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阁 (1893~1946)字相臣,府谷县高石崖乡黑山村人。 晚清秀才,民国初年于榆林殖边学校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保定讲武堂炮科。毕业后返回府谷,筹建民团并任府谷民团团长。供职不久,因坚持革新、主张正义而与守旧官僚政见不一,弃职出走河南,任国民革命军高桂滋部炮兵营长。一年...[详细]
张德盛(1915~1946),又名耕世,1915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茶房乡竹园村一户穷苦农民家庭。19岁那年,国民党政府抓兵、拉?的狗腿子接踵而来,在无路可走之下,他便去在地方民团任分队长的表哥雷振杰手下当勤务员。雷振杰有一定文化,知书达理,为人廉正,思想进步,有爱国救民的宏愿。张德盛受到雷振杰进...[详细]
张德生(1909~1965)学名张世德,字心余、辛余,曾用名博五、仲房、老关、德甫等。陕西榆林(今榆林市榆阳区)人。1926年入绥德省立四师读书,次年加入共青团并转学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1929年毕业到府谷任教,1930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杜斌丞营救...[详细]
张德祥 商洛镇街商人,人称张老四。辛亥革命参加哥老会,以济困扶危、排难解纷为人称 许。巩德芳举旗革命,地下党员彭水牛即在其山货行当店员,山货行成为游击队交通站。 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龙驹寨 局逮铺了中共党员巩德芳的父亲巩怀让,威逼其劝子投诚。张邀王建三等乡绅身携贿金、保状,几经...[详细]
张殿梅(1889~1911)陕西永寿人。清宣统三年(1911)赴省城西安求学,接受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思想,积极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同年10月下旬西安光复后,被秦陇复汉军政府派回永寿,任务是宣传革命,组织民团,发动地方起义。 张先到县城(今永平乡驻地)会见知县童锡笙,向其晓以民族大...[详细]
张定和(?~607年),字处谧,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潼县)人。隋朝著名战将。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却很有志向。平陈之役开始。他积极应征入伍,准备参战。临行前,苦于没有钱,便想将妻子的嫁妆卖掉。其妻坚决不给,张定和无奈,毅然从军。战斗中,他勇猛无比,立下战功。文帝闻知,拜他为仪同,并赏物千段。于是他愤然...[详细]
张东皎(1903~1932) ,幼名闰月,原名长发,字伯英,横山县高镇乡张家坬村人。 东皎出生于富裕农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青少年时在李家坬、马岔、横山高小求学,书法工楷,作文优秀,常受老师夸奖。曾书对联“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生活中乐于助人,常从粮仓舀米济穷。他深感社会黑暗,...[详细]
张东白(1854~1923)名维寅,字东白,号二知园主人。陕西蒲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次年参与康有为公车上 书,后任汉中府学教官。赴任数月,愤而辞官,携一猴、一琵琶而归。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将关中书院改为第一师范学堂,张即受聘在省一师任教。是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 ...[详细]
张敦杞(1835~1880)、张忠乾(1864~1929) 张敦杞,浑号张三旺,原籍湖南湘乡县人。清咸丰十年(1860),同侄子张金忠迁徙砖坪厅乱石沟定居。初居时,住窝罩棚,除卖工度日外,每年秋冬时节,揀包谷糊口。年复一年,积储包谷数石,酿酒销售兴安。他酿的酒,质量上乘,购者叫口不绝,争相购...[详细]
张藩 (1882—1976),族名张家祥,字丹屏,洵阳县蜀河龙家河人。祖籍江苏省太湖县,清同治年间迁陕。光绪末年,张藩因田产与其舅汪隆财结仇,汪有钱有势,将张抓去吊打,又向县署诬称张私藏军火,图谋不轨,张遂被捕入狱。经张母江氏贿赂上下,方得开释。因怕再遭汪隆财毒手,张出狱后,未敢回家,径往西...[详细]
张凤翮(?—1643年),字建中,号慰堂,城固南乐人。自幼聪明,勤奋苦学,善于处人,少时即自勉:“功不及乡里,何以及天下”。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后官至江南巡抚,崇祯末年卸任归里。昔时上元观一带地势低,水位高,水滩散见,民众零散居住,易受洪水和盗贼害,人无安居。张凤翮察看地形,捐资筹...[详细]
张凤翔 (1475—1505),字光世,号伎陵子,明代洵阳县洵阳里义沟人。祖父张勉,山东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明正统年间任洵阳知县,勤政爱民,离任之日,百姓泣拥马首挽留,遂安家于洵阳。父张杰,贡生,直隶大宁卫经历。凤翔自幼患眼疾,白昼短视,暗处则反明(俗谓“羞光眼”),故书房窗户白天必用...[详细]
张光晟(?~784),京兆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人。行伍出身。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潼关,他于乱军中救过大将王思礼性命。后王思礼任河东节度使,擢他为兵马使,累奏特进,试太常少卿,后任代州刺史。 代宗大历末年迁任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代宗嘱其谨慎守边,防御回纥。他在镇,“威令甚行”。...[详细]
张光鉴(1873.4.22~1957.7.27) 汉阴城关人。本名鲜为人知,外号“张神仙”却闻名遐迩。民国年间,长期在县城摆设卦摊,善于观察和揣摸各种人的心理。常使问卦人忧心而至,满意而归。“张神仙”从此得名。 张光鉴虽以算命为业,但对各种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颇有兴趣。光绪三十三年(1907...[详细]
张桂祯(1935~1988) 女,陕西省汉中市宗营镇人。6岁入学,15岁初中毕业后考入陕南公学院。结业后投考西安市妇产学校。1954年,分配安康县医院任助产士。1955年3月,调岚皋县医院工作。1959年1月,保送宝鸡市卫校妇产科进修,结业时取得妇产科医师职称,回县医院工作,历任妇产科医师、...[详细]
张国安(1921—1949) 乳名扣娃,洛南县陈墹乡二道河村人。 张国安出身贫苦农家。民国25年(1936)夏,红七十四师从黄龙铺撤走后,张和小伙伴们拿着棍棒,学习红军操练、冲杀,黄龙铺保保长薛朝升借事生端,诬告张国安家“通匪”,说“张国安是红军娃子”,直逼得张国安挑上货郎担,远走他乡达5年...[详细]
张国继 (1907~1935)又名张根儿,出生于府谷县前石畔村。祖辈以务农为生,父辈改做河路工人。兄弟4 人,张国继为大。他从小聪明,深受父母喜爱。1921年,国继入私塾。1923年失学回家,随父跑河路。1929年,国继被国民党二十二军吴汉卿部队抓壮丁,在一个步兵连当兵。1931年,国继因共产党...[详细]
张寒杉(1880~1969)名靖,字寒杉,亦作寒衫,号仲民,别号金筑村民、木鸡散人、传砚庵主人、梅影万树庵主人。陕西咸阳仪凤街(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去日本,先后在东京宏文师范、同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在日本,他结识了宋教仁,并经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受宋之启发...[详细]
张宏才(1916~1990),乳名保儿,乌镇村人。由于生活所迫,从小随父母移居安塞县农村。1935年农历5月在安塞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曾任连长、副营长、除奸股长等职,历经沙场,两次负伤。1942年,父母双亡,返回乌镇居住,并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