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 [公元1918年-1940年]

  • 杨钟(1918~1940),原名行庚,笔名巨锋,出生于平利县三坪乡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5年(1926)镇嵩军刘镇华部进入平利县城,“沿门扫射”,“血肉横飞”。其父杨常青身负重伤谢世。杨钟幼时随祖父(塾师)读私塾。民国21年(1932)在县城亲戚于南山的资助下考入平利第一高等小学(今城小前身)。...[详细]

严汉卿 [公元1897年-1929年]

  • 严汉卿(1897~1929),平利县狮坪乡黄石村人。先后在平利县高等小学堂、兴安职中、省法政学校读书,在西安和广大师生一起参加了驱逐军阀刘镇华的斗争。民国13年(1924)考入北京法政大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反对段琪瑞政府的-罪行的活动。民国15年(1926)冬,中共北方区委派...[详细]

姚儒学 [公元1941年-1986年]

  • 姚儒学(1941~1986) 石泉县迎丰区人。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转业到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工作。1979年4月调入石泉水电厂汽车队当工人。 姚儒学在部队是个好战士,表现积极,刻苦努力,处处带头,曾4次受到上级嘉奖,3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转业后...[详细]

叶方林 [公元1962年-1988年]

  • 叶方林(1962~1988) 石泉县后池乡新庄村农民。全家7口人,父亲是村上有名的草药先生。童年时代,叶方林帮着妈妈上山打猪草,进山拣柴禾,跟随父亲上山采药,走家串户为乡亲们治病。父亲治病从不收钱。叶方林纳闷,父亲教导他说:“咱家穷,乡亲们也不富裕,我们可不能只顾自家,不管大家啊。” 叶...[详细]

易秉坤 [公元1899年-1981年]

  • 易秉坤(1899~1981) 字厚庵,石泉人。7岁入私塾,后在石泉县城高小上学。民国六年(1917)考入陕西省督军陈树藩开办的私立成德中学。他在校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良,誉为陕南才子。 十一年(1922),易秉坤考入北京私立燕京大学,加入进步学生组织“共进社”成为该社社员,开始接受新文化...[详细]

易大宾 [公元1889年-1966年]

  • 易大宾(1889—1966) 号达三,四川奉节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独自来镇坪县旧城(今钟宝)投中医罗万盛门下为徒。白天调剂、采药、加工,夜间攻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因勤学好问,刻苦耐劳,得罗万盛钟爱,招大宾入赘,悉心传授医术。终不负岳父厚望,医术上精益求精,讲求医...[详细]

易开银 [公元1914年-1940年]

  • 易开银(1914~1940) 太平乡人。幼时家贫,随父经营熟食业。 民国25年(1936)参加陕南人民抗日第1军,任班长。次年三月,随部开往甘肃庆阳,在红25-卫团任排长,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八月升任副连长、连长。曾在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等多次战斗。29年(1940),晋升为营长,同...[详细]

袁胜录 [公元1916年-1986年]

  • 袁胜录(1916~1986) 石泉县人,原名袁辅兴,人称“腊娃子”。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安康县政协委员。民国十九年(1930),袁胜录拜师吴玉燕,在杨安荣戏班学艺。二十九年(1940),随安泰戏班在川北、陕南登台演出。次年,在罗正洪戏班当领班。三十三年(1944),返回石泉在抗建剧团(业...[详细]

袁石生 [公元1967年-1988年]

  • 袁石生,1967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跑马山下一个藏族之家。他小时学习努力,热爱集体,积极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经常利用上学前、放学后和节假日,带领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的同学去电影院、百货公司打扫清洁卫生,受到单位和学校的表扬,被评为“三好”积极分子。生活上,他衣着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艰...[详细]

袁仲溪 [公元1894年-1965年]

  • 袁仲溪(1894~1965) 字祖廉,笔名东方散人。祖籍湖北麻城,清光绪间迁紫阳洄水湾定居。其父以经商、教书为业。袁仲溪于民国五年(1916)入陕西省政法学校,毕业后赴日本东京民治大学法律系留学,十二年(1923)回国。十三年(1924),经学友李罗九推荐,被聘为岚 皋中学校长;次年返家乡学医并...[详细]

喻嘉猷 [公元1860年-1919年]

  • 喻嘉猷(1860~1919) 字勋臣,回族,安康县人,优贡生。曾任甘肃徽县知县。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离任之日百姓依依送别,献万民伞和德政锦旗。1919年3月,安康管带邱富平0回民商号兴隆顺(米姓)和锁万喜等家财物,喻嘉猷和回族退职武官马金元不畏-,挺身而出,径去邱富平住所(西大街关帝庙...[详细]

余闲云 [清][公元1838年-?]

