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胜(生卒年不详),平利县人,青年时从军,任平利白土营营兵。清同治元年(1862)5月,太平军赖文光部到达陕西渭南,回族人民起义响应。起义军迅速控制了渭河两岸。同时,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民也纷纷起义。史称“西北回民起义”。这次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了挽救危局,...[详细]
陈定安(1887~1933) 号益三,本县铁炉坝小茅坡人,后迁居大道河大茅坡、晓道河街。同胞4人,陈定安排行为大,陈定周为二,陈定庆为三,因陈穆娃幼年死亡,故人皆知为弟兄三人。陈定安幼年丧父,家境贫穷,给铁炉坝地主祝隆犹做长工,还给舅父李条臣跑路、放排。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舅父李雨...[详细]
成殿超(1882~1951) 原名典朝,派名国班,白河县磨子坪乡火石沟人。幼时家贫,勤奋好学,光绪三十年(1904)其父卖掉1石2斗稞地,助其应试,中“秀才”(此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时赋闲,在家设馆教书数年。民国初年,在挚友柴守纯和钱爱榘的引荐下,到知县孙麟阁属下供职,后任白河县财政局长...[详细]
成竹亨(1899~1951) 平梁乡人。国民党员。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北京陆军测量学校,历任鄂北清乡司令部参谋书记、安康绥靖司令部参谋等职。任职期间积极进行-活动。 25年(1936),解甲归田,先后担任平梁乡乡长、县参议会副议长。其间,他依仗权势,霸占民女张氏为妾,敲榨姚某银币30...[详细]
陈可庄(1881~1965) 本名陈步瀛,号扬钧,砖坪厅漳河坪人。7岁发蒙于私塾,23岁考入烛烽书院,26岁保送陕西省高等学堂法文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留学日本东京桑校,后入群马县东亚蚕桑学校。除在校上课外,还帮助住户提蛾制种,学选种技术。曾到凤空制丝厂参观学习缫丝经验。宣统元年(...[详细]
陈世兴(1920—1984) 石泉县凤阳乡同心三村人。祖辈以务农为生。他从小跟随父辈犁田打耙,插秧播种,早出晚归,一心务农,是一把做庄稼的好手。人民公社建立后,群众推选他当了生产队长。他向大家表示:一定要改变穷队面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在任职期间,对全队那里种树木,那里种庄稼,那里修梯地,那...[详细]
陈树发(1881~1937) 字雨亭,原名叙才,本县双河口安沟人。幼时家贫,以佣工为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清军某营,后提升为军官。清末驻陕期间,被编入新军加入哥老会,并成为陕西哥老会头面人物。宣统三年(1911),在西安参加同盟会和哥老会联合进行的反清起义筹备工作,并随新军发动起义。秦...[详细]
陈雄藩 字少湍,安康县人,庠生,幼即倜傥不羁,有大志。其母曾以戒尺命书,陈雄藩写上“痛肌肤、益神智”,母喜。后弃文就武,以军功起家。光绪十五年(1889)授知府衔,赏戴花翎。又以直隶州知州,分发贵州使用。会遇义和团起义,由李秉衡、李少荃保奏,留直隶补用,庚子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陈雄藩深感中国...[详细]
陈雨皋(1901~1978)原名陈传霖,又名陈策。陕西石泉人。先后就读于私塾、县立高小、省立第三中学。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加入陕西旅京学生组织的进步社团共进社。1926年秋因家贫辍学回乡。1927年秋任石泉县教育局局长,和共产党员易厚庵主编《石泉政闻》...[详细]
陈兆枢(1895~1970) 原名声树,汉阴城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安康县政协常务委员。民国6年(1917)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大发起,兆枢以沸腾的爱国热忱,与革命志士一道,不顾反动-的-,高呼“外御列强,内惩-”的口号,同-求荣的腐朽势力展开拼搏。...[详细]
陈振佩(1930~1960) 石泉池河镇人。从小在家务农。13岁时给地主放牛。18岁,被国民党拉壮丁,当兵10个月。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月,在蒲城永丰镇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师十九团三营七连历任通讯员、副班长、班长、通讯排排长、警卫...[详细]
陈中谟 (1869--1953),字子嘉,洵阳县大河南陈家院(今金洞乡河湾村)人。父陈日新,系清生员。陈中谟幼年就读私塾,清末考取县学廪生,诗文俱佳。光绪二十八年(1902)洵阳知县刘德全纂修《洵阳县志》时,聘为校正。中谟为人忠厚,学识渊博,终生从事教育,凡40余年,桃李满洵阳,是民国时期...[详细]
储茂章(1892~1965) 本县双河口人,民国八年(1919)随父储春庆迁居西乡私渡河务农,并在当地娶妻。二十一年(1932)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征进入陕南,储茂章因-返紫阳避居月余再至西乡,经 陈定乾介绍,于次年初参加川陕边区游击队,并在马儿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游击队长...[详细]
代兴祥(1905—1987) 牛头店乡水晶坪人。7岁丧母,由伯父抚养,家境贫苦。未及弱冠,便到湖北竹溪石板沟胡家入赘。后搬回牛头店竹叶关落户。以为人割漆、补锅、铸铧养家糊口。 性开朗,自幼喜唱山歌及薅草锣鼓歌,每逢远近亲朋红白喜事,他必然凑一份热闹。天长日久,遇喜事主人家大都要请他。 ...[详细]
邓振德(1905~1983) 字慎修,安康县毛坪人。少时就读于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辍学。私塾先生感其勤奋,家藏书籍供其尽读。二十九岁时,母亲和两个孩子于10日内先后病故,悲痛万分,更哀乡亲缺医少药,老不能寿,幼多夭折,遂矢志以医术济世为己任。承李雁南、杨和轩几位老先生指导,悉心研读医药经典和《...[详细]
丁云林(1921~1949),陕西安康人。民国37年(1948)4月,在旬阳县黑岭山战斗中解放入伍,任55师163团1营1-士。在淮海战役中,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民国38(1949)5月,大军从郧阳西进时,他向党组织表示“争取再立军功”、“火线入党”。5月31日,首次解放平利县城时,他要求“担...[详细]
董诏 (1743—1820)字驭臣,号朴园,出生于洵阳县城水磨湾。后寄籍安康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其远祖董学诗,山东高唐州(今山东高唐县)人,明弘治年间以举人任洵阳县知县,卒于官署,家属遂家于洵阳。世代读书,至董诏“积学笃行,克光大其家门”,门生中人才辈出,以安康进士谢玉珩、举...[详细]
董学友(1930~1990),平利县狮坪乡黄石村人,1951年参加工作,共产党员。70年代初,调任千家坪药材场场长。因兴药经济效益不好,连年亏损,1974年,县采纳董学友的意见,将药材场改为林场,易名千家坪林场,董任场长。他扎根深山,认真贯彻执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详细]
段启瑞 (1912—1985),字西屏,洵阳县大河南陈家院(今属金洞乡)人。幼年家境贫寒,以驾船为生。1928年9月加入冯玉祥军张维玺部当兵。1929年6月安康绥靖军组建后,入安康绥靖司令部训练班学习,1930年3月毕业,任安康绥靖司令部手枪连排长,后升任连长。1934年底、1935年初曾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