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闲云(1838~?),原名求亨,字锡龄,又字葆贞,号闲云,平利慈气沟(今仁河乡慈气沟村)人,清国子监学生。他与堂兄余锄云(名求元,字善长,又字葆初,号锄云)、堂弟余霭云(名求达,字畅庵,号霭云)为祖传-中医。他们潜心习医,精通歧黄术,对医治伤寒尤为见长,许多垂危患者多被治愈,时称“医中三杰”,...[详细]
鱼献珍(1862—1942年)号书农,字宝臣,男,长武县灵凤村人。7岁入私塾,潜心攻读,兼及家务农活。他常说:“书是知识之库,农是养生之本”。20岁举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岁进士。他热爱地方教育事业,致力于教书育人。辛亥革命后,相继受聘为新军统领陈南陂、县知事许宝鉴和凤翔县县知事...[详细]
鱼新平(1953~1982) 鱼家塬人,1953年3月15日出生于新疆石河子。父亲鱼正东是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母亲霍振芳是绥德著名烈士霍世杰的女儿。新平初中辍学,1969年入伍。1970年被选送进洛阳解放军外语学院学习,同年参加共青团,次年加入共产党。1978年转业到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社,任英...[详细]
于休烈(692~772年),唐京兆高陵县(今西安市高陵县)人。玄宗开元初年考中进士,擢贤良方正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开元二年(714),唐朝与吐蕃发生边界战争,吐蕃多次派使者求和。先前出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上 书玄宗,要求双方和好。开元十八年(730),唐朝廷与吐蕃恢复了友好关系,双方互派使者往来。来...[详细]
鱼兆莲(1888—1955年),字接天,男,长武县昭仁镇灵凤村人。民国时期曾任“国大代表”。幼时聪慧好学,随叔父读“四书”、“五经”,后上学宜山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考陕西省高等 学校,秘密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回长武创办政务 ,任警佐。 武昌起义,陕西响应,成立督军府。鱼兆莲受督...[详细]
于振瀛(1901—1960) 原名方端,字海澄,号振瀛。上竹乡大坝村人,早年求学北平,参加五四运动,加入国民党。1923年就读北平国立医科大学,参加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1925年担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监察委员,拥护并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李大钊合作。后...[详细]
于子凡(1914—1983) 女,上竹乡大坝村人。从小耳闻目睹山区贫苦人民的穷苦生活和国民党的腐败行径,有淳朴的反叛思想和坚强、勇敢、不畏艰险的性格。1932年到北平,半年后考入北平师大附中。一二·九运动爆发,为学生领袖之一,发动组织-、--;在国民党-包围下,只身爬上电杆,散发传单;在警戒...[详细]
曾广甫(1884~1990) 女,大道河镇东坪人。农民出身,一生勤劳。16岁结婚,生育子女16个,膝下四代51人。1967年佯死,穿好寿衣,入棺两小时后又活过来。1986~1987年,重新长出满头银发和满腔新牙。她年逾百岁,穿衣、穿鞋、洗衣、大小便皆能自理,不咳嗽,不吐痰,每顿能吃一小碗饭,...[详细]
张琏 (1471~1534),字汝器,明耀州官庄里人。壬戌进士。累官御史、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顺天府尹、辽东巡抚,以户部左侍郎致仕。卒后赐三品祭葬,祀乡贤祠。 琏为人刚介,铁骨铮铮,不畏权贵,曾因拒绝刘瑾多次拉拢,引起刘瑾不满,多方寻隙中伤。巡按湖广时,刘瑾党羽毛总兵横行不法,琏依法处治...[详细]
张绮(1479~1554) 字文锦,号青峰,三脑舍窠村(今张家墕村)人。从小好学,学识渊博,入贡后,任大名府通判(六品),秉公视政。嘉靖二十年(1550)任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知州,封奉直大夫。讲乡约,教纺织,勤农艺,开渠坝,造就学校。生性好友,仗义助人,视政廉正,受人拥戴。(据清道光本《吴堡...[详细]
张悌(1834~?) 字萼庭,白河县南区人。幼童时就读于私塾,才思敏捷,善嘱对,一日师出一联云:“鼠因粮绝伤心去”,令诸生对,其他同窗正在构思,悌出口道“犬为家贫放胆眠”,先生称善。是年夏,众学友正吃西瓜,一妇人抱茆柴过侧,内中一学友谓悌道:“汝善对,我出一联,对得来,再赏一瓜。”因指妇人道...[详细]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亦作高保勗,字省躬,文献王高从诲第十子 ,贞懿王高保融同母弟 ,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君主,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 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勖继位。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因病...[详细]
张 岜 字子云,府谷人。约生活于北宋中期。行伍出身,有胆略,善骑射。宋天圣元年(1023),安抚使与西夏观察使阿遇相约:宋朝归还被俘的阿遇儿子,阿遇归还已侵占的麟州。可是后来阿遇背约。安抚使遣张岜出使西夏。张岜径入阿遇帐中,据理诘问,阿遇语屈,置酒席留岜。席间,阿遇故意设置恐怖气氛,抽出佩剑割...[详细]
张琚,生卒不详。明代名宦,葭州龙寿里人。禀性慈善,深明经书。明朝嘉靖年间,任大宁县尹,多行惠政,百姓爱戴,升任介休知县。离大宁时,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送,似失慈母。后来,大宁县民在县衙公堂树政绩碑一通,称其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在介休担任知县数年,矢志清白,门无私谒,士人评其有古良吏风。 晚年...[详细]
张岊(生卒年不祥),字子云,北宋西北边将,府州府谷(今陕西府谷县)人。以家资充牙将,善骑射,有胆略。天圣年间,西夏观察使阿遇之子归宋,阿遇出兵寇麟州(今陕西神木县),虏边户,声言还其子而后归还所虏边民和财物。麟州放还阿遇之子后,阿遇却不肯履行其言。安抚使遣张岊前去阿遇帐中诘问,他以无畏气概威慑阿...[详细]
张恂(生卒年不详),字稚恭,一字壶山,陕西泾阳人。幼年酷爱读书,天资聪明。及到青年时,喜吟诗作赋,兼学书画。书法“二王”,画师董源,长于山水,善用渴笔,墨法苍浑,具有古淡天然之致。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正值战乱未任职,他东游壶山(在河南鲁山境内)隐居。清顺治二年(1645),他再南下...[详细]
张芾(1814~1862)名黼侯,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庶子,值南书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四月王鼎自缢后,张以门生至王家,与陈孚恩“共劝王沆”,同意由陈代改遗疏,得穆彰阿赏识,超迁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详细]
张迺葳(1891~1950)字警伯。陕西户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随蒋介石、张群、何应钦等在日本拜谒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年武昌起义前夕,张响应中国同盟会号召,中断学业,与蒋介石、何应钦等回国参加武装反清斗争,任武昌新军指挥部之副队官(...[详细]
张拜云(1864~1909),后更名铣。陕西蒲城人。善诗文,能书画,尤善音律。随便取几只瓷碗,按声音高下排列,双手各执一竹筷敲奏,即能成曲。清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授耀州学正。二十一年(1895)参与公车上 书,力主变法维新。后居北京,主办《顺天时报》,二十六年(1900)归陕。 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