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浩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少拜进士陈嘉炎为师,学有功底,补庠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人。后屡试不第,遂“绝意进取,以笔墨自娱”。(清·潘曾莹《墨缘小录》) 据《清史稿》载,王学浩幼时学画于同邑李豫德,豫德为王原祁外...[详细]
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明常熟人。擅长微雕,善于根据原材料形状,巧为设计,所雕人物栩栩如生。其代表作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秋,用桃核雕成的《游赤壁图》。核上刻有首尾8分多长、约两黍粒高的船一只,船上有篷、橹及扇子、火炉、茶壶等,形象逼真;8扇船窗,均有窗櫺;窗上镌对联,左右各8字,装点极为雅...[详细]
卫湜(生卒年不详),字正叔,南-江昆山(今属江苏)人。宰相卫泾弟。宝庆二年(1226),知武进县时,集礼记诸家传注为《礼记集说》160卷奏上,擢直秘阁。屡中锁厅,除太府寺丞,将作少监,皆未任。嘉熙间(1237—1240)知严州,后迁朝散大夫,直宝谟阁学士,知袁州。酷嗜典籍,建藏书室为“栎斋”,学...[详细]
魏浣初(1580~1638)字仲雪。常熟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任嘉兴府教授,常集诸生讲学,文名大振,后终老于广东提学任上。为政清廉,声誉颇佳。诗作甚多,有《四如山楼集》,并作传奇剧《八里记》、《七江记》。还著有《诗经脉》,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 来源:常熟市人民政府 ...[详细]
文俶(1595-1634),明画家。字端容。汉族,吴(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从简女,文徵明玄孙女,嫁赵灵均,与丈夫一同隐居。擅花卉,长于写生,多画幽花异卉、小虫怪蝶,能曲肖物情,颇得生趣。作品笔墨细秀,风格娟丽,深得时人赏识。有《花卉》册、《萱石图》等传世。女赵昭,亦能画花卉,工写生,能承其...[详细]
翁瘦苍(1916~2002)原名之澜,以字行。常熟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善诗文,喜爱书画。早年从邑中画家陈小舟习山水,书法初宗二王,晚年专攻行草。为常熟书画院画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常熟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副主任。抗战时期,师事著名古琴家吴景略习古琴,勤学苦练,打下坚实基础。所弹琴曲萧疏淡雅,指法...[详细]
翁叔元(1633~1701)初名栴,字宝林,又字静乡,号铁庵。常熟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工部、刑部尚书,曾主山东乡试,取赵执信等。以病致仕。先后从孙永祚、陈瑚学。未第时即以文章名海内,有《铁庵文稿》、《梵园诗集》。 来源:常熟市人民政府 ...[详细]
翁曾源(1834—1887),字仲渊,号寔斋、海珊,江苏常熟人,生于北京翁氏府邸。为安徽巡抚翁同书次子。咸丰六年(1856)由监生恩赐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中状元。因其为翁同龢之侄,人称“小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因体弱多病,未几即告病归里,以书画自遣。一度曾代上海县学和龙门书...[详细]
吴殳(1611—1695),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一说娄县,今属上海松江),赘婿于昆山,故改籍昆山。明诸生。少时与同里诸少年习骑射,读孙武、戚继光书。崇祯六年(1633),与陆世仪等师从流寓昆山的石电(敬岩)练习 法,按石电之传授,练 法之戳、革二法者凡二年, 法粗成。后来又得到...[详细]
吴讷(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曾任监察御史、南院佥副都御史等职,所以人称“吴御史”。吴讷为人憨厚耿直,“昌词义色,风采凛然”,能正自身,严于律己。吴讷巡抚贵州东返回京时,地方官员为了向他讨好,派人携黄金百两追至夔府给他馈赠。吴讷接过贿金并未启封,只在上面题诗一...[详细]
吴粹伦(1883~1941),教育家、业余昆曲家,名友孝,以字行。昆山人,世居巴城镇北后街,后徙居昆山县城。清宣统二年(1910)从苏州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成绩名列第一,被留校任客籍日本教师的翻译。辛亥革命后,该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他任数理化教师。授课之余,雅爱昆曲,以读曲自遣,曾被校长...[详细]
殷兆镛(1806年—1883年),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晚清官员。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编修,任大理寺少卿,充湖北、陕西、顺天考官,督直隶学政。历任礼、户、吏诸部侍郎。性耿直,关心民间疾苦。有奏议、诗文集等。 人物生平 殷兆镛,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祖籍河...[详细]
吴景略(1907~1988)原名韬,以字行,晚号缦叟。常熟人。早年从国乐名家周少梅习器乐,熟悉苏南民间音乐,能演奏琵琶、三弦、笙、箫等民族乐器。1930年从王端璞习古琴,未几即得其真传。此后更勤奋自学,搜集古谱,博采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格。1936年参加今虞琴社。1939年起参与主持社务达17年。琴...[详细]
吴全衡,女,汉族。1918年生,江苏常熟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同年任上海生活书店校对、,参加妇女界和职业界抗日救国会活动。1939年起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和香港中国通讯社记者、,曾主编《新华日报》的《妇女之路》副刊。中共驻上海代表团办事处...[详细]
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清厘铜库,追缴中饱,铜政大起。有《归田集》。 出生名土吴廷琛,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元和(今江苏苏州)经济发达,文化兴...[详细]
吴蔚光(1743~1803)字悊甫,号竹桥,别号湖田外史。昭文(今常熟)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礼部主事。旋引疾归,乡居终老。爱才好士,喜提携后进。工诗,风格艳丽。有《素修堂诗集》、《古金石斋前后集》、《杜诗义法》、《唐律六长》、《苏陆诗评》、《诗余辨讹》、《姜张词得》...[详细]
吴晓邦(1906—1995),原名锦荣,江苏太仓人。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青年时代满怀革命热情,投笔从戎,在北伐战争中任叶挺独立团见习排长。大革命失败后,于1929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因敬仰波兰音乐家肖邦,遂改名晓邦。后受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演出的舞蹈感染,开始对现代舞蹈发生兴趣,先后在日本高田雅...[详细]
吴泽霖(1898~1990)常熟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随即留学美国,相继在威斯康辛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并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7年取道欧洲,对英、法、德、意等国作短暂考察后回国,任扬州中学心理学教员。1928年后历任上海大夏大学、暨南大学社...[详细]
吴钟骏(1798年-1853年),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一作狂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钟骏少时,曾受业于施源,施源十分器重他,对他寄予厚望。青年时代的钟骏由于家贫,靠做教书先生维持生活。 道光二年(1822)中试壬午科举人,时梁章钜任江苏巡抚,慕其名而聘为幕僚。道光十一年(18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