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检(1864-?),字玉叔,直隶省天津府南皮县(今属河北省)人,清末官员。张之洞长兄张之潕长子。 清同治三年(1864)生,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张之潕,生平未详。其叔父张之洞为清代两广总督,洋务派领军人物。 光绪十六年(1890),张检参加庚寅恩科殿试,中第三甲第40名进士。同年五月,著...[详细]
张庆余(1895-1963),字贺轩,河北省沧县人。初在天津学商,不久弃商从戎,历任直隶军连、营、团、旅长等职。1933年《塘沽协定》后,河北省组建两支特种 总队,任第一总队队长,继而改任为河北省保安队第一总队队长。1935年12月汉奸殷汝耕在日本特务机关策划操纵下,于通州城建立伪"冀东防共自治...[详细]
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大革命时期因政...[详细]
张书年(1909—1995),书法家,笔名墨卿,斋号求知轩,1909年4月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生前住聚仙路30号。 张书年出生于农民家庭,他7岁学书,14岁能为乡里书写春联,16岁开始习柳、颜及潘龄皋之行书,同时初步隶书;而后,至营口拜书法家武进、蒋松云为师,以隶、行为主,继续深造,又得书法家...[详细]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中医学界泰斗。 清咸丰十年(1860)生,出身书香之家。祖籍山东诸城,其先明代迁居直隶,世代皆为儒家学者,其父张丹亭精于医道。锡纯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详细]
张欣如,河北省交河县人,1938年随军到豫北做开辟工作,历任滑县、内黄县政府秘书,四专署工商局副局长、副专员。1945年5月至1946年3月,任卫滨县县委书记,领导卫滨县(即延浚汲淇四县边区)人民做了大量的战勤工作,打击了顽匪-势力,壮大了革命力量,维护了群众利益,为政权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19...[详细]
张艳霞(1919-1982)河北梆子演员。女。河北东光人。父亲张万福(艺名小松树),工河北梆子刀马旦,功艺不凡。艳霞自幼从父学艺,工青衣花旦。12岁登台,在山东惠民、商河、临邑一带演出。至17岁艺术接近成熟,活动在济南、聊城、德州以及北京、天津、沧州等大中城市。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宝钏》《蝴蝶杯...[详细]
张毅(1894-1927),字仲刚,河北沧县人,信奉伊斯兰教,行武出身。 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 民国四年(1915)7月,入福建陆军随营,继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2年,叛闽督李厚基,投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任独立第十三旅旅长,率部驻漳州。 1923年,被潮汕边防督办黄...[详细]
张韵楼(1902-1971),又名张益芳,曾用名张韵亭,河北省南皮县人,1950年定居于六安城关。出生艺人家庭,8岁随父张文春学艺,12岁随叔父张文高考进江苏南通“通监科班”(又名张状元班),拜京剧红生王鸿寿(艺名老三麻子)为师学戏。14岁又进上海“三义堂科班”,拜王峰山为师。民国11年(192...[详细]
张曾敭(1843-1921),字小帆、抑仲、润生,室名筱颿、筱帆、静渊、渊靖居,晚年号道声良骏。清直隶天津府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梁庄村人。族系西门张。清末民初官员。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生。早孤,依靠河南商城县亲戚周家支援,得以攻读诗书,监生。 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 ...[详细]
张曾扬(1842年-1920年),字小帆,又字润生、抑仲,号静渊。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张之洞同族侄曾孙。清末政治人物。 张曾扬,字小帆,直隶南皮人。同治七年进士,以编修出知湖南永顺府。地属苗疆,号难治。斥赀募勇戢盗,悉置之法;吏之尤-者,弹劾之。徙知广东肇庆府,有惠爱,督抚交章论荐。光绪...[详细]
张占福(1854-1924),又号张黑,河北省南皮县半壁店村人。河北著名梆子艺人。 清咸丰四年(1854)生,家贫。 同治四年(1865),12岁时在东光县找王科班学艺,工丑角。出科后,去北京,在玉成班搭班,又入瑞胜社。清末年为御前供奉,入宫演戏,颇得慈禧青睐。民国时期,到天津演出,曾与...[详细]
张志超(1893-1933),山东河间府人,少年时就学于私塾,读过《四书》、《五经》,又习过多年武术。来东北后落户于密山县的东八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时,不甘心当-奴,立志抗敌救国,组建群众抗日军救国红 会,又称武术旅,张志超任旅长,称为张法师,绰号张大胡子...[详细]
郑宗仁(1451-1522),字体元,直隶任丘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弘治十七年(1504)转南京太仆寺少卿,陈马政,深切时弊。正德四年(1509)改光禄卿。正德七年擢右副都御史提督雁门等关兼抚山西。正德九年召为户部右侍郞提督仓场。三年后兼左佥都御史督宣大军饷。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详细]
左方焘(1720年前后在世),河间左氏十一世。清儒。字湛如,号定斋。原籍河间,后迁沧州。康熙五十年举人。博及群书,沈潜性理。授山东知县,署青州同知,督修城工,以清能著称。雍正八年补高苑知县,疏河筑堤,兴修水利,百姓深赞,致仕之日,百姓携酒追送百里之外。卒年69岁。著有《诗馀选》2卷...[详细]
左敬祖,河间左氏九世,清代重臣,字虔孙,号念源,祖父左圭,父左鹏程,皆以孝义著名。 左敬祖于顺治六年(1649年),举会试第一,官翰林。顺治九年(1652年)又考,一举夺魁,提拔为通政使,历顺治、康熙两朝,为官十二任。左敬祖为官清政廉明,刚直不阿,凡有关国计民生及地方利害、水旱灾荒无不条陈恳...[详细]
左乔林(1797—1877年),字豫樟,号莺庵,别号瀛南。道光十三年进士,是年殿试中二甲,时任滦州学正。在滦州七年大力兴办学校。后守孝在家,孝满受聘保定府学当教授五年。不久,被肃宁“立翊经书院"请去授课七年。同治七年避乱回家。光绪元年又任“河间毛公书院”主讲。左乔林一生中,教书育人六十余载,传世...[详细]
左印奇,左敬祖次子。妻王淑昭。 左印奇与王淑昭夫妇二人诗文唱和,不乏佳作。为了帮助左印奇考取功名,淑昭一边料理家务,一边辅导丈夫攻读。果然左印奇不负所望,科举成名,左印奇后任广东恩平县令十三年,后复补河南涉县令都有夫人辅佐其侧,斟酌佐理。在执政期间,左印奇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墓志铭》中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