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明(475~529年),字子判,北魏时经学家。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幼年家贫,嗜学。17岁时随同乡人去山西求学。到达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投拜王聪为师,学《毛诗》、《尚书》、《礼记》。之后,北到燕、赵,投张吾贵门下求学。仅过了数月,他认为张吾贵讲授的不合自己心意,便离开张吾贵,北上范阳(...[详细]
许佐善(1903~1981) 棣花许家沟人。佐善兄弟4人幼均随父许登镐习医,唯佐善深得其术,医德昭著,有乡井之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后,当地国共拉锯,由于佐善为人笃诚,中共游击队领导人巩德芳即将当时在商棣镇公所从事文案的韩述绩介绍给他。自此,他常以看病为由到镇公所取情报、换路条。...[详细]
严绶(746~822年),唐代大臣。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严挺之从孙。代宗大历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德宗贞元中,以侍御史充宣徽团练副使。团练使刘赞对他很信任,政事多采他的意见。贞元十二年(796)刘赞卒,严绶掌留守事务,将镇库钱物进献朝廷,被召入朝为刑部员外郎。河东节度使李说病卒,行军司马...[详细]
严郢(生卒年不详),字叔敖,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玄宗天宝初年考中进士,补授太常协律郎,在东都洛阳为唐宗室守太庙。 肃宗至德初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严郢被擢为大理司直。后来江陵节度使吕诬推荐他任节度府判官。肃宗崇佛,曾请密宗僧人不空领着100名和尚住进宫中念经,大搞巫术欺骗。有一江湖...[详细]
阎宝贤(1872~1927),字尔安,今刘家山乡阎家峁村人。壮年目睹清廷朝政腐败,丧权辱国,因而萌发实业救国思想。1913年供职县署,分担实业。冬初在县城筹办乙种农业学校,被委任为校长。聘请魏越、阎宝辉、阎宝仁等担任教师,并从西安邀请鲁林之等来学校讲授农业、纺织、栽桑、养蚕知识。学校置有纺织、剿...[详细]
杨琛 (1878~1954)字献丞,号仲山,府谷县城人,出身读书世家,自幼好学,恪守家规,晚清秀才。民国初年入陕西优级师范,毕业后,看到本县教育无人问津,遂摒弃对富贵名利的追逐,毅然返里,从事教育。为立志振兴府谷教育,曾写《告府谷同胞书》,力陈兴办教育于国于民之利,劝说百姓送子入学,热心支持教育...[详细]
杨偕(980~1048年),字次公,北宋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西南故邑)中部县(即今黄陵县)人。唐左仆射杨於陵六世孙。父杨守庆曾仕南汉,后北归宋任坊州司马,因家于中部县。 杨偕少年从种放学于终南山,宋太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成进士,初为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调汉州(故治在...[详细]
杨昱(?~531年),字元略,北魏大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其家在北魏朝久为大官僚大地主之家,父曾官至太保。他依靠门荫入仕,初为广平王元怀的左常侍。当时,广平王和京兆王骄横不法,常出外打猎,残害百姓,杨昱曾多次规劝。正始中(504~508),宣武皇帝下诏,命御史中尉崔亮查办二王部属依仗权...[详细]
杨恽(?~前54年),字子幼,西汉太臣,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是他在司马迁死后二十多年将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即《史记》书稿公诸于世。 他幼习文史学,尤喜谈《太史公书》,以文才著称,并结交儒生。宣帝时为郎,后升左曹。霍氏谋反,恽首先告发,因功封平通侯,任中郎将。后官至诸...[详细]
杨屾(1688~1785年),字双山。陕西兴平县桑家镇人,著名农桑学家。一生热心搞农桑科学实验,不求功名,只在家乡教授学生,兴农富民,发展了关中的农桑业,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屾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早学,天资聪明,十几岁时从关中名儒李颙读书。他不应科举,不求...[详细]
杨侃(约487~531年),字士业。北魏末年大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权势显赫,父兄叔侄同时在北魏做官,唯他不愿急于出仕,在家读书习画,以琴棋为乐。他的父亲、华州刺史杨播死后约四年时间(516~517),他承袭了父华阴伯的爵位。此时杨侃31岁,初任汝南王元悦的骑兵参...[详细]
杨愔(511~560年),字遵彦,小名秦王。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公元511年他出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一个贵族官僚之家,祖辈在拓跋氏立国时就投靠了鲜卑贵族统治者,在北魏王朝世代为官。父亲杨津在魏孝庄帝时位居司空。 杨愔生性颖悟,6岁开始读书,11岁时已通《诗》、《易》、《左氏春秋》。北...[详细]
杨安荣 原名杨德娃,生卒年不详。原籍本县城关,后移居汉阴涧池铺。年轻时即爱好文艺,十五六岁时因参与灯节玩彩莲船遭母斥责离家出走,投著名科班艺人王寿元(镇巴人)为师,并得清末汉阴文人李海南在文化知识和剧本鉴别方面的指点。初习《窑会》、《打樱桃》、《打枣》等摇旦戏,后改唱正旦。代表剧目有《汾河湾》、...[详细]
阎甘园(1865~1942)名培棠,字甘园,自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陕西蓝田人。16岁中秀才,翌年在西安设馆教学。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阎也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教育为救国之本,常说:“八股不废,帝制不除,国将不兴。”他的主张受到当时陕西著名学者毛昌杰赞赏,并在其资助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详细]
杨邦基(?~1181年),字德懋。金朝画家,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进士,授滦州军事推官。迁太原交城(故治在今山西交城县)令。太原尹徒单恭-不法,假托铸金佛,令属县上缴黄金。邦基清正不阿,拒绝输纳。尹怒,将邦基召到府中,用铁拄杖击邦基面额,他毫不畏惧。后上司廉察官吏,太...[详细]
杨播(?~513年),字元休,北魏大臣。魏孝文帝拓跋宏令改字“延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僚的家庭。当鲜卑族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时,杨播的曾祖父杨珍就投靠了拓跋氏统治者。尔后,他的祖父、父亲均仕北魏政权,历任太守等要职,受封公侯爵位。杨播的母亲...[详细]
杨步浩(1905~1977)陕西怀远(今陕西横山)人。10岁起就给地主揽工,1929年逃荒到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落户。1935年红军解放了石家畔,他分到了窑洞和土地,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并认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就会过上好光景。193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村干部,能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详细]
杨朝晟(?~800),字叔明,唐夏州人。行伍出身,在朔方做部军前锋时,屡立战功,被授予甘泉果毅都尉。 唐德宗建中初年,他跟从李怀光讨伐割据势力朱泚部将刘文喜,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大获全胜,升任骠骑大将军,不久又升为右先锋兵马使。唐德宗在奉天被困时,李怀光自太行山以东发兵救援,杨朝晟为右厢兵...[详细]
杨椿(455~531年),字仲考,北魏大臣。魏孝文帝拓跋宏命他改字为延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曾祖父杨珍在道武帝拓跋珪时任过上谷郡(故治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南桑干河岸)太守。祖父、父亲均仕魏,担任太守之职。 杨椿出身名门,依靠门第入仕,初拜中散,管理皇帝的御马房,后迁内给事,与其兄杨播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