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标(1864-1938) 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诰封武显将军,授武义都尉,正五品。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辛亥革命后,回乡务农,曾组织乡民剿匪,对维护地方秩序颇有建树。大标虽属武人,但知文,且爱名人字画,生前曾藏有沈石田...[详细]
张大宗(1872-1925) 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明末清初迁至蔷薇河畔,传至第三世,移居现小伊张庄。大宗受朝野尚武风气影响,自幼习武,终日与弓、刀、石为伴,并悉心背诵《武经》等应举科目。光绪十九年(1893)秋,大宗与二哥大标在南京乡试同榜中举。翌年春,北京殿试,大宗被“钦定一甲第二名”榜眼...[详细]
张福年(1854~?)字锡庚,灌云县板浦人。祖辈来自徽州,经营盐业,广置盐滩及土地,家道殷实。张自幼饱读经书,成年后出任苏北盐运使及两淮场大使等职,后奉调温州、绍兴等地,为官多年。因目睹清朝腐败,无意功名,毅然辞官返里。时视乡里仍尚八股文,深感贻误子弟,为国家民族计,遂立志创办新学,以图唤醒民众...[详细]
张汝忠(1883~1935)名德璋,自名汝忠。字斡清,灌云县白蚬乡后张庄人。早年师承徐海名人丁锡福于板浦,后就读于海州中学,毕业后考入首都民国法政大学。求学期间,曾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进步思想之影响,认为办学校启民智乃文明国家之急务。当他因家贫而中途辍学后,便积极酝酿在家乡办学。在地方乡绅杜延绅、...[详细]
折从阮,五代时后晋将领,西京大同人。初名从远,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之讳,改名从阮,字可久。是羌族折掘氏之后裔。初为后唐庄宗牙将,后升为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他在府州驻守。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后晋与契丹败盟后,他攻取契丹城堡十余处,每次作战必胜。后汉时,在府州建永安军,擢本州团练...[详细]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详细]
钟离眛(?一前200年),钟离氏,名眛(多被误为“昧”或“眜”)。 朐县伊芦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楚汉之际项羽麾下将领之一,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最后 身亡。 遭主疑忌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楚军被汉军围困于荥阳东,项羽往救,汉军退走。项羽乘...[详细]
周春如(1901~1942)原名周芳增,字春如,灌云县沂北乡席家圩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族人念其聪慧,筹资供其读书。民国9年(1920)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澄衷中学。民国12年,因经济困难,无力进高等学校,即以半工半读入画师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详细]
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他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能悬腕写米体小楷,并进官学为诸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