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僧释溥光,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山西大同人。能诗文,精书善画。书工真、行、草诸体,尤善作大字。深受赵刮顷赏识,荐之于朝,特封昭文馆大士,赐号玄悟大师。明人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赵松雪过酒肆,见廉字,驻视久之,谓:当世书无逮我者,而此书乃过我。”酒肆幌子上的大字,即释溥光所书,可见赵孟颊对...[详细]
宋长禄(1896~1986)原名佛庵,灌云县东辛乡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经营工商业兼务农的家庭。宣统三年(1911),进入中正精勤学堂五年级学习。他天资颖异,勤学好问,成绩优等。民国3年(1914)春,考入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英文、国文、算术三门主课成绩居全班之首,音、体、美科也成...[详细]
宋球(1884~1942)字夫如,别名天愚,灌云县白蚬乡人。光绪十年(1884)宋球出生于地主家庭。他聪明好学,民国初年毕业于海州中学堂,即从事教育事业,曾任灌云县立第二(伊山)第三(新县)及响水等高等小学校长和县教育科长,兼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民国18年(1929)他出私资、私房在家乡兴办私...[详细]
宋世杰,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于城内贫民家中。世杰之父宋安,是清军绿营军中的厨师。宋世杰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跟随父亲宋安学习武术。后来又拜师傅侯全亮学习刀、枪、剑、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资聪明,成绩优秀,很受师傅器重。学业期满之后,便收徒弟,专门以教授武...[详细]
孙若溪(1901~1962)原名明春,灌云县侍庄乡朱胥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出生于地主家庭。9岁入私塾读书。自幼天资聪敏,记忆力强,性喜顽皮好动。10年私塾读了很多古书,学会了写古文章,练了一手好毛笔字,颇受塾师称赞。20岁入邻村的新民小学,因与教师发生口角,只读了一学期即弃学回家...[详细]
孙笃生(1898~1990)灌云县张店镇人(今属灌南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幼年读过私塾,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民国12年(1923)加入国民党,并任灌云县农委主任。民国18年任灌云县第三区区长。因不满官场腐败,民国22年初辞去区长职务。同年夏,孙笃生开办连云汽车公...[详细]
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详细]
拓跋毛(前?年—前204年),北魏追尊的第一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部族的领袖,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4年在位,在位时统一了索头部鲜卑部族。 《魏书·序记》记载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称帝时,追谥其为成皇帝。...[详细]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由...[详细]
元英(?—510.12.9),字虎儿,原名拓跋英,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 拓跋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的后代,由于拓跋晃先拓跋焘而死,所以拓跋晃一支没能当上皇帝。拓跋英的父亲是南安王拓跋桢。拓跋英“性识...[详细]
汪懿余(约1633~1714)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他精明强干,心灵手巧,钻研制醋配方,醋质越做越好,酸度浓醇,食用只需数滴则醋香弥足,风味特别,故人们称之为滴醋。康熙十四年(1675),汪懿余在自家作坊门口挂上“汪恕有”金字招牌,两边...[详细]
尉迟迥(516~580)北周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字薄居罗。鲜卑族。宇文泰甥。他能征善战,好施爱士,位望崇重。初为泰帐内都督,从泰复弘农,战沙苑,累有军功,任尚书右仆射、大将军。西魏废帝二年(553)入蜀平萧纪。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镇蜀。北周初,拜柱国大将军。宣帝即位,为相州总...[详细]
尉迟惇 尉迟惇是尉迟迥之子。 尉迟迥不满杨坚,起兵反抗。尉迟惇率军十万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二十余里。高颎命人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则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尉迟惇下令部队稍稍后退,这时孝宽见机不可失,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沁水。高颎下令焚烧浮桥...[详细]
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 (公元前201),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 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因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 。韦孟在 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县), 有诗咏其事。后逝于邹。 楚元王好《诗》,与...[详细]
吴辟初(1883~1943)又名德浑,灌云县南岗乡潘洼村人。出身地主家庭,喜习武,善打枪,因受土匪骚扰,组织武装自卫。民国28年(1939),他目睹祖国沦陷和日军的侵略暴行,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率领50多人,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与敌伪开展斗争。先后担任县人民政府参议员、县士绅委...[详细]
吴培均(1882-1961) 字翔甫,灌云县板浦人,晚清秀才。曾就读于南京优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前身),毕业后又入北京中国大学读经济学,毕业后获会计师执业资格,曾在北京北洋政府任农工商部佥事多年。时灌云同乡在京从政的,还有江问渔、汪鉴秋两人,周乡称三老为江大先生、吴二先生(后又称为“...[详细]
武同举(1871—1944),字霞峰,别号一尘,海州南城人。 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曾参加...[详细]
吴振勃(1770~1847)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他晚年称丰南居士。自他始迁海州居板浦空心街。他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35岁时方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 吴振勃与胞弟吴振勷并称“板浦名士二吴”,尤以吴振勃名气为盛。他践履...[详细]
许桂林(1779-1822) 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 臧励龢 《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他,“于诸经皆有发明,尤邃于易。通古音,兼精畴人家言”。《海州文献录》称他,“好学深思,志于诸经,以四算名世”。许桂林幼时聪颖异常,12岁应童子试,中秀才,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