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1914.3~1988.1.13) 原名西山,祖籍紫阳县古家村。民国6年(1917)随父康有富迁居凤亭乡万家朳,佃种度日。28年(1931)在沈寿柏部当兵。23年(1934)五月,张英三部攻克清明寨,沈部溃散。康萍携带长 各1支突围,藏于擂鼓台药农鲁宗安家,只身去紫阳牛蹄河舅家躲避。十月,...[详细]
柯大章(1878~1959) 字次韶,本县汤坪乡袁家埫村人。清末秀才,自幼随父学医。柯精心钻研,汇集陈修园所著医书72种,参阅瘟病条辨、景岳全书、血证论等。摘要手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每部4本,每本长约4寸,宽3寸,厚5分,自制布壳书套。装璜可谓精致,字迹工整,随时携带。患者就诊,...[详细]
柯德庵(1892~1966) 名大全,字德庵,排行第九,人称柯久先生。本县汤坪乡人。193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政法系,接受民主思想,对时局有一定的见解。1931年至1946年长期在家赋闲,下河捕鱼,不问政事。1946年地方司法独立,同时建立军法室,原军法承审李鸣周调任镇安县。宁陕县急需配备一个...[详细]
柯和贵 人称柯道士,应天府(今北京市)城内西四牌楼人,清同治初年偕西蜀管道士至洵阳,住县东白腊河石佛寺。其性慷慨喜施,身材魁伟,宽眉蓄髯,声如洪钟,素娴弓马,武功高强。至洵后,先后主持改建和新修了石佛寺、泰山庙、佑圣宫、南观庙等寺庙,资金皆自筹,不募民间一钱。在柯的影响下,洵阳习武之风盛行。...[详细]
柯进祥 (1851--1916),洵阳县龙家河桃园村人。少年时因家乡遭灾流落四川,在一家药铺当店员,期年之后,略通医理。光绪元年(1875)归里,开办“永兴祥”药铺,坐堂行医,时遇湖北郧西富翁祝方氏,年已六旬,背生痈疽溃疡,三年屡治不愈,贴出榜文,言能治愈此疾者赏银千两。柯进祥闻信,前往诊...[详细]
赖钟毓(1864—1916) 字渊文,号子麟。上竹乡人。清末岁贡,幼年丧父,母教甚严,延师教授,后入三山书院。聪颖笃学,屡试夺魁。清光绪末任三山书院院长,继任高等小学堂校长。通诗文,善书法,行楷尤精。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深得县人景仰。著有诗词、《镇坪县志》,惜均毁于兵燹。同年(公元186...[详细]
雷宝华(1893~1981) 号孝实,安康县人。民国初,随兄宝芸去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土木工程和采矿冶金,获博士学位。曾任辽宁锦州北票煤矿公司总工程师,1928年受公司委托赴德国鲁尔工业区及法、英、美诸国之工业城市考察。回国后就聘于母校北洋大学,任教务长,兼土木、采矿两...[详细]
雷存德(1822~1874) 字震泰,号春圃。原籍湖北黄陂,其祖雷开万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迁紫,定居于大北铺石壁滩。其父雷明智,曾于乾嘉年间紫阳饥荒时由鄂运粮至紫济荒,被封为“修织郎” 。雷存德于咸丰初入清军营,驻防湖北,由军功保举为千总,授五品街;后归里办团练、乡勇,并建造炮船。同治元年...[详细]
雷云祺(1909~1970) 名世英,号益三,祖籍湖北武昌,早年迁居安康。1929年冬毕业于兴安联中,同年在白河县参加陕鄂边防军,后编为杨虎城所属讨逆军第27路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参加过“双十二”事变。1941年春被胡宗南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囚禁三年。保释出狱后回安康经营...[详细]
雷钟德(?~1910) 字仲直,一字禹门,安康县人。同治八年(1869)中举,同治十年中进士,此后六年内任过庶常、编修、收掌等职。光绪三年(1877)以亲老截取同知分发四川,光绪五年题补理番直隶同知,川西为汉藏杂居地区,民俗复杂。雷钟德到任后倡修书院,自任讲席,传播文化,薰陶民风。有金二-闹...[详细]
梁上雏 号天峰,洵阳县柳村铺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自幼嗜学,手抄经史,后主讲洵阳敷文书院,教学有方,人才济济。平利知县司徒修闻其学名,聘他做二子司徒照、司徒煦家庭教师。因教学有方,司徒修二子后来皆中进士。司徒照升任陕西布政使后,还特意将梁上雏请到署衙居住,议政时常常向梁请教。梁上...[详细]
梁席儒(1907~1989) 载,家徒四壁。曾为县第五届人大代表,两任县政协委员,受聘为省中医研究所通讯研究员。 白河县西沟乡梁家庄人。7岁入私塾读书12年,20岁起教私塾20年。梁生于中医世家,“而立”之年已熟读《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频湖脉诀》、《本草纲目》等书。民国三十七年...[详细]
廖定三(1882~1922),原名正全,又名华鼎,平利县龙门乡龙门村人。 他自幼“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不甘在穷乡辟壤蜗居苟且,一心寻觅报国之门,遂去武汉求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孙中山、黄兴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廖定三接...[详细]
廖鸿功 (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其祖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战洵阳,药铺遭焚,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廖鸿功5岁入私塾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详细]
廖金元(1893~1938) 字辛楼,宁陕县老城人。民国十年 (1921)接办老城北街小学。积极鼓励家长送子女入学,决定:“凡来学校求学的学生,书杂等费一律免交。”自己捐500元作学生书杂费。十二年(1923)秋第一班毕业生赠送“同荷教泽”匾额一块,以示纪念。为了扩大学校经费来源,于十八年(...[详细]
廖乾五(1886~1930),原名正元,又名华龙,化名刘省三,平利县八仙区龙门乡龙门村人,出生于革命家庭。廖乾五自幼读书,聪慧勤奋,喜文爱武,注重身体锻炼,少年时代就钦佩其二哥廖定三(早期同盟会员)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与村民一道背石料,垒桥墩、架桥补路,热爱劳动,做好事,助人为...[详细]
李伯亭(1911~1936.4.28) 原名序泰,凤亭乡人。 民国21年(1932)毕业于省立七中(安康中学)。少时,同何振亚、沈启贤、文考亭在汉阴高小读书。19年(1930),在安康中学主办的《新秦先锋》第三期发表《汉阴通讯》一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汉阴“毫无一线曙光”...[详细]
李秾藻 (1867--1939),字少堂,洵阳县城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县高等小学堂入陕西大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年(1904)简放渭南县任县高等小学堂教员,三十四年(1908)入陕西两级师范学堂优级选科理化科读书,宣统二年(1910)毕业,获中等奖励,授举人并加中书科中书衔,任汉中...[详细]
李逢亨(1744~1822),宇垣斋,号培园,又号平湖,平利县人。童年时,由其父李岩送往兴安州读书。他敏而好学,品学兼优,能诗善文,精通《禹贡》,门齿伶俐。乾隆四十四年(1779)拨贡,充四库校录议叙理问,分发北直隶,借补蓟州州判,掌管治河工程。乾隆五十七年(1792),调任霸州同知。该州州治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