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山(1929-1970),利辛县阎集区张营孜人。年幼时上私塾,后入椿店小学。1945年,毕业于刘集彭城中学。1950年秋,被推荐至阜阳水利训练班学习。成绩优异,评为“二等学习模范”,结业后分配到涡阳治淮总队,任收方员。 1950年冬,治理西淝河,张保山率先赤脚踏入冰水,开挖“龙沟”。之后...[详细]
张必刚(1708-1792),字健夫,号立斋,清县内南郊人。康熙时,出生于读书世家。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乾隆元年(1736),登进士第。后此五年(1741),授广东澄迈(即今海南岛上)知县。任中,严束吏役,不使侵渔县民,勤于听断,案无积牍。暇时,则深入士民,以敦品励学相劝勉,“期年而俗大...[详细]
张伯禧(?-1954)原籍含山,长期居住和县。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乌江刘山头、大黄洲、和城等地设馆教书,曾任和县文献委员会主任。他自幼颖悟好学、博学广记,对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其着力研究《庄子》,曾撰写《庄子研究》10余册,其初稿存放于安徽文史馆。他能诗善文,书法亦佳,与林散之、雕慰农...[详细]
张布恩(1909-1933),又名张侠光,本县濉溪镇人。童年时,家徒四壁,父亲张济川在春隆源酒坊做杂工,微薄的收入不能维持家庭生活。张布恩上不起学,就跟随父亲在酒坊当童工。以后家中生活稍有好转,便入濉溪镇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民国10年(1921年),张布恩参加三高进步学生郑子瑜、文天晴等人组织...[详细]
张朝春(1963-1985),宿县蒿沟乡高滩村人。1982年入伍,后编入云南边防军,曾数次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并三次受过嘉奖。 1984年12月下旬的一天,张朝春正坚守云南边防前线一六六高地,突接父亲病故的家信,本想赶回家去,但念大敌当前,就把信往口袋里一装,拿起 走上前沿观察敌情。身为...[详细]
张朝阳(1949-1967),建颍乡朱楼行政村周庄人。1964年1月应征入伍,在三三二四部队通讯连任电话员。1967年3月入党。工作积极负责,认真钻研业务技术,连续2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援越抗美战争时,张朝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1967年2月,在中越边界上的一次战斗中,英勇顽强,在炮火...[详细]
张传敬(?-1865),字慎修,安徽桐城人,寄籍贵州贵筑。由内阁供事修玉牒告成,议叙从九品分发,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月初三日兼署凤山县下淡水巡检,至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卸任。咸丰元年(1851)署头围县丞。五年署澎湖通判。八年升授台湾知县,历嘉义、彰化。十年署淡水同知。同治元年(1862)八...[详细]
张传林(1898-1979),字瑞生,宿州市人,出身市民家庭,幼年在同泰丰铁货店当学徒,后为义丰南货店老板。民国34年(1945),改行经营绸布,任绸布业工会委员。他不仅谙熟行情,经营有方,而且心地公正,廉洁自持,因此深得各方人士的称道,在工商界亦甚孚众望。 建国之初,张传林任宿城市商联筹委...[详细]
张淳桐城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永康知县。善断诉讼。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擒巨盗卢十八。捐俸,救活贫女无数。以治行第一,升礼部主事、郎中、浙江副使。官终陕西布政使。...[详细]
张大本(生卒年无考),字汝立,明末颍上名医,他精于诊脉,开处方随症化裁而不泥古,巧治患疾,服药即愈。有个富人害了寒噤病,抱火也不感到温暖。其他医生给他用了温药,寒噤反更加厉害。张大本诊断为内热,“阳乘阴于内,阴不能藏而外附”,所以寒冷打颤。他改变药方,一剂即愈。另一武弁得了狂症,呼叫跳踉,几个人...[详细]
张德山(?-1935)关庙乡人,工人出身。民国16年(1927)参加商南农民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12月25日,红军首克商城,他任商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19年,在商南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反“包剿”、“会剿”斗争。民国20年1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和鄂豫皖东方办...[详细]
张迪东(1922-1947),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安徽五河县人。出身贫苦农家,少年时期以理发、吹喇叭为生。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3年(1944年)10月,调任坛城区公安区员。民国34年春,组建狼山民兵防线,多次痛击来犯之敌。民国35年,随-移豫东。次年春,中共宿蒙县委,派他秘密回坛城联络...[详细]
张鼎餐(1898-1982),名鼎,又名自鑫,泗县人。父冠楷,清末秀才,地方名医,一生义务施诊,德著乡里。 1918年,鼎餐就读于南京正谊中学。次年,“五四”-爆发,他在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下,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自1923年在泗县新集小学任教,开始其教育生涯...[详细]
张定贤(1912—1932),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参加革命,曾在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任团长,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3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于湖北黄安县作战中牺牲,年仅20岁。...[详细]
张昌富(1928-1946),嘉山县管店镇罗岭村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1944年,参加抗日武装盱嘉支队,在抗日游击战斗中,他作战勇敢,不久,担任班长,并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日军投降后,1946年,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9月间,国民党军队一个团向盱嘉支队一个-士所据守的三界炮台山阵地突...[详细]
张东杲(1907-1928),字若晦,太和县关集人。1921年考入阜阳省立六中读书,因 学校无理开除太和学生而愤然离校,旋考入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高中理科,曾主编太和旅宁同乡会刊物《太和之光》。1925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思想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三•一八”惨案,他是工大学生--的组织者之一, ...[详细]
张法皋(1830-1891)字玉柯。少从母教,亲邻睦友。乐于助人,闻名乡里。勤奋好学,尊师重道。清咸丰壬子(1852)乡试中举。同治元年(1862)选天长县训导,因母丧守孝,未赴任。同治四年(1864)授婺源县教谕。时值兵燹,文风难振。法皋赴任不久,即重新整理著称于世的紫阳书院,一面劝召士子,一...[详细]
张恺帆(1908-1991),安徽无为人,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张任无为县抗日自卫总队政治委员,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支队领导的东北抗日挺进纵队第一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大队政治处主...[详细]
张复镇(?-1958),道号静庵。民国2年(1913年)在北京白云观受戒,民国9年(1920)返住白衣楼,民国16年(1927)成立慈善会,任理事长。民国28年(1939年)白衣楼折毁,迁住祖师庙,办关外小学。他善书法,为人耿直,用募化的钱修路修桥,做过许多有益的事,在群众中很有威望。解放后参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