  • 余闲云(1838~?),原名求亨,字锡龄,又字葆贞,号闲云,平利慈气沟(今仁河乡慈气沟村)人,清国子监学生。他与堂兄余锄云(名求元,字善长,又字葆初,号锄云)、堂弟余霭云(名求达,字畅庵,号霭云)为祖传-中医。他们潜心习医,精通歧黄术,对医治伤寒尤为见长,许多垂危患者多被治愈,时称“医中三杰”,...[详细]

于振瀛 [公元1901年-1960年]

  • 于振瀛(1901—1960) 原名方端,字海澄,号振瀛。上竹乡大坝村人,早年求学北平,参加五四运动,加入国民党。1923年就读北平国立医科大学,参加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1925年担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监察委员,拥护并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李大钊合作。后...[详细]

于子凡 [公元1914年-1983年]

  • 于子凡(1914—1983) 女,上竹乡大坝村人。从小耳闻目睹山区贫苦人民的穷苦生活和国民党的腐败行径,有淳朴的反叛思想和坚强、勇敢、不畏艰险的性格。1932年到北平,半年后考入北平师大附中。一二·九运动爆发,为学生领袖之一,发动组织-、--;在国民党-包围下,只身爬上电杆,散发传单;在警戒...[详细]

曾广甫 [公元1884年-1990年]

  • 曾广甫(1884~1990) 女,大道河镇东坪人。农民出身,一生勤劳。16岁结婚,生育子女16个,膝下四代51人。1967年佯死,穿好寿衣,入棺两小时后又活过来。1986~1987年,重新长出满头银发和满腔新牙。她年逾百岁,穿衣、穿鞋、洗衣、大小便皆能自理,不咳嗽,不吐痰,每顿能吃一小碗饭,...[详细]

张悌 [清][公元1834年-?]

  • 张悌(1834~?) 字萼庭,白河县南区人。幼童时就读于私塾,才思敏捷,善嘱对,一日师出一联云:“鼠因粮绝伤心去”,令诸生对,其他同窗正在构思,悌出口道“犬为家贫放胆眠”,先生称善。是年夏,众学友正吃西瓜,一妇人抱茆柴过侧,内中一学友谓悌道:“汝善对,我出一联,对得来,再赏一瓜。”因指妇人道...[详细]

张宝麟 [公元1883年-1946年]

  • 张宝麟(1883~1946)原名允赞,字仲仁。祖籍湖南桃源,生于陕西紫阳。省武备学堂毕业后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深造,受钱鼎等影响参与创建陆军同学会及醒狮社,鼓吹反清革命。清宣统元年(1909)春,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建立。次年春,张毕业回陕任炮营中队排长、一标二营右队排长,又加入中国...[详细]

张炳文 [公元1915年-1946年]

  • 张炳文(1915~1946) 又名张成彦,宁陕县江口乡江口街人。1936年10月在江口参加红七十四师。1946年12月初,第二次解放江口后,在转战途中牺牲于镇安县栗柞坪,时年31岁。 张炳文出身贫寒,1919年随父亲从安康五里逃难于江口安家落户。1934年12 月,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详细]

张成勋 [公元1848年-1912年]

  • 张成勋(1848.9.24~1912) 字麟阁,号云门通,涧池镇洞河人。同治十二年(1873)以优等学业成绩补赠举人。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留京任刑部主事、四川司正主稿职。光绪六年(1880)授员外郎总办秋审、中宪大夫(文职正四品)。他在京任职11年中,结识北洋大臣袁世凯、宦官安德海等权贵...[详细]

张从顺 [公元1949年-1994年]

  • 张从顺,1949年1月出生在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一个普通家庭。1965年完小毕业,1969年应征入伍。1971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转业后任中共勐捧镇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军弄乡公安派出所副所长、所长等职。1992年被授予二级警督警衔,1993年被中共镇康县委员会授予优秀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