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武王、昭王三世。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至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议为秦王采纳。同年秋...[详细]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详细]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详细]
宋登瀛 宋登瀛(1909~1964),凤县凤州人。小学文化,木工出身.1950年加入中国0,曾任凤州乡凤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副业队长,凤州农具厂党支部书记。 宋登瀛青年时期学木工手艺,好钻研,建房造屋,制作家具、农具均很精通,尤精雕刻,能镶拼多种花纹、图形。 ...[详细]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杨广之孙。公元617年12月18日,李渊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皇帝,改年号为“义宁”。公元619年,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侑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详细]
苏晋(676年—734年),唐代诗人。作品有《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等。 数岁能属文,作《八卦论》。吏部侍郎房颖叔、秘书少监王绍,见而叹曰:“后来之王粲也。”应进士,又举大礼科,皆上第。先天中,累迁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明皇监国,每有制命,皆晋及贾曾稿定。数进谠言,以父珦年老,乞解职归侍。开元...[详细]
苏灵芝,唐开元、天宝年间武功人。天宝中(约750)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录事参军。著名书法家。其笔力遒劲端庄,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比美。后来,评论家说,苏灵芝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灵芝书写的易州《铁像颂》、《梦真容束力 》和易州刺史《田仁琬德...[详细]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详细]
孙永生(1946~1967),河南省杞县人。1965年1月应征入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凤8318部队二- 士。1967年4月21日,部队在黄牛铺公社长桥大队方家湾生产队执行任务时,为奋力抢救一落水妇女而光荣牺牲,时年21岁。 为表彰孙永生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0...[详细]
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详细]
苏威(534~623年),字无畏,隋代大臣,京兆武功(治所在今陕西武功西南)人,祖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父亲苏绰,是西魏名臣,官至度支尚书。苏威5岁丧父,周太祖令袭美阳县公爵,任本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很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将自己的女儿新兴主嫁给了他。但苏威看到宇文护专...[详细]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详细]
唐拥军(1968~1986),汉中人,生于凤县平木乡。中学读书时,品学兼优,加入共青团,被评选为优秀团员。1985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谦虚好学,听从指挥,团结战友,刻苦训练。11月部队赴云南执行参战任务,在临战训练中,他发扬“钉子”精神,超负荷进行训练,很快掌握了军事技术,受到连队嘉奖。...[详细]
秦厉共公(?—前443年),嬴姓赵氏。名剌,《史记·秦本纪》作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厉共公十年(周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详细]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详细]
王绾是秦朝的丞相。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他和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商议称号,他们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好,所以,给秦始皇定的称号是“泰皇”,秦始皇觉得自己统一中国,功劳很大。他认为自己有三皇的品德,也有五帝那样的功劳,所以他用了“皇”和“帝”,给...[详细]
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将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又回师攻代国,俘...[详细]
王麟阁,凤县平木人,清末秀才。一生从事中医,为民解除疾病痛苦。长期行医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临床经验,并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以一生心血,撰写《验方不求人》一书,自费出版,赠送亲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医学遗产。 ...[详细]
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 王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