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孜,唐末诗人。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主要活动于唐懿宗、唐僖宗时代。他耽酒如狂,与诗人李山甫友善。中和(881—885)年间,唐僖宗逃亡在蜀,尝作诗讽刺时事。僖宗还京,相府派人追捕,乃易姓隐名,越淮河而逃,不知所终。其诗今仅存《雪诗》一首完整作品以及《梦李白歌》等残篇。...[详细]
于右任曾说,陕西有三位受社会称赞的人,一是水利专家李仪祉,二是报人张季鸾,三是慈善事业者张子宜。 张子宜(1880~1964)名典尧,字子宜。陕西兴平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 907)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 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他在兴平组织响应,驱逐清史,保境安...[详细]
赵镈 1906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的派遣到黄埔军校学习,任我党地下连支部书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北平、天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前后两次被捕,坐牢7年,在狱中,他担任党支部委员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他和薄一波、杨献珍等同志一起组织难友坚持斗争。1936年“西安...[详细]
赵春康(1888—1965),本县西姚村人,泥工。自幼丧父,因家境贫寒,从师学艺,后以砌筑技术超群,名闻东原。其性淳厚,生活俭朴,每承活揽工,对主人饮食居住从不挑剔,乡人请工的络绎不绝。当时所建的戏楼、碑楼、祠堂、庙院、水磨等多出其手。西姚村祠堂腰房5间,因建地不适,请其拆迁。他以绳木加固屋架,...[详细]
赵德容(1870—1955),字海如,老县城内南大街赵家巷人。清末廪生,工楷书善草,以诗见长。与辛亥革命元老焦易堂相友善,加入同盟会,受聘关中书院任教。辛亥革命后,任武功县知事、陕西政法学堂教习、冯玉祥部二等参谋、潼关妇孺收容所长、电报局长、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临时参议会议长、陕西省参议员、第八...[详细]
赵绅(?~?),字号不详,陕西汉中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 此科武举考试官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王祖嫡,翰林院侍讲陆可教。共录取武进士100名。此科会试第三人为福建黄守魁,官赠都督同知。 需要说明的是,在查找赵绅的史料时,发现《明史》和《汉中续修府志》中...[详细]
[赵文杰]字士英,四川内江人,明弘治初年任武功县教谕。为人好学笃行,对县学诸生,循循善诱,督责甚严。绿野书院建成后,贤达人士及知县宋学通,一致推举他担任书院主讲。西安、凤翔等地慕名求学者很多,在他言传身教,苦心教导下,后来书院成名气学生甚多。调升云梦知县后,为民除害,得罪一些悍劣之徒,被诬陷罢官...[详细]
赵隐:唐京兆奉天(今乾县)人。赵植之孙。父赵存约,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兴元从事。当时军队叛乱,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正宴会交谈,吏报:“新军叛乱,突然攻入府廨,请你们赶快隐避!”李绛正言说:“我是帅臣,怎能逃避?”他让存约立即遁避,赵存约慷慨地说:“你厚待于我,我岂能背恩以求苟免!”即欲率部分兵...[详细]
赵云峰(1957~1986) 本县西阳镇刘村人。197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司令部参谋、特务连连长等职。1985年12月,赵随部队踏上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战场。1986年3月4日,他在身体有病的情况下,坚持执行任务,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0岁...[详细]
贞懿皇后独孤氏(?-775年),唐代宗李豫的爱妃、皇后,独孤颖之女。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后,独孤氏“以姝艳进,居常专夜”,获得李豫的专宠,“爱遇第一”。贞懿皇后于大历十年(775年)十月初六逝世,追谥贞懿皇后,殡于内殿,葬于庄陵之园。 人物生平 贞懿皇后独孤氏出身于京兆独孤氏,其祖先本姓...[详细]
佘太君,名赛花,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详细]
周芝轩(1899~1947) 乳名戊戌,学名兆桢。本县周肖村人。1921年入省立第三师范,1925年毕业后,到鲁桥镇竞志小学教书。在该校与进步教师一起开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和学习讨论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五卅惨案后,带领学生参加反帝-,声讨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1927年春,到民治学...[详细]
朱佛光(1853~1924) 名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本县徐木乡朱家湾人,自谓明初秦王后裔。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甲午战争以后,外患日深,遂究心于经世之学,与孙芷源发起励学斋,首开西北结社之风,新学知识亦由是起。是时,康派学说风靡天下,朱著《康氏纠谬》,斥其政治主张之错误。戊戌...[详细]
朱林逢(1888--1969),合阳县路井镇东庄人。梆子名艺人。工正小旦兼文武花旦。由于他能唱1技艺娴熟,因而被群众誉为“迷三县"。他的功底寸厚,直到70高龄还能登台演出。《破洪州》是他能好戏,所扮演的穆桂英,充分发挥了他唱、念、做、扣湛技艺,于群众中影响很大。《白蛇传》也是他在剥影响颇深的剧目...[详细]
祝钦明(生卒年不详),中唐前期大臣。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少年好学,熟通五经,博涉文史。约武则天临朝称制时举明经。长安元年(701),累迁为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时李显复为太子,祝钦明充李显的侍读。次年,迁为太子少保。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发生了“五王政变”,推翻了武则...[详细]
朱云,字游鲁(今山东省)人,后来迁居平陵(今兴平)。汉元帝时为槐里(今兴平市)县令。 朱云身高八尺,魁梧奇伟。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曾-皇帝,指责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被石显左右,而因此丢官。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朱云已削职为民,但仍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当时安昌侯张禹,贪财好利,广置...[详细]
朱重尊 名志彝,字重尊,后以字行,朱佛光之侄。本县城内太平巷人。幼就读于毛班香私塾,1934年应于右任之邀赴南京,任-参事职务,月薪400元。朱就职一年后,目睹当局不顾东北沦陷,一再内战,与其违心做官,不如归里赋闲。虽经于右任再三挽留,终婉言辞去职务。回陕后,甘愿从事清贫的执教生涯。先后曾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