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一(1907—1975)原名李公选。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一九0年被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二级解放勋章。 一九三七年参加八路军。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教导第五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滨海军区第二十...[详细]
李耀文,原名张锡绅,1918年5月生,山东荣成人,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参加山东省人民抗日救国军,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专业毕业,大专学历。开国少将(1955),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东省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路指挥部政治委员、第三军政治处主任,...[详细]
陆阿阜,双城镇北街人,生于民国2年(1913)2月。游春妹,乍洋乡五蒲人,生于民国元年1月。两人是夫妇。 民国23年3月间,阿阜加入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游击队,不久担任第一支队队长,走乡串户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影响。同年冬,革命转入低潮后,他整年奔跑在霞鼎泰边区的各个山头与敌人作斗争。民国26...[详细]
陆元端,又名元纬,柘洋高园人。清道光十年(1830)六月出生。 元端天资颖悟,习儒业医,尤其精通麻痘,享有盛名。 时霞浦城关天花流行,福宁知府的3个儿子都染上天花,遍请当地十几位医生诊治均无效。知府派人请元端前往诊治。元端细察病情,对群医认为不治的一病儿,断为服药可愈;而对群医认为病最轻...[详细]
张灿玾(1928年7月—2017年9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荣成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人物经历 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详细]
彭天琦(1909~1978)四川荣县人。1917年起在本县上小学、中学。1928年考入成都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预科。他不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到处捕杀革命志士的现实和父亲严禁子女参加党派活动的教训,毅然离开成都东下,准备经重庆过三峡到湘赣找共产党。行至大足县境,遇国民党重庆当局严密盘查,不得已...[详细]
汪阿财,城郊乡杨家盛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月。年青时,帮人造纸为生。民国23年(1934)10月,在桃坑东岩村任村苏维埃政府交通员。民国25年,任中共霞鼎泰县委秘书。同年12月28日,革命转入低潮,他到城郊山头里粗坑土盾设立备婆洞(蝙蝠洞)秘密楼,坚持开展革命秘密活动。民国26年6...[详细]
吴成,字自恭,号廷敬。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907年1月17日)生于东源村贫农家庭。幼时读过5年私塾,年青时随父学习缝纫,夜里学文习字,兼习拳术。 民国21年(1932)春,吴成在黄柏一带从事缝纫,结识共产党员周资成而参加革命。民国22年春,在东源村秘密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农民开展抗...[详细]
吴法弟,曾名吴雄,黄柏乡下石二村人。民国5年(1916)10月出生。15岁时,因生活困迫去当兵,曾在国民党驻赛岐海军教导团任过排长之职。 民国20年,法弟在马立峰的启发下,投身革命队伍。他积极参加福安溪柄一带的农民抗债斗争,并参加中共福安县委组织的“五一-”、“八一-”和“溪柄-”。民国21...[详细]
谢阿拾,又名谢员。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溪坪里。幼时读过几年私塾。民国22年(1933)11月,参加马立峰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23年3月,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他被选任区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同年10月4日,国民党军队“围剿”柘洋苏区,他带领队伍撤退到岚前,后转移到英山。一天,他正在英山...[详细]
谢郑银,双城镇下溪坪人。民国2年(1913)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23年2月,在共产党员林爱的引导下,加入革命队伍,积极参加贫农团活动,开展抗租、抗捐、抗债、抗税、抗粮斗争。同年5月,任霞鼎泰县第一区(柘洋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和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0月4日,国民党军第78师攻占柘洋...[详细]
薛崇简,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生年不详,当在唐高宗开耀元年,垂拱四年之间(681-688), 唐玄宗开元12年(724)九月二十三日,卒于袁州,时年约在43-36之间。薛崇简以太平公主之子封郢国公,拜太中大夫,司礼丞,转赞善大夫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徙封燕国公。景龙四年,...[详细]
薛端(约516~558年) ,原名沙陁,宇文泰让改名端,字仁直。西魏、北周时大臣。祖籍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县境),其祖父时迁居冯翊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市)。薛端少年时专心读书,不慕功名。北魏孝武帝元修即位时,司空高乾推荐薛端为参军,并赐爵汾阳县男。他见当时北魏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止,无心从政,即弃官...[详细]
游灿希,民国19年(1930)4月出生于乍洋乡洋头村。出生未满6个月,因家境贫寒卖给城郊乡岭边亭村游树联为子,只读私塾一年,就因养父早去世而辍学。15岁,从事农业劳动,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灿希参加革命工作,担任岭边亭乡财粮,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群众信任。1958年公社化...[详细]
游德,字廷光,号槃涧,柏峰(今黄柏乡)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出生。游德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古书一经过目,便能领会大意。他秉性孝悌,因念双亲年迈,终身不求仕进。他筑室于南阳(今下黄柏),命名为“隆中半榻”,取诸葛亮“淡泊明志”的意思,藉以奉侍双亲,教子读书。他朝耕暮读,与胞弟相敬如宾。村里有...[详细]
游朴,字太初,号少涧,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明嘉靖五年(1526)生。游朴天资聪颖,刻苦向学,在父游德教导下,小时就能吟诗作赋,乡里人称为“神童”。14岁考取州庠生,旋补廪生。后父亲、祖母相继亡故,家境困难,便在乡塾教书自给,仍勤学不倦。于隆庆元年(1567)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详细]
游石秀,城郊乡南岔村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三月。民国23年(1934)春参加革命,担任南岔村苏维埃政府交通员。民国24年3月间,肃反队长袁开灼让他送信给后楼村苏维埃政府,途中被 派抓捕,斗笠中的秘密信被搜出,旋即被解押到英山村,40多个敌人用扁担轮番拷打,打断了扁担几条,又用制鞋锥子钻他...[详细]
袁槱,字慎斋。柘洋下城北街(今城关)人。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是袁天禄后代。袁槱自幼好学,深居简出,专心研习经史,常与城郊山后村学者郑步崖讲学论文。二人对当时柘洋教育落后的状况甚表忧虑,共同倡办学塾,聘请长乐县名师陈见斋来柘教书,并送子弟入塾就学。在他们提倡和名师教导下,柘洋人逐渐向学,文...[详细]
袁桔,字怀德,号西塘,柘洋下城(今城关南街)人,生卒年月不详。 袁桔为人急公好义,有勇有谋。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初一,倭寇围攻柘洋城,形势危急。袁桔挺身而出,与北街袁廉七共同率领民众抗倭。他们在城墙上架设敌楼,了望敌情,派人值班守卫,又挑选壮士编为“游兵”,日夜在城墙上巡逻,还发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