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亮(1914—2015)河北省高阳县人。1914年5月出生,1938年2月入伍,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历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中南军...[详细]
刘凤池,字桐岗。1887年~1950年。大清帝国直隶省保定府蠡县大团丁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大团丁村)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历任清廷禁卫军排长,保定军校教官连长,后入陆军大学。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任奉军张学良郭松龄部第六师34旅81团团长、炮二...[详细]
刘天章(1897~1931)又名刘望,字云汉。陕西高陵人。1914年在西安三秦公学留日预备科读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北大化学系。是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五四运动中,参加了火烧曹(汝霖)宅的斗争,并主编北大学生会会刊。“六三”后曾被警察逮捕,不久释放。 1920年...[详细]
龙月珍 女,广东省高州县人。1952年参加农垦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以她为主的养猪小组,经过精心的科学饲养,一批瘦弱猪变得肥壮起来,成绩显著。1956年5月10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详细]
阮文森(1927~1950年),山东省高青县阮家村人,原在该县义和区任青年干事。1949年3月报名参加南下,编入南下干部大队第三大队二中队四班。南下途中,阮文森体质较弱,满身生疥疮,坚持行军,从未掉队。沿途还坚持站岗放哨,轮流值日,向群众做宣传工作。 阮文森于1950年2月分配到永安第四区(...[详细]
沈毅,字鸿钧,1900年1月28日出生于泰州市一个贫民家庭。沈毅同志是泰州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县委书记,,他参与领导和指挥的如泰地区农民武装-,如火如荼,虽然后来失败了,但这场革命风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极深的影响,为以后如泰工农红14军的建立、发展以及抗战时期我党开...[详细]
孙岳(1878~1928)字禹行。直隶(今河北)高阳人。 青年时家贫,以贩米为生。性格豪爽,行侠好义,曾为友0,将一地主恶霸杀死,挂其头于城门。为躲避官府追捕,出家为僧。26岁入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曹锟第三镇炮兵哨官,后升三等参谋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保定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后改...[详细]
谭植棠,曾用名昌泰,1893年出生于高明区明城镇濠基坊,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谭植棠年青时,爱读《大同书》、《天演论》等著作,接受进化论观点,渴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1917年,谭植棠偕广东高等师范的同学谭平山、陈公博一起考进...[详细]
田耕,又名田太运,1922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县官庄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上学,在本地读至高小毕业。 1935年,考入晋城崇实中学,这是晋城进步人士 1929年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与崇实中学百米之隔,有一所获泽中学,晋城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田耕通过获泽中学地下党的引导不断看到《...[详细]
王长德,1926年4月出生在浙江省高邮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苦的王长德,13岁就投入抗日斗争,经受了艰苦环境和生与死的考验。他担任村民兵队长后,带领民兵配合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先后参加过10余次战斗,两次负伤。1944年初春,新四军第十一团路经东墩,被团参谋长选中当了警卫员。 1947...[详细]
王法勤(1869-1941) 国民党政要。字励斋,笔名高阳酒徒,河北高阳人。清末赴日本留学,为 日本发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罢学回国。归国后在保定创办地方自治白话报社,联络反清志士。1907年与东京同盟会建立秘密联系。1909年当选为咨议局议员。武昌起义后任京津同盟会纠察部长兼天津共和团团长...[详细]
汪祖美(1915—1993),1915年10月生于野市乡河里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饱受剥削压迫之苦。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副支队长、副师长、师长、第二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1961...[详细]
席石生(1896~1950)又名席玉璋,字石生,亦作实生,笔名老石。陕西高陵人。1913年继父筹措300两银子让其自费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留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曾一度回国在青岛市政府当秘书,还回陕参加过陕西靖国军的反段(祺瑞)倒陈(树藩)活动。1920年席曾撰写过宣传、介绍并热情歌颂马克...[详细]
杨维杰(1926~1987年),山东省高青县徐霞乡徐家寨村人。少年时在县城读过6年书,后到油坊当学徒。 民国35年(1946年),高青县解放,杨维杰参加高青城区工作队,担任区财粮助理员,负责筹集粮物支援淮海战役。民国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告别父母妻子,随军南下。1950年到宁化县...[详细]
袁鸿化(1910~1943)化名袁少平。祖籍山东曹州(今山东曹县),生于陕西高陵。1924年考入三原县立中学,与同窗好友张策、王炳南、李裕雪等阅读革命书刊,参加国耻纪念活动,并加入了渭北青年社、学生自治会。1926年冬中学毕业在高陵从事农-动,经常到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详细]
余汉谋(1896~1981) 余汉谋,字幄奇,广东肇庆西门人。父为清末武秀才,曾任罗定县守备。幼年时在肇庆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升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第六期。 民国7年(1918),任边防军排长。民国9年直皖战争结束,边防军解散,余回广东,在粤军第三...[详细]
偰玉立,字世玉,新疆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先世是回纥人,后世迁居高昌郡(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出身摩尼教世家,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中进士。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以正议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总管升任泉州达鲁花赤。 偰玉立在泉州任上,拨款修建谯楼,并发动郡人捐助...[详细]
于休烈(692~772年),唐京兆高陵县(今西安市高陵县)人。玄宗开元初年考中进士,擢贤良方正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开元二年(714),唐朝与吐蕃发生边界战争,吐蕃多次派使者求和。先前出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上 书玄宗,要求双方和好。开元十八年(730),唐朝廷与吐蕃恢复了友好关系,双方互派使者往来。来...[详细]
张侃(1919~1943)原名张伟珍。高阳北沙窝村人。幼年丧父。14岁考入本县私立职业中学,和同学一起上街-,-,秘密印发传单,抨击黑暗社会。县保安团到学校搜查,发现张侃印发传单的刻写工具,将其拘捕,母亲花钱托人求情才得以释放。 1937年12月,高阳被日军侵占,张侃弃学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