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南 [公元1886年-1962年]

  • 陈宗南(1886~1962),字伯熙,广州市增城县石滩镇三江白石岭村人。性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曾在增城高等小学堂读书,每试必名列前茅。后入广府中学,光绪三十年(1904)学使案临考试,被录取为秀才。翌年,考入两广留学预备馆,适该馆改组,于是转入唐山矿学堂就读。因成绩优异,于宣统元年(1909...[详细]

晁冲之 [宋]

  • 晁冲之,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晁冲之早年曾受过陈师道的指教。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到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详细]

崔浩 [南北朝][公元381年-450年,北魏军事谋略家]

  •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一说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曹魏司空崔林之后,北魏司空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 崔浩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详细]

崔光 [五代十国][公元449年-522年]

  •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白马湖镇西部)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详细]

崔鸿 [南北朝][公元478年-525年]

  • 崔鸿(478—525年),字彦鸾,清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时水(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一带)、东清河鄃(今山东夏津县)和南平原贝丘(今山东平原县恩城)。北魏著名史学家。 崔鸿出身于书香世家。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是著名史学家,仕北魏,官至太子少傅、司徒、侍中、国子祭酒镶著作...[详细]

崔融 [唐][公元653年-706年,唐代文章四友]

  •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 -人物生平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详细]

崔与之 [宋][公元1158年-1239年,宋朝宰相,南粤先贤]

  •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少年时即“卓有奇节”,不畏路途遥远,到京师(今杭州)太学就读。南宋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成为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授任浔州司法参军。那时,储存谷物备荒的常平仓年久失修,每逢雨季,粮食受潮变质,与之及时修复,受...[详细]

崔子忠 [明][公元1572年-1644年,明朝画家]

  • 崔子忠,字道母(梁清标《画谱序》亦作“道毋”),原籍山东省莱阳县人,后移居顺天(即北京)。其好友梁清标在其所辑刻崔子忠所绘《息影轩画谱》序中称崔子忠:“天启时为(顺天)府庠生,当生于万历年间。”又说他“甲申之变,走入土室而死”,当卒于1644年。周亮工记他“年五十病,几废之。后遭寇乱,潜避穷巷,...[详细]

戴德芬 [公元1886年-1976年]

  • 戴德芬 (1886~1976),白花镇水口村人。辛亥革命时在两广高级师范大学堂(今中山大学)毕业。因品学兼优,被校方推荐到广州禺山中学执教,从事教育事业40载,先后被礼聘为海丰中学、河源中学、木余山中学、老隆师范学校、越秀中学、平山中学等校校长。后被广东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28年,约集热心办...[详细]

戴焕其 [公元1882年-1928年]

  • 戴焕其 小名戴煌(1882~1928),高潭镇中洞村人。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戴梅是清朝贡生,幼时家景殷实,每年可收二、三千担租金,高潭圩开有“昌号”染坊,在海丰有“中兴”副食店,住宅有“百庆楼”、“百祥楼”两座大宅弟。戴焕其早期在外读书,思想活跃,早期接触新思想,信仰孙中山,从外地...[详细]

戴梦桂 [清]

  • 戴梦桂,嘉庆乙未年间进士,曾写《勤俭谦和四箴家训》一书。侍奉生母和养母颐养天年,以孝闻名。抚养兄长的孩子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戴梦桂知识渊博,所教学生成才者很多。倾尽所有家产给叔叔举行葬礼,葬礼后家贫如洗。曾经拿出很多钱财出嫁已故任濂的女儿。又曾经倾尽所有家产帮助朋友杨朝臣完婚。多次被举荐,...[详细]

戴瑞玲 [公元1906年-1928年]

  • 戴瑞玲(1906—1928年),女,紫金县古竹镇人,出身平民家庭。小学毕业后,随父迁广州东沙角居住。后考入执信中学,被选为广州市学生联合会执委兼宣传部长。1926年秋,加入中国0。7月调入0广东区委妇女工作部工作。1927年4月,由于坏人告密,她被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部逮捕。后将她释放,派特务跟...[详细]

戴耀田 [公元1903年-1935年]

  • 戴耀田(1903—1935年),紫金县古竹镇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五四运动爆发后,与进步青年黄伯洪、黎伯均等组织宣传队在古竹圩张贴标语,进行演讲,开展 日货运动。1924年春,戴耀田加入中国0。在古竹地区组建农会,并组织起18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同年冬,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任广东...[详细]

戴正华 [公元1901年-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戴正华(1901~1966),湖滨乡六家畈人。幼年在六家畈、撮镇私塾读书。民国10年(1921)去上海考入南洋专门学校学医,积极参加五卅运动。民国14年毕业后,先后任黄浦军官学校军医、广东-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0陆军四十四军卫生队队长和第五十六师少校军医。在军营生活中,他耳闻目睹官场内部的相...[详细]

邓光玉 [明]

  • 邓光玉,字伯温,一字瑶夫,明朝年间的贡生,曾做过莘县的训导,文学造诣深厚。仪态大方,平和从容。遇乱能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剖析事理很是中肯。待人接物,诚实守信,人们都很愿意接近他。写论说类文章,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意气激昂,读者为之称快。 ...[详细]

邓世昌 [清][公元1849年-1894年,南粤先贤]

  •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州番禺龙导尾乡(今属海珠区二龙街)人。父亲邓焕芬是茶叶商人。少年时期,世昌目睹清政府腐败,逐渐荫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在随父飘泊上海的日子里,又亲眼看到外国兵舰在黄埔江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更使他感到国家要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不受外人欺凌。同...[详细]

邓缵先

  • 邓缵先(1875年-?),号芑州,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人。13岁中秀才,博学经史,尤工诗词。任过本县议长。民国初年,他赴京参加县政人才考试,派任新疆叶城县县长。任职期间,教民造水车,灌溉农田,促进了边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位十余年,政绩甚丰,民多拥戴。后在回族-中丧生。 邓缵先生前著述甚多,曾在赴...[详细]

翟銮 [明][公元1478年-1547年,明朝首辅]

  • 翟銮(1478~1547),字仲鸣,明中期大臣,祖籍诸城,洪武初移居京师。1505年(弘治十八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1527年(嘉靖六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详细]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清][公元1678年-1735年,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

  • 雍正皇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胤禛,别号圆明居士,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整饬吏治;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 ;摊丁入亩,官绅纳粮;是康乾盛世承前启后之人。1735年,...[详细]

丁公 [汉][?-前202年]

  • 丁公,(?-前202年),秦朝末年薛县人,西楚霸王项羽的武将,是季布的舅公,同季布都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击围困过高祖刘邦,短兵相接。高祖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么!”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祖。高祖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