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化 [清][公元1599年-1684年]

  • 张若化(1599~1684年),字雨玉,号苍峦,若仲胞兄。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青年时师事黄道周,得闻儒家“明诚”的学说,领悟到其中的精微和要旨,并且旁及乐律、历法、政事、诗文等,各类知识无不融会贯通。 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接连两科参加会试,没有登第,暂时逗留京师。此时...[详细]

张若仲 [清][公元1612年-1695年]

  • 张若仲(1612~1695年),字声玉,号次峦。漳浦丹山古致顶(今赤土溪东村古致)人。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祖父张应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府学岁贡,授古田训导。张若仲聪明俊秀,读书明理,凡事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言笑不苟,行为谨慎,待人恭敬,自幼养成廉正自持的美德,与胞兄若化读书...[详细]

张笃生 [公元1914年-1986年]

  • 张笃生(1914~1986年),云霄城关大路街人。少时其父欣与伯父宝祯合营聚昌鱼行,他读完小学要求就业,因鱼行员满到永记布店当伙计。民国24年(1935年),张出洋到新加坡打工,不久,听说泰国耶拉府有很多乡亲,该处华侨公会总理、华侨学校董事长都是云霄人,还有许多人经营锡矿、电锯、电影等业,随即转...[详细]

张仕珙 [明]

  • 张仕珙(生卒年月不详),明代琯溪人,以布衣终其身。 仕珙性孝友,为人谦和,其母抱病两年,他衣不解带,尽心奉侍。其弟名琼,按例可入贡,他资助百金不吝惜。此外,又乐善好施,贫穷之家不论亲疏凡有丧的,他必量力为经纪丧事;孤寡老幼不能自存活的又为收留给养周济;每逢天灾有人向他借贷,从不索利,对于极贫...[详细]

张实中 [公元1904年-1986年]

  • 张实中(1904~1986年),乳名建宏,出生于书洋南欧一个书香之家。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欠佳,于民国17年(1928年)出洋到荷属印尼,任过万隆、泅水等华侨中小学教师。民国26年至1966年,从事新闻工作,任泅水《大公商报》总长达28年。同时还创办∠侨日报》、《友谊报》。其代表作有《子夜诗歌》、...[详细]

张水满 [公元1917年-1955年]

  • 张水满(1917~1955年),曾用名蓄深,云霄仙石村人。民国24年(1935年)秋,他以仙石村(保)保长的身份,为红三团游击队筹集经费,并多次自倾私囊,还暗中组织一些较富有的开明人士捐资、捐粮或购买日常用品等送往乌山游击队驻地。民国30年至民国32年初,游击队物资和费用异常困难,他和保干事等经...[详细]

张太西 [公元1908年-1943年]

  • 张太西(1908~1943年),原名张太瑞,漳浦县石榴长兴村前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逝世,母亲除操劳全家生活外,还帮人家砻谷、舂米赚些钱,供他读书。张太西自幼聪明伶俐,在家乡读几年私塾,后到县城逢源小学就读,不久,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张太西在县城读...[详细]

张文 [清]

  • 张文(清咸丰至光绪间),云霄莆下村人。年轻时到台湾,见民间用木轮榨蔗煮糖,废弃的蔗渣还有大量糖分,而家乡用石轮榨蔗出糖率高,他即从家乡运去石轮经营榨糖业。发迹后返乡,见莆美通云霄城道路泥泞难走,即捐巨资筑莆美大路。该路从莆美村口至五板桥分岔,上路经含美山(地名)至旧南门入城,下路经大华表、节孝坊...[详细]

张文理 [公元1903年-1973年]

  • 张文理(1903~1973),平和小溪人,民国13年就读于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政治系,曾任同学会会长,思想进步,毕业后由学校推荐,获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奖学金,在哈大专攻政治学,后到苏、英、法、比等国考察,结识了许多留学生,如邹韬奋、胡愈之、蒋经国等人。 民国24年,文理在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详细]

张武渊 [公元1922年-1983年]

  • 张武渊(1922~1983年),云霄溪美街人。少时家贫,读小学至三年级辍学,帮父亲在街头炸油条维持生计。年纪稍长,当熟鱼虾挑贩。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市场上外来卷烟减少,张自制前进牌香烟,每日卖完鱼后,把香烟送到各店户销售。民国28年,与吴守仁、黄加荣合伙开设张合成烟茶店。民国2...[详细]

