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彧,字公茂,自号香岩。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天眷二年(1139)己未科词赋第三人。 刘彧先为居士。科举高第后,历任京兆总幕等官职,最终任官至翰林修撰。刘彧善诗文,流传较广的有《秋雨》、《春险》附于后。刘彧其余生平事迹不详。 同名人物: 宋明帝刘彧 (439~472) 南朝宋皇...[详细]
刘珙(1122—1178),字共父,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人。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为北宋抗金将领刘之孙、南宋抗金名将刘子羽之子、名宦刘子翼和著名学者刘子翚之侄。 刘珙聪敏好学,少年拜叔父刘子为师,受学于五夫里屏山书院,后荫补承务郎。绍兴十二年(1142),他考中进士,任绍兴府...[详细]
刘铏(1882~1953),字仲钦,湾泥渡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业于北洋陆军速成学校。受蔡锷聘任为广西武备学堂教官,后蔡调任桂林军备处总办,刘随往,任教于陆军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刘参与辛亥革命。赵恒惕在湘时,刘升任湘军二师师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详细]
刘褒,字伯宠,一字春卿,号梅山老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光宗绍熙中为静江府教授。宁宗庆元六年(1200),知龙溪县。嘉定六年(1213)由监尚书六部门奉祠,起知全州。有《梅山诗集》,已佚。工词,其满庭芳别绪,善於言情者。水调歌头,亦不减於东坡也。...[详细]
刘宝书(1890~1969),字子民,范家山刘家湾人。高小毕业后,到长沙邵阳中学读书,后自费留学日本,先学政治经济,后专攻农业,毕业于园艺研究科。民国5年(1916)回国,先后受聘于浙江农业学校、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授。民国12年回湖南,任湖南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校长。民国16年,从日本引进无核温州改...[详细]
刘伯泉(1876-1939),名广潭,杞县城人,生于医家,自幼刻苦读书,成年后考取县学生员。民国初加入中国国民党,拥护新-。“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组织杞县各界人士募捐,支援上海工人斗争。1927年任杞县清理庙产委员会副主任,用庙产收入开办学校,动员热心教育的教师义务教课,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详细]
刘策成(1883-1957) 刘策成,名武,今新邵县花桥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生。广西优级师范选科毕业,以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民国2年(1913)任湖南驻省邵阳中学校长。翌年春与教师李洞天、学生匡互生,反对袁世凯称帝,鼓吹革命,蓄藏 弹,被湘督汤芗铬逮捕。李洞天遇害。刘策成得蔡锷力保...[详细]
刘昌瑶(1980~2003),常宁市官岭镇老农村人,1980年12月生,1998年12月参加-队,系湖南省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石鼓中队班长(一级士官),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幸于2003年11月3日在扑救衡阳市珠晖区宣灵村八层商住楼特大火灾中,因楼房坍塌而光荣牺牲,时年23岁。湖南省公安...[详细]
刘崇龟[唐],字子长,滑州胙(今河南延津)人。咸通六年进士。曾任起居舍人,礼部、兵部二员外。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春,河东节度使郑从谠镇守太原,奏请刘崇龟为度支判官、校检吏部郎中、御史中丞,赐金紫。中和三年(883年)入朝为官,为兵部郎中,拜给事中。唐昭宗大顺年间(890年--891年),迁...[详细]
刘崇鲁,字郊文,唐滑州胙人。第进士,擢士补阙、翰林学士,唐僖宗避难山南,为嗣襄王煴史馆修撰,得不诛。 景福中,以水部郎中知制诰。雅与崔昭纬善。帝以韦昭度、李磎辅政,而昭纬外倚邠、岐兵为援,以久其权。于是天子厚礼磎,昭纬惧见夺,共谋沮之。及磎墨麻出,崇鲁辄掠麻大哭。帝问焉,崇鲁曰:“今虽乏人,...[详细]
[唐](公元838年~899年)字希徒,先居代郡,后徙河南洛阳。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卒于昭宗光化二年,年六十二岁。 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登进士第。以员外郎主南曹,选事清办。僖宗幸山南,王重荣不肯率职,崇望以谏议大夫持节往。既至,陈君臣大义动之。重荣顺服。昭宗时,为门下侍郎,判度支。杨...[详细]
刘翠玲 女,汉族,1963年8月出生,湖南祁阳人,大专文化,中-员,副研究馆员,永州市冷水滩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永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曾荣获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湖南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记一等功,全国“百名儿童舞蹈家...[详细]
刘旦诞(1826~1914),名炜,字云程、一飞。海门(今海门市)常乐镇人。种田能手。因出生时辰在农历春节清晨,取名旦诞。成年后,刘旦诞潜心农业,辛勤耕作,培养出许多优质高产品种,屡获官府奖励。一天,张謇和厅同知王宾路过刘宅稍憩时,见宅内外果树成林,竹木参天,备加赞赏。清宣统二年(1910),...[详细]
刘道景 字仰山,号心斋,(1779—883年),安义人。邑庠生,初读章句,自觉无补于时,乃改习医,投师名门,终为幼科圣手,远近求医者不绝于途。靖安有三岁儿病极危,慕其名而求医。景至,儿已入殓,令启棺视之,曰:“可救!”旁人愕然。景曰:“此热闭之极,正气将绝未绝,但治不得法,则速之死...[详细]
刘大松 (1929~1983) 刘大松,金陵乡金陵圩人。1951年组织7户人的金陵乡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积极参加金陵圩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选为副社长,后为高级社副社长。1957年,刘大松带领群众修建凉亭桥小(二)型水库。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金陵圩大队支部书记。为解决金陵圩大队...[详细]
刘赶三,清末京剧丑行演员。名保山,字韵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传神,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剧情自编唱词唱腔,改变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状况。他不仅擅演《连升店》、《请医》、《法门寺》、《十八扯》、《拾黄金》 等老戏,尤其对一些"丑婆"戏演得最拿手,如《探亲家》的乡下妈妈...[详细]
刘庚先(1873--1921),字树涛,中乡等江铺(今堡面前乡红旌村)人。刘自幼刻苦好学,善属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尔后,即被推举为邵阳县视学、掌管教育。刘深感清廷腐败,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于光绪三十二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时值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刘拥护其政...[详细]
刘光南,字景衡,新化县人。生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与谭爱莲同时,亦专精经学。著有《大学中庸训解》、《中庸图说》,曾与谭爱莲所著《周易经蕴汇解》及《翼传质疑》并呈督学卢文弨。文弨为之作序,称其书“平易切实”,“一本于自然。而初非私意小知之所能为也”。 居家以授徒为业,老死时仍为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