委敌工委...[详细]
鲍心增(1852-1920) 字川如,号润漪,一字惺士,晚号蜕农,镇江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吏部考功司、稽勋司主事。后考取军机,历官至吏部验封司郎中,改军机章京郎中。中日甲午战争时,他积极主战,反对和议。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他跟随慈禧(叶赫那拉氏)与光绪载湉“西狩”,是惟一的随驾章...[详细]
宝志(418~514),俗姓朱,南朝梁代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人。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到南京道林寺虔诚禅业,苦守古佛青灯50多年,为释门名僧。时值齐武帝施行-,众生苦痛,宝志为匡正时弊,巧施智谋,运用世间因果哲理,使齐武帝尤敬典礼,“永废锥刀”酷刑。据《释教会考》载:宝志心志通达,以...[详细]
巴玉藻(1892~1929年),中国早期飞机设计师之一。字蕴华,又字问华,蒙古族人,原姓克什克腾氏,为驻京口蒙古左翼镶红旗六甲人氏。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镇江腰刀巷(一说竹竿巷)。少年时代在京口八旗中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三年(1909年),考入江宁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管轮。宣统元年(190...[详细]
边学文(1920—1947),又名义堂,回族,祖籍安徽寿县。家贫难以生活,其父母挑了担箩筐,至上党乡王甲村落户。不数年迁唐甲村定居,以贩盐为生。边读小学时,聪明过人,成绩优秀。民国28年(1939),参加镇、句、金、丹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的革命活动。同年秋,回乡动员青年参加新四军,表示不打败日...[详细]
陈爱棠(1891~1962),原名履仁,又名凤仁,扬中县福德乡(今兴隆镇东新村)人。陈自1933年至1945年,历任国民党扬中县政府、日伪扬中县政府财政科科长,主持田赋征收等工作。 1933年,扬中发生火烧七大家事件,陈爱棠家为被烧户之一。在国民党扬中县政府支持下,被烧户向农民实行...[详细]
陈安义(1914—1942),化名赵志清,原籍东海县人。幼年随父逃荒至江南,落户丹徒县和尚洲。虽未上过学,却能读书看报,敲起锣鼓能说淮书。民国27年(1938)上半年,随其堂弟陈士桃参加韦永义的抗日游击队。6月下旬,游击队火烧谏壁洋桥时,陈士桃不幸牺牲。陈安义至谏壁孩溪韦永义部,后去和尚洲,缴...[详细]
陈邦贤(1890~1976年),字冶愚,镇江人。幼年攻读四书、经史,以勤学见称。后以家贫辍学,投师专习中医。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影响,入丁福保于沪创立的中日医学校攻读,为丁赏识。结业后,留校协助编写医学书籍。此后遂编成《中国医学史》。中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省...[详细]
陈恭禄(1900—1966),高资镇人。曾受业于镇江名儒鲍心增门下。16岁起,入扬州美汉中学、南京金陵大学就读。学习期间,即编写出版《日本全史》。民国15年(1926)毕业后,任南京明德中学教师,写成《印度通史》。民国17年9月,至金陵大学讲授中国近百年史。民国22年夏,任武汉大学教授,出版《中...[详细]
陈广生(1911~1952),扬中县油坊镇四墩子三圩埭人。幼承父业,习画连环画。青年时代,在上海以画连环画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扬中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春至1939年夏,先后任扬中县青年抗日团创办的《青年》半月刊和挺进纵队创办的《群众导报》美术。1940年《群众导报...[详细]
陈观阳(1591—1659),字宾之,丹徒县人。父肖,在扬州教书。学生宗孙达,0成性,不服管教,肖严加训斥。宗怀恨,投-于食物中,毒肖致死。时观阳16岁,誓报父仇,四处奔走呼冤。但宗家是淮扬有名的官府,串通显贵,官方多极力为他开脱罪责。有巡按御史对江都知县姚某说:“宗按法应处死,但宗家只此一孙。...[详细]
王少江(1891~1943),丹徒人。父吟江为当时名医,侨寓江都樊川南河下数十年之久。少江幼承庭训,尽传家学,又兼胆识过人,故“樊川王氏”医名益显。精内、妇、儿各科,尤擅脾、胃、肝、肾诸病的调理。其于温热病,学宗吴瑭。精研《温病条辨》诸法,每在病家出现神昏谵语危情,其胆识别具,数剂即见分晓。 ...[详细]
程锡庚(1893~1939),字莲士。镇江人。18岁毕业于南京江南高等学校。民国初任海军部秘书,奉派赴英留学。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著有《现代中国政治研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被推荐为伦敦经济学会会员、美国国际法学会会员。巴黎和会时他以学者资格参加中国代表团。民国10年任外交部...[详细]
陈惠龄 (1916.8—) 江苏镇江人。擅长漫画。1935年进上海美专西画系,后创作漫画。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画家。作 品《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获1982年全国漫画展览佳作奖,《连环 马》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世上只有谁好》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获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 。...[详细]
陈进功(1895~1976),字勋伯,句容城镇人。民国初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句容县师范讲习所任教。1923年任句容县立师范校长。1925年师范学校停办,接办岳父张萼楼代用小学。他注重教学质量,治学严谨,讲究教育方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良好反映。陈待人谦和,他的家连着学校,一日三餐却在饭...[详细]
陈金山(1897~1961),句容袁巷戴庄人。从小帮工,喜唱花鼓戏。1913年拜广德“李猫子”戏班班主李志荣为师。1917年登台演出。主演过除旦角外的小生、老生、大小花脸,在句容南乡、溧水、溧阳、江宁、高淳、金坛等地农村颇受群众欢迎。因戏艺高超,唱功出名,曾有花鼓戏的“梅兰芳”和“戏王”之称。在...[详细]
陈凯(?-1913) 字伯安,镇江人。早年父母相继去世,18岁入某校学法律,后随胞叔陈鑫官游湖北。为人彬雅能文,有胆识。武昌起义时参加民军,任秘书兼执法官,亲临前线,作战三个月,积劳成疾,到上海就医。这时革命军正与袁世凯议和,而袁氏仍在玩弄权术。他与来自居庸关的张秉文、张瑜等同志,在沪组织了“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