张学敏 [清][公元1797年-1890年]

  • 张学敏(1797~1890),名补,字来轩。清诏安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一生从业医药,服务桑梓,深得乡人崇敬与信任,人们尊称他“补仙”。 张学敏出生于武功医药世家。父滨南开办“茂德堂”中药铺,以行医鬻药为生。有四子,学敏居四,诸兄弟也从业医药。学敏少时,于私塾读书之暇,就到“茂德堂”...[详细]

张尧明 [公元1883年-1937年]

  • 张尧明(1883~1937年),字德章,号昭文,东峤村人。幼读私塾,少年拜名中医张瑞琳为师,后在家乡行医。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乡民赞扬,海外华侨也慕名前来求诊。 民国7年(1918年),一位华侨身患重病在海外医治无效,准备回家“落叶归根”,不料竟被他治愈。那位华侨感激万分,便建议并资助...[详细]

张毅 [公元1894年-1927年]

  • 张毅(1894年—1927年),字仲刚,河北沧县人,信奉伊斯兰教,行武出身。民国4年(1915年)7月入福建陆军随营,后任排、连、营长。民国11年,叛闽督李厚基投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任独立第十三旅旅长,率部驻漳。民国12年被潮汕边防督办黄大伟拉拢,任闽粤边防军第一师师长。周荫人督闽时,任福建陆军...[详细]

张贞 [公元1884年-1963年,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 张贞(1884-1963),原名善兴,字干之、浩然,福建省诏安县四都东峤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清光绪十年(1884)1月12日生。其父经营糖业。张贞7岁入私塾读书,18岁应县试不第,后入丹诏小学堂高级班就读。 宣统二年(1910),考入漳州府中学堂,改名张贞,字干之,并加入同...[详细]

张振标

  • 张振标小溪镇古楼村人,民国27年7月生。1963年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毕业,分配北京中国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研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合著、合译书5册、科普文章25篇。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8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详细]

张振财 [公元1925年-1949年]

  • 张振财(1925~1949年),官陂公田村人。民国33年(1944年)春参加闽南特委组建的闽南政保队。10月,参加“禾仓岽伏击战”,这次战斗消灭官陂、公田联防队,击毙联防队长张钦,大大振奋苏区人民的革命斗志。民国34年2月,调入王涛支队四大队,转战闽南。翌年夏,任云和诏武装第二大队队长,率队活动...[详细]

张佐治 [明]

  • 张佐治(嘉靖至万历间),字思谟,云霄菜埔村人,后居邻村西林,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一生中,以其所至令行禁止,而一直被调到政务特别繁杂的县、府任职。 初任高淳县令,又历长兴、高明二县,以勤政廉明、断案精确又能体恤民间隐情著称。他奉文丈量土地,亲自深入田间,使之不失尺寸,减轻农民不合理的田...[详细]

詹师傅 [明][?-1517年]

  • 詹师傅(?~1517),名已佚,平和县芦溪连新人,以竹工为业,人称为“师傅”。 芦溪位于县之西偏,山高林密,盛产竹子,当地居民大多以竹业为生,或以造纸为业,朴实勤劳,与世无争。自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田赋日渐繁重,而皇室王亲及豪绅大吏却穷奢极侈,致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详细]

詹永和 [清][公元1845年-1895年]

  • 詹永和(1845~1895年),祖籍南靖县,祖上移居台湾,定居淡水龟山乡。詹永和幼年时读过两年私塾,长大后从事农耕。他精拳术,为人豪爽侠义,深得乡人敬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詹永和义愤填膺,动员乡民“吾辈乃汉人之子孙,岂能替日寇作牛马为奴隶乎?是父母所生者随我来!”。在他...[详细]

赵德懋 [明][公元1530年-1607年]

  • 赵德懋(1530~1607),字伯昭,今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人。明隆庆四年(1570)举人,任新兴知县,终任淮府审理,后晋阶长史大夫。 德懋莅任新兴三年,顶歪风,治赃官,纠正冤假错案,为许多无辜百姓平反;兴学重教,建置书院,勤授课业,培育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各地;他还劝民勤种庄稼,亲自植松于梓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