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翰 [五代十国]

  • 张延翰(生卒年不详),字德华,南唐宋州砀山人,少游长安,后避乱江淮间,在吴地任盐城县令,因有政绩迁升楚州。行军司马烈祖辅政,用延翰为工部郎中,以寻阳为其封邑,当时左街使张宣恣意骄纵,为政残暴,延翰揭其劣绩而弹动之。延翰迁升礼部侍郎时,贡院未建,国家没有集中考试选拔人才的场所,他认真审阅有识之士的...[详细]

张耀西 [公元1880年-1952年]

  • 张耀西(1880-1952),原名张敬成,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城关镇人。 清光绪六年(1880)生。自幼读书,少有大志,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而痛心疾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除夕之夜,离家出走,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与柏文蔚、孙孟介、王庆云、岳相如等交往甚密。 宣统三年...[详细]

张耀祖 [公元1896年-1929年,革命烈士]

  • 张耀祖(1896-1929),又名张荣先,利辛县马店区东门乡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张耀祖略通文墨,胆识过人,不畏-,爱打抱不平。民国15年(1926),在阜阳结识吕浩汝。当时,吕浩汝是中共阜阳临时支部负责人。民国16年初,经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店、胡集、王市、高集、李集、孙庙成立农...[详细]

张英男 [公元1940年-1963年]

  • 张英男(1940-1963),巢县黄麓张家町人。4岁丧父,后随母行乞,解放后,家庭翻身上了小学。1955年来芜湖学木工,1956年春,参加第五木器生产合作社。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先后调换工作八次,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勤勤恳恳,公而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出色地完成任务,五次获奖,并被评为轻工系...[详细]

张一清 [公元1911年-1946年]

  • 张一清(1911-1946),原名张力勋,曾用名毛哲,斋人铺(今万桥乡范塘村)中塝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少时只读3年多私塾即到安庆谋生。先在豆腐店推磨,后在米店帮工。不久失业,靠打零工糊口。24岁时,经友人保荐,到《皖报》馆学做排字工、印刷工。由于勤学苦练,技术、文化提高很快。后到芜湖《大江日报》...[详细]

张一如

  • 张一如,生卒年月不详,字来初。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晋吏部主事,后出为浙江嘉湖道和湖广荆南参仪,因病回故里。 《太平府志》载张一如“负才峻异,文名甲江南”,其秉性“清介不阿权贵”,“为人孤高旷达,意致萧散,有山巨源五逸少之风”。晚年尤精于史学,对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所写史学著作很有研究,...[详细]

张永安 [公元1945年-1968年]

  • 张永安(1945-1968),肥东响导乡张南生产队人。年幼家贫常以乞讨为生。张于196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保管员,曾多次立功受嘉奖。1968年,张退伍后,回家乡务农。同年4月5日中午11点,张发现两里之外的公社所在地失火,便立即赶到现场。此时,凶猛的大火正由屋内向两端蔓延。为切断...[详细]

张永守 [公元1902年-1983年]

  • 张永守(1902-1983),繁昌县孙村乡人,出身农民。早年丧父,母亲改嫁,随继父奔走于皖、苏间的大小乡镇。其身材魁伟,不修边幅。自参加革命后,为掩人耳目,更着意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形如乞丐,故世人称其为“张叫化子”。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地方交通员。皖南事变后,置生死于不顾,曾掩...[详细]

张友鸾 [公元1904年-1990年]

  • 张友鸾(1904-1990)安庆人。北京平民大学肄业。曾任《世界日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总。曾创办《南京早报》,并任社长。与张恨水合办《南京人报》,任副社长兼总。抗日战争期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6年自办《南京人报》,任总经理。1953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著有小说《白门秋柳记...[详细]

张佑溪 [清][公元1769年-1838年]

  • 张佑溪(1769-1838),字涧泉,寿州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中武举。补松江千总,曾任青山守备、镇江都司、扬州参将、江宁副将、狼山镇总兵、松江提督。道光十八年病卒。(寿县志)同年(公元1769年)出生的名人: 朱珔 (1769~1850) 沧浪七友 安徽省 聂延襄 (...[详细]

张遇春 [清][?-1864年]

