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淮阳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为组织发动群众抗击日寇,0豫东特委建立了淮阳地下党组织,选任了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负责人,他就是淮阳县城吉庆街人张文彬。 张文彬1936年加入中国0,当年他才18岁。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他出生入死,全身心投入党的工作,先后发展了薛...[详细]
张文达(1921—1949),江苏省泗阳县人,中-员,革命烈士。 张文达原在泗阳县任八集乡小学校长。民国32年(1943)辞去校长职务,奔赴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1948)春,张文达随干部大队从鲁中南下,是年8月调到阜南县于集区,先后任副区长、区长。...[详细]
张文德(1931~1996),西充县晋城镇杨家桥村人。山西省晋城市文联副主席、副编审、二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晋城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张文德少时就读于四川省西充县西南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巴蜀中学。 1950年8月考入川北文工团,1952...[详细]
张武,河南杞县人。1980年毕业于开封一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商业美术系。1992年,他与郭春宁等一批大学校友创建了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同时他还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的客座教授、河南大学兼职教授、亚太CI联盟常务理事、北京广告协会常务理事。中...[详细]
张伍常(1894--1951),华阴市卫峪乡西泉店人。腔皮影艺人,见长于净、须生戏。其父张坤儿是名冠二华、潼关一带的老腔艺人;喜爱老腔戏的小五常处垄心,偷经学艺,乘父不在家时独自操琴苦练,学会了一唱段。有一次,父亲外出,年仅l6岁的小五常手捧月放开歌喉,弹唱了一段戏,适逢父亲归来,从远处听到他那...[详细]
张晓良(1953—1974),本县吊桥村人。1972年,高中毕业后,担任生产大队团支部委员、民兵排长、生产队出纳员。他带头示范棉花育苗移栽,带动全队棉花高产;在任出纳期间,他坚持原则,从不损公肥私,主动揭发出他人-公款460元的罪行。同年7月3日,第七队有户社员房屋失火,他带领民兵奔赴现场,率先...[详细]
(1919-1960),女,西平人,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艺名“大宝贝”。张秀卿是越调的泰斗级人物。她主演《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 一个飘然出场亮相,其仪表的庄重,举止的潇洒,就能博得观众的喝彩,再加上她那说中有唱,唱中带念的唱做艺术,向被誉为越调的“盖河南”。 张秀卿曾和越调表演艺术...[详细]
张晰哲(1889—1970),字朗仙,老县城内别家巷人。清末增生,高等学堂毕业,任教20余年,并任河南新野、镇坪县政府秘书及潼关县政府督学、科长、秘书等职。民国十九到二十年(1930—1931),与赵冠青等学者编修《潼关县新志》。建国后,任中学教员、潼关县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县人委...[详细]
张循之(?-684),唐洛阳(今属河南)人。与弟仲之(?-706)都是唐玄宗、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官员。 新、旧唐书载:循之、仲之兄弟与苏晋(唐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友善,兄弟两人以学业著名。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帝时,张循之上 书忤旨被处斩。 神龙二年(706),时任光禄卿、驸...[详细]
张岩,艺名云芃。出生于书画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书画艺术教育。为实现个人艺术抱负,于1998年入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一年,第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王镛工作室,本科4年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该工作室公费硕士研究生。在中央美院7年时间里,书法、篆刻、山水、书画理论均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先后多次在优秀作...[详细]
张耀先(1901—1931),原名张进荣,号省三,阜阳县赵集(今属阜南县)冷寺张小庄人,中-员,革命烈士。 张耀先民国12年(1923)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后考入杭州产业学院,学习两年。民国14年秋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阜南县最早的中共党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耀先...[详细]
张盈丰,县亲睦团(今燎原区)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新化县立中学第14班学生。民国15年(1926)冬至16年6月,担任新化县学生联合会会长。在此期间,曾组织领导青年学生下乡协助成立乡、村各级农民协会;参加打倒土豪劣绅、没收逆产;提倡男女平等,动员妇女剪辫髻、不缠足;查禁-、烧毁鸦片烟具。同时检...[详细]
张咏,(公元946——1015年)著名廉吏,发明家。字复之,号乖崖,唐代濮州人。曾先后任崇阳令、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他体悯百姓,秉公处事,颇有政声。著《乖崖文集》、《宋史本传》十卷。是“交子”的发明者,后人称其为纸币之父。...[详细]
张佑文,男,桂东县大塘乡大塘村人,1934年11月生。在桂东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中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桂东解放前夕,曾积极参与桂东县中的--。桂东解放后被选为桂东县立初级中学学生会首任主席。在赣州二中读高中时,曾以学生界人民代表的身份出席赣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在湖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详细]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 。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详细]
张昭 (893年~972年) 字潜夫,原名张昭远。五代范县人。 张昭天资聪颖,十几岁通"九经",曾拜师于赞皇程生,学习历史编纂,著《三代兴亡论》。后因战乱,回归故里,躬耕垄亩,侍奉老人。张昭曾作文拜谒兴唐尹张宪,经张宪推荐,遂升为监察御史,后被封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后唐明...[详细]
张植(1902~1939),原名宗培,字培农,以字行。马站南坪(今南坪乡)人。共产党员。曾肄业于浙江省立第十师范。民国15年(1926)春,与王国桢同赴广州参加农-动讲习所毛泽东主持的第六期学习。10月,以中央农运特派员身份回乡,领导农-动,宣传开展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斗争。 16年1...[详细]
张志忠(1909--1982),乳名锅锣,华县段村人。迷胡艺人。祖辈务农,家境贫寒。他自幼因受三叔支染,对迷胡非常喜爱,十一二岁即能唱出小段曲子。师张新彦、杨川祥、李庙义等迷胡老艺人,使演唱拭步提高。 为了谋生,张志忠跟随师傅杨川祥、李庙义等老搭班,常年奔波在外。他演出的节目总计100余个,...[详细]
章志中(1915~1941),别号江南。镇江村(在渎浦乡)人。5岁丧父,母再嫁,靠兄嫂养育成人。18岁于温州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小学任教、乡公所做事务员。民国27年(1938)报考温州专署警教所,结业后任昆南区(今矾山、马站)巡官,通过矾山乡长庄琴(中-员)与共产党取得联系。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