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琯(1546~?),字邦燮,号中云,云霄城关人,父师旦。嘉靖间(1522~1566年)秀才,琯承家学,9岁能写文章,隆庆五年(1571年)登进士。 初任婺源县令,他一到婺源,就写“谮诉不行,强御不避,苞苴不入,关节不通”4句话贴在县衙仪门上。时朝廷推行久任法,琯任婺源县令6年,始终遵循自己...[详细]
吴阿柔(1890~1985年),女,西潭村人。自幼送给北蔗村张家为童养媳,丈夫为生计所迫远渡南洋,留下幼小的1男3女,母子相依为命。民国24年(1935年)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领导的红三团到北蔗村活动。她接受教育参加革命,任交通员。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的一个冬夜,中共云和诏县委约定在...[详细]
吴传玉(1928、8~1954、10),祖籍龙溪县角美镇流传村。 1928年8月诞生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沙拉特加镇一家华侨家中。7岁进入镇小学,小学毕业后到省府实龙市就读中学。他自幼酷爱游泳,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学时,参加了华人组织的“国光”游泳队。 1944年,吴传玉参加中爪哇华侨组...[详细]
吴大成(约1126~1227年),字子集,号梅子,又号梅月,四都人,南宋“渐山七贤”之一。 大成少年聪明好学,喜欢寻师问道,曾师从陈景肃于仙人峰。绍兴中期,时年19的大成以文行与薛京、郑柔、杨耿等被选入太学。在学期间,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时好,不阿权贵,又敢于抨击当权者投降-行径,因...[详细]
吴凤 (1699-1769),字符辉,平和县壶嗣村人。五岁随父吴珠、母蔡氏渡台,居诸罗大目根堡鹿麻庄(令嘉义县中埔乡)。 中埔地处阿里山麓。阿里山有大小番社四十八社,每社数百人,生性凶猛,动辄杀人,所以汉人不敢前往。吴凤少年时经常随父到番杜经商,有较多机会接触番族,渐渐地懂得番语,熟悉番俗。...[详细]
吴郭荣(1899~1959年),学名友基,龙山涌北人。 民国8年(1919年),吴郭荣毕业于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同年11月,赴法进入巴黎圣日曼公学攻读法文,后转入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化学系。民国15年学成回国,在漳州省立第三高级中学任化学教员。半年后,由其师林者仁介绍,到徐州任战地委员会科员。...[详细]
吴鹤汀(1896~1986年),字诸,城关人。其父吴泗滨系华侨富商,曾延聘塾师,开设松斋私塾。鹤汀童年在家就读,后入丹诏小学。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15岁的鹤汀正读高小二年级,即不顾家庭阻拦剪掉辫子,追随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后,鹤汀就学于厦门玉屏中学,后转福州省立二中,毕业后拟报...[详细]
吴健(1919~1986年),原名来水,云霄县坡下村人。父母早逝,自幼家贫,少年时给地主放牛、打工。从小性格爽朗豁达,富有正义感。 民国21年(1932年)春,刚13岁的吴健就进入中国共产党饶和埔红军开办的福成昌公司(陶瓷厂地下交通联络处)做工,经受革命道理的教育,先后将3个小弟送养亲朋戚友...[详细]
吴开进(1913~1934年),丰田宝林人(今丰田华侨农场宝林作业区)。他自幼聪敏过人,深得塾师喜爱。家贫辍学,到荆城中药铺当伙计,又被为富不仁的老板辞退。 民国16年(1927年)8月,中共闽南特委在开进家的旅店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年仅14岁的开进作了许多服务工作。 民国21年4月,中国...[详细]
吴科(1928~1970年),又名吴登科,金山庵后人。幼年丧父,家庭贫穷,小学毕业便从事农业生产。 1949年9月南靖解放后,吴科积极参加乡政府工作,任过金山乡治安委员、乡长、团支部书记。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乡党支部书记。8月间,庵后、水美民工在兴建石龟水圳、砌造涵洞时,突...[详细]
吴朴(约1500~1570年),字子华,又字华甫,初名雹,补邑诸生后更名朴。吴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性又善记,书过目辄不忘,“于天文、方域、黄石,莫不条析缕解”,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民间学者。 明嘉靖间,林希元(同安县人)从毛温伯征安南,聘请吴朴为参军。任中,吴朴积极为其出谋献策。安南既平,林希...[详细]
吴清培(1901年—1936年),又名钦培、玉清,漳州人。早年参与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1929年)在广西参加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卫生处长。民国22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卫生部部长。民国23年改任红九军团卫生部长兼政治委员。同年随中央红军长征。在...[详细]
吴琴瑟大溪乡山布村大片人,民国24年8月生。195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同年在水产部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任技术员。196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科研先进分子称号。1973年在广东省湛江水产学院任教,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任养殖系主任多年,被吸收为亚洲水产学会会员...[详细]
吴沙(1731~1798年),漳浦县人(据台湾吴旺桔修的《吴氏家谱》载为西门外小山城大园头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性好行侠仗义,年轻时不得志,到了壮年才想外出谋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他42岁时,带着比他少20岁的妻子庄梳娘和3岁的儿子光裔,渡海到台湾。吴沙到台湾后,先...[详细]
吴世杰(1871~1920年) 吴世杰,宁洋县城厢(现双洋城内)人,清末拔贡。1913年(民国2年)任福建省议会议员。热心乡梓文教事业;捐资创建“大罗天”汉剧社;创办保萃小学及双洋高等小学堂,大胆破俗招收女生,并拨麟山寺寺租作办学费用;置刻《东莱博议》,免费供人拓印,为乡人所景仰。 ...[详细]
吴世奇(1840~1909年),一名寿徵,字悦卿,北关人。生于商人家庭,先辈早年便赴新加坡谋生。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取消“禁海令”,允许中国公民自由出国,于是,吴世奇告别家乡,前往新加坡。他起初在英国人开设的锡矿当采矿工,后被提升为监工。他关心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管好矿场,使矿场增产增...[详细]
吴世荣(1875~?),祖籍海澄县,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其父吴有才是当地著名富商,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在华侨社会颇著声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到槟榔屿时,吴世荣主动出面接待,并介绍当地爱国华侨黄金庆等同孙中山先生会晤,使孙得以在槟城立足并开展革命工作。次年,吴...[详细]
吴水澎(1941~),梅洲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副校长兼总会计师。兼任中国会计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会计学常务理事、11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著、主编、合编的专著、教材20余部,代表...[详细]
吴庭坚(1893~1943年),漳浦县石榴龙岭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曾读过二三年私塾,后因生活困难而辍学,帮助家里捡柴、放牛等。稍长,与两位兄长一起租种地主的田地或外出打短工。 民国17年(1928年)春,平和-后,龙岭小山城、大坪等村的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