  • 张遇春(?-1864)字山樵,号斌,巢湖市夏阁镇张村人,武举出身。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巢县后,他曾一度带领团练在东关防守。同年十二月,随李鸿章进攻含山。咸丰十年,他又率春字营驻守徽州祁门县。在羊栈岭打败太平军。 同治元年(1862)七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陈炳文、郜云宫等部攻上海...[详细]

张月潭 [公元1896年-1979年]

  • 张月潭(1896-1979),原名张全俊,号季贤,六安县石婆店人。因秉性很倔,人多呼他张三犟子。 幼读私塾,兴办学校后,先后入六安县独山小学和安庆西区高等小学堂读书。民国8年(1919年),考入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在“三农”读书期间,由于受“五•四”运动和进步教师的影响和教育,他积极投...[详细]

张运 [公元1863年-1938年,清末民初藏书家]

  • 张运(1863-1938),一名文运,字子开,安徽合肥人。清末民初藏书家、书法家、教育家。 清同治二年(1863)生。 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任桐城县教谕,因咯血病请免,归故里养病。后受名誉堂长李经方之聘,出任庐州中学堂学监,代李主持教务两年间,成绩昭著,蜚声遐迩,后又因病引退。...[详细]

张玉新 [公元1906年-1949年]

  • 张玉新(1906-1949),本县孙疃区陈楼乡大侯集人。出身穷苦,父亲给地主当长工,母亲沿村乞讨。后租种恶霸地主赵登科的5亩湖洼地,一家人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交租之后剩下无几,仍不能糊口。 民国11年(1922年)夏秋之间,阴雨连绵,大水成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张玉新交不起租子,被迫到...[详细]

张昭 [公元1921年-1978年]

  • 张昭(1921-1978),太和县坟台人。1948年参加教育工作。任坟台、刘关小学负责人,以坚持灾区教育称著。1951年暑期,奉调创办大新小学,当时灾情严重,政府拨款甚微,他依靠当地领导和群众献工献料,很快建成30间校舍,秋后如期开学。1952年,清浅小学因兴修茨河被拆除,暑假调张昭前往重建,未...[详细]

张兆荣 [公元1860年-1935年]

  • 张兆荣(1860-1935),字大年。其祖父绍良,原籍南京,精于医,曾为太平军医病功著,受赠“登仕郎”之衔,太平天国失败后迁居霍山。父忠祥继承医术,并于霍山诸佛庵镇开设“张福昌”号中药店。兆荣18岁弃儒业专攻医术,学习内、外、妇、儿、针灸、药技加工炮制,尤擅儿、外两科。 ...[详细]

张正铎 [公元1917年-1937年]

  • 张正铎(1917—1937),又名辉旭,4岁开始跟父亲认字。7岁读书。1929年加入童子团并任队长。1931年任霍山六乡(石家河)苏维埃秘书,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月,在红二十五军八十二师司令部任文书。1934年2月,任红二十五军军部参谋。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详细]

张正金 [清][公元1863年-1907年]

  • 张正金(1863-1907),字西域,号锡庚,祖籍湖北省罗田县,徙居安徽霍山县古佛堂乡九龙井村。清末反帝、反教义士。 清同治二年(1863)生。幼年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字。在家务农几年后,移居黄栗杪开饭店,接待过往客商,广交朋友。生性豪爽,喜打不平,助人为乐。 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涌入中...[详细]

张镇周 [隋]

  • 张镇周,隋、唐交替时舒州同安郡(今潜山)人。原为隋朝大将,唐武德三年(620)十月降唐,授左武侯将军。四年(621年)八月,以淮南道行军总管镇抚南方,后改任舒州总管。六年(623)三月、六月,先后在洪、宣两州击败反将张善安、陈当世。七年(624)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八年(625)正月丙辰,又...[详细]

张仲田 [公元1891年-1983年]

  • 张仲田(1891-1983),太和县城郊张湾人,主任医师。张仲田幼时随父学习祖传治疗骨伤的医术,20岁便成为方圆百里著名的正骨妙手,被群众称之为“张半仙”。 张仲田先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贫富患者,他一视同仁,一样精心治疗。对贫苦农民,尤不讲价钱,极少收费。一次,一个驻军司令之子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