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在兄弟中最小,排行老六。刘铭传幼年曾...[详细]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窦漪(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崩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详细]
刘少云,(1889~1943),名宪章,字少云,凤县凤州人。其父刘正高,湖北省随县人,清末以军功加提督衔,赏穿黄马卦,实授汉凤营游击,终于任所。母党氏陕西三原人,系辛亥革命陕西元老党自新之姑母。少云受党自新革命思想影响,青少年时期,即产生爱国爱乡之热情和革新精神,积极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鼓励...[详细]
刘实(1908~1997.9),字剑韬,万载县鹅峰乡多江村人,出生于万载县罗城卢家洲。刘实曾在万载龙河书院读书,1922年转入南昌一中。1925年只身奔赴广州投考黄埔军官学校,为第四期步兵科学员。1926年毕业即任北伐军少尉排长,因他在北伐中作战英勇,升任连长、营长,后调西安任少校参谋。抗日...[详细]
刘武(?—公元前144年),西汉梁国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同母弟,母亲为窦太后 。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受封代王,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刘武继嗣梁王。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今...[详细]
刘武周,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 刘武周出生于豪富之家。年轻时骁勇善射 ,喜结交豪侠 ,后离家前往洛阳,投奔隋太仆杨义臣。大业八年至十年(612至614年),隋炀帝杨广曾三次进攻高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详细]
汉平帝刘衎(ka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卫姬 ,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 汉哀帝于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17日迎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次年改元元始。 公元...[详细]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详细]
西汉的第二个皇帝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他生于公元前211年,当时还是秦始皇三十六年。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但他也是个短命的皇帝,仅仅在位七年就去世了。这和他的母亲吕后有直接的关系,就象萧何和韩信一样,登基做皇帝是母亲吕后的功劳,但最后英年早逝也和母亲的所作...[详细]
刘营昌,1916年出生,陕西省延安人。中国0党员。在刘志丹部队工作期间,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曾任延安总部警卫营长及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队长等职。 1945年“九三”胜利后,调任辽宁第五军分区参谋,后被派任科左前旗武装大队长。刘营昌到科左前旗后,很快组...[详细]
刘渊(?—310.8.29),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军事统帅。 刘渊远祖是汉初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娶汉高祖刘邦的宗女为妻,并与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以刘氏为其汉姓。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所部五千余落降汉。...[详细]
柳元景(406—465.9.18),字孝仁,河东解县(今山东临猗西南)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 柳元景的曾祖父,将柳家从解县迁到襄阳,官至汝南太守。祖父柳恬,为西河太守。父亲柳凭,冯翊太守。柳元景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多次随父亲讨伐北地少数民族,以勇猛而著称。柳元景为人“寡言有器质”(《宋书...[详细]
天地有正气——刘真、刘作述、刘家贤同名人物: 刘真 (1913~2009)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 [当代] 刘真 香山九老 [唐] 刘真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 [当代] 刘真 (1906~1929)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 [近现代]...[详细]
刘致(?~1335至1338间) 元代散曲作家。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人。父彦文,仕为郴州录事、广州怀集令。刘致在流寓长沙期间,以其文章清拔宏丽见遇于姚燧,因姚燧荐为湖南宪府吏,后任永新州判、河南行省掾、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晚年贫,卒无以葬,由王真人(眉叟)收葬于德清。所...[详细]
刘志丹(1903~1936) 名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今志丹县金鼎乡芦子沟村人。祖父刘士杰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拔贡。父亲刘培基,清末秀才,曾作金佛坪民团团总张杰儒副官,金汤小学教员,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常驻议员。志丹兄弟5人,排行老大。7岁时随父读书,后...[详细]
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人。祖籍清江(今江西清江县)。少时聪明好学,刻苦攻读二十年。顺治六年(1649)大魁天下。其《殿试策》主张民族和睦,省刑薄赋,为士林传诵,亦深得顺治帝赏识。授国史院编修。九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试毕,告病还乡,旋卒。为文通贯群书,气...[详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详细]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