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秋吟(1909~1931),华容县洪山头镇人。1926年夏,华容县第一个区农民协会在明碧山成立,被选为区农协联络员。同年秋,考入广州黄埔军校。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军校大肆“清党”,他毅然离校返乡。9月,参加华容年关-和夺枪斗争。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初,明碧山游击大队长...[详细]
陶德义(?—1450),丽水宣慈(今属武义)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冬,宣慈乡银场矿工在产银量不大、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推陈鉴湖为首,陶德义为辅,配合叶宗留率领的-队伍由福建向江西铅山进军,举行-。十四年初,陈鉴湖称王,国号太平,建元泰定。正月二十五日,德义率军数千突袭破桥峡(今属丽水市),...[详细]
万灿(1902-1973),名灿之,葛店镇人。早年随父万廷献在北京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在清华园(清华大学前身)带领学生旅行-被捕,出狱后被开除学籍。1920年留学日本,因见日方保守,无所学,遂回上海,入沪江大学。1922年赴法勤工俭学,又觉得法国过于繁华,非求学之所,遂转考德...[详细]
王鈇(1516~1555)字德威。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进士。三十一年任常熟知县时,倭寇猖獗,除浮费、轻徭赋,亟以防守为务。每日校阅士伍,又选 子弟数百,立耆长,编成“耆民兵”,亲挽强弓教练,熔寺庙大钟制兵器,率士卒筑城。寇劫福山镇,率“耆民兵”迎敌于尚野。次年,倭...[详细]
王俨(生卒年不详),字民望,明华容县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初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有能名,后改为工部都水统,治吕梁洪,凿石开渠,以便舟楫,并将沿河数百家迁聚为一市镇,便利行人和贸易。后改刑部广东司,历河南司郎中,“折狱允会”。因尚书王恕奏荐,升四川成都知府,“入计治行,为天下第一。”后改河南...[详细]
王霆(1180—1245),字定叟,号玉溪,磐安南里(今尚湖镇大王村)人。出身书香门第,父祖皆为官。少年颖异英发,研读经史,精习韬略,尤工骑射。南宋嘉定四年(1211)登武举绝伦异等。主考官乔行简说:“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授承节郎,从鄂帅钟兴嗣戍边,寻又委霆专一教- 效军。未几,调沿江制置副使...[详细]
王祎(1322—1373),字子充,号华川,义乌来山人,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幼从祖父王炎泽学,后师事柳贯、黄溍。元至正八年(1348)游燕京,上八千言书论时政。危素、张起岩举荐于朝,未被纳用。遂归隐青岩山著书,名声日盛。十八年,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祎应召,被任为中书省掾史。二十一年,进《平江西颂...[详细]
王德榜(1837-1893) 清末湘军将领。湖南江华(今永州市)人。字朗青。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以监生与其兄吉昌共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随湘军战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成为湘军将领。1860年,所部归左宗棠调派。1865年(穆宗同治四年) 为福建布政使。1871年,随左宗棠镇压陕...[详细]
王家璧(1814-1883),字孝风,号连城。道光进士,授兵部主事。曾创设厘局,以应军需。先后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曾关中讲学。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 著有《王氏家集》4册,《狄云行馆奏稿》8册,自编《武昌志》13册,留有手稿《编年稿》21册,书札11册,诗文1...[详细]
汪厥明(1897—1978),字叔伦,金华城区人。1914年,金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随父汪庚去日本留学。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副教授。1927年,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致力生物统计和育种学研究,并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共同...[详细]
王师心(1079—1169),字与道,金华城区人。父登,字廷锡,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曾任诸暨、湘潭知县,升承议郎。师心重和元年(1118)进士,任沭阳县尉。宣和三年(1121),宋江起义军一部进至沭阳时,师心率官军镇压。累升大理寺丞。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忤秦桧,出知袁州。时监司...[详细]
王廷扬(1866—1937),字孚川,金华蒲塘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加同知衔。曾襄办龙州边防,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等职。早年曾入绍兴大通学堂,后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书信往来频繁。清政府向英国借款,出让苏杭甬铁路权,浙江各...[详细]
万年淳(1761~1835),原名康,派名国翰,号弹峰,清华容县塔市驿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嘉庆八至九年(1803~1804),以万康之名编修嘉庆《巴陵县志》;道光元年(1821)始,历任安徽霍山、英山、巢县知县,两署六安知州;约于道光六年辞官回乡。出仕期间,知无不为,殚精竭力,每至...[详细]
万廷献(1873-1943),字仲篪,葛店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详细]
韦文贵(1902—1979),字霭堂,东阳罗屏乡(今吴宁镇)白火上村人。父尚林,擅长眼科,曾侍清朝宫廷贵胄,人称“御医韦尚林”。文贵随父学医,得其真传。30年代,在杭州中山北路开设诊所。抗日战争期间,回家乡行医。1954年,再至杭州,开设复明眼科医院,就医盲而复明者众多,声誉遍南北。并首破秘传家...[详细]
吴百朋(1519—1578),字惟锡,号尧山,义乌大元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永丰知县。二十九年,任山西道御史,巡抚江北。时倭寇侵逼江苏瓜步,百朋率轻骑援救淮阳。城内三监司及知府等紧闭城门,百朋叩门三日,验符印才得入城。进城后调集士众,筹集武器粮秣以守城。督抚禁民进城,百朋则急传...[详细]
吴崇福(1163—1246),女,东阳郭宅村郭湜妻。出身世家,知书达理,博闻强记,工笔札书画。结婚时,婆母叶氏已去世。摄理家政,经营耕稼,处事干练,家道日隆。当时郭姓家族中创办书院、义塾,蔚然成风,石洞、西院、南湖、青溪书院相继创建。崇福亦相应和,热心办学,以早年婆母创建的高塘庵改为高塘义塾。礼...[详细]
吴复夏(1913—1938),曾用名金馥桂,东阳南溪(今吴宁镇)西坞村人。1931年,进笕桥中央航空学校。1935年毕业,分配到空军第一大队任少尉侦察机驾驶员,后改任轰炸手。抗日战争爆发,多次奉命飞临敌阵侦察,屡建战功。曾奉命轰炸日本侵略军台湾基隆机场、仓库,完成任务后绕基隆上空一周,胜利返航。...[详细]
吴莱(1297—1340),原名来凤,字立夫,浦江吴溪人。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吴直方长子。4岁能成诵,7岁能赋诗。曾向叔父借读《汉书》,每日更换一册。叔父当面相试,能琅然背诵,闻者莫不惊异。方凤叹其慧敏,即以孙女许之,并传所学,由是学问益进。18岁作《论倭文》,文词雄奇,议论俊爽,得当时学者好评。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