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怡(1505—1569),字顺之,号讷溪,明代仙源人。嘉靖十七年(1538)登进士,初任顺德(含河北省邢台市)推官,政绩优异。翌年,擢升吏部给事中。刚正直言,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史部尚书许瓒揭发大学士严嵩擅权,遭世宗斥责。因上《劾大臣不和疏》,历数干言,切中时弊。世宗大怒。以中伤朝廷罪被庭杖下...[详细]
周盛传(1833~1885),字薪如,晚号北海老农,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人,周盛波弟,排行第五。清咸丰年间,同兄盛华、盛波分领团练在紫蓬山等地对抗太平军,升千总。1862年(同治元年),随兄盛波加入淮军,任“盛字营”亲兵营哨官。在-攻打太平军,官至记名提督。1865年(同治四年),周盛传随曾...[详细]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详细]
【周玉山】 (1859-1937),字德基。濉溪县临涣周圩孜人。 家室殷富,幼读诗书。1903年捐候补道台,曾做过安徽省盱眙县令。1905年用3万银元从袁大化手中买下烈山煤矿矿产权,改烈山煤矿公司为普利煤矿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氏经营烈山煤矿期间,先后集资10余万银元,开大井7...[详细]
周子干字元干,号慎斋,明代仙源人(今仙源镇)。生于正德年间(1506—1521),享年79岁。 子干学医,善于吸取各家之长,加以融会贯通,善于灵活运用,逐步创立一套自己的学说见解,辩上论治,并应用于实践之中。后世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之说。 子干将毕生的治疗经验,心得...[详细]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人。南宋诗词大家。史料记载,周紫芝“少家贫并日而炊,嗜学益苦。”建炎(1127-1130)初,他贡于京师,应诏进言以勇于听断、去奸邪、用贤人为当今要务。绍兴十二年(1142)中进士,廷试第三。绍兴十五年(1145)以迪功郎掌礼、兵两部架阁;十...[详细]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梁鄱阳王萧范为合州刺史,闻其名,引置左右。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会土人胡通聚众寇抄,范命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仍随范世子嗣率众入援,...[详细]
朱桢(1364——1424)。明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洪武三年【1370】受封楚王。十四年【1381】就籓武昌。尝录《御注洪范》及《大宝箴》置座右。十八年【1385】四月,铜鼓、思州诸蛮族叛乱,帝命桢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帅师往讨。和等分屯诸洞,立栅...[详细]
朱楧(1376—1419)。明太祖第十四子,齿序第十三子,母妃邸氏。洪武九年(1376)九月二十七日生,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初一日封汉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十三日,太祖命偕卫、谷、庆、宁、岷五王练兵临清。明年改封肃王。 又明年,诏之国,以陕西各卫兵未集,命驻平凉(今甘肃...[详细]
朱樉[shǎng](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明成祖朱棣同母兄,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 ,明代藩王。 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西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宗人令。洪武二十四年(13...[详细]
朱楩(楩 拼音:pián)(1379年4月9日—1450年5月10日),明太祖朱元璋庶十八子,齿序第十七子,母妃周氏,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379年4月9日)生,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十三日被封为岷王,为了安抚当时刚刚征服的云南,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藩于云南。 建文元...[详细]
朱桱(1386—1415):汉族,安徽凤阳人,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3子,生母李贤妃。 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八日,诞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受封唐王。 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十二日,就藩于南阳府(今河南南阳)。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日,病死,...[详细]
朱榑(1394——1428)。明太祖第七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齐王。十五年【1382】就藩青州府。建文元年【1399】召至南京,废为庶人。永乐元年【1403】复封。四年【1406】夺爵,安置庐州。宣德三年【1428】暴卒。子孙俱为庶人,移南京。 ...[详细]
朱昂 字廷举。明无为州人。21岁由地方官推举,供职铨部,未到任,就读国子监。正德(1506~1521)年间,任应天府管马通判,升工部都水司郎中,督造运艘;又管江南粮储,尽革弊端,官福建右参政。曾代理臬司,3日出狱200余人,时人称之判处公允。做官30年,廉洁闻于世。60岁以疾辞官。寿85岁。 ...[详细]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详细]
明兴宗即朱标(1355年——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元至正十五年(1355)生于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王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他天性仁慈,对兄...[详细]
朱诚泳(1458——1498)。秦惠王公锡子。初封镇安郡王。成化二十三年【1487】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晋铭冠服以自警。秦川多赐地,军民佃以为业,供租税,岁歉辄蠲之。长安有鲁斋书院,久废,故址半为民居,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秀慧者,延儒生教之,亲临课试。王府护卫得入学,自...[详细]
朱椿(1372—1423),明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1378】受封蜀王。十八年【1385】,命驻凤阳。二十三年【1390】,就籓成都。椿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太祖尝呼为“蜀秀才”。在凤阳时,辟西堂,请李叔荆、苏伯衡商榷文史。既至蜀,聘方孝孺为世子傅,表其居曰“正学”,以风蜀人。诣讲...[详细]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桐城县人。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在桐中他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国文教师潘季野熏陶而对中国旧诗产生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