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总(?~823年),唐宪宗朝大臣。字会元,扶风(治今陕西凤翔县)人。少年家贫,好学。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姚南仲任陕虢镇观察使、郑滑节度使,辟他为从事。南仲遭监军薛盈珍诬陷被罢免,马总受株连被贬泉州别驾。监军又授意福建观察使欲杀之,负责审讯的穆赞称马总无罪,他方免一死。宪宗元和初年,迁为虔...[详细]
梅光华(1915.3~1976.9)。商南县永青区两岔河人,雇农出身,身材稍低而精干,父母亲过早去世,梅在青少年时代生活贫苦,讨过饭,给地主放过牛。民国二十三年(1934)红二十五军来到商南县两岔河,梅光华积极报名参军,开始了革命生涯。 民国二十六年(1937)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副班长...[详细]
梅廷栋(1914~1980),陕西省白水县人。家庭贫困,幼时失学,略识文字。年轻时因家贫投入国民党二十二军当兵,由士兵升任班、排、连长。1943年率全连接防驻葭县王家砭打火店村。经中共葭县县委-部主要负责人多次做工作,梅廷栋于1946年9月25日毅然率全连在打火店武装起义,陕北为之震动。休整后扩...[详细]
梅永和,1905年出生在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鱼化寨。幼年在本村读书,高小毕业后在西安做小生意维持生计。 1926年4月,奉系军阀刘镇华率重兵围攻西安城,西安城与外界的联系断绝。11月,国民军联军入陕,被围困八个月之久的西安城解围。梅永和弃商从军,在吉鸿昌卫队营当了一名卫士。吉鸿昌部共产党...[详细]
蒙浚生(1881~1938)名发源,字浚生,亦作浚僧。陕西蒲城人。少年读私塾,天资聪颖;上县学时,即名噪一方。嗣入西安陕西高等学堂就读,逐步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蒲案”爆发,在西安各界人士为死难学生原斯健举行的追悼大会上,蒙以“陕西高等学堂同仁”名义撰写祭文,猛烈抨...[详细]
孟攀鳞(1204~1267年),字驾之,原籍云内(故治在今山西大同境),元定宗初年(1246)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他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就善写文章,当时称为奇童。金哀宗正大七年擢为进士,后升为朝散大夫,任招讨使职。1232年,蒙古军队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金朝将亡,他北上居住于...[详细]
孟齐(1919~1984) 本名邹善德,本县平溪河一口印人。民国八年(1919)六月出生于贫农家庭。孟齐10岁读书,18岁参加革命,历任新四军、解放军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科长、大队副政委、团政委和工厂党委副书记、书记,顾问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孟齐参加战斗10余次,立大功1次,两次...[详细]
孟廷俊(1913~1989),安河乡孟家村人。1935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长、党支部书记、区委巡视员、组织科长、区委书记等职。1939年8月,他曾被敌人围困在一个窑洞里,由于他英勇出击,不仅突出重围,还救出3名干部。当胡匪进犯延安时,孟廷俊曾带领3名游击队员,与600...[详细]
苗世海(1912~1985),峪口乡峪口村人。少时家贫,曾3次逃荒永宁县,胞弟被卖,骨肉分离。20岁始以造土纸维持家计。1943年代表峪口造纸工人出席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会后,按照毛泽东在会上发表的《组织起来》的讲话精神,织建了葭县第一个手工造纸合作社,给边区政府 用纸,为...[详细]
苗兴勃,清朝道光年间生于定边县冯地坑乡苗大渠村铺子梁一农家,后迁徙至姬塬镇冯团庄村苋麻渠子居住。兄弟三人,其为三。自幼孤灯苦读,博览群书,至成年学识渊博,知书达礼,名望颇高,深受乡亲赞誉,故人皆称其为苗老先生。娶妻、妾四房,生五子。 清同治八年(1869),聚居在甘肃、宁夏一带回民因与地方官...[详细]
苗秀山(1930~1981) 本县老君殿镇湫滩沟村人。 他1947年在绥德师范毕业,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乡长、区文书、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等职。秀山谨言内向,对工作一丝不苟,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他从事-工作多年,总能刚正不阿,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同违犯纪律的行...[详细]
苗志雄(1911~1988),原名苗贵芳,木头峪乡木头峪村人。性格温和,聪慧敏捷。1936年在木头峪完小任教,后任校长。1939年在其父教导下,钻研中医知识,一面教书,一面行医,解除群众疾苦。解放后,积极参与创办县医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为葭县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195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米振标(1859~1929) 奶名长在儿,字锦堂。清涧米家沟(今属绥德)人。出身寒素,幼失怙恃,未读过书。兄弟2人,其为长;弟嗜,号称二光光。振标10岁出游,被清军所俘,后给他人作了养子。因勤苦善战,光绪年间由马夫、兵卒积功,擢任毅军步兵统领,隶属热河都统姜桂题部。1913年,参与平定乌珠穆沁(...[详细]
慕嘉绩(1908~1931)乳名国有,化名国劳、逸民,小寺子村人,中农家庭。祖父慕锡壮,务农兼行医。父慕应秀,清末捐秀才。嘉绩生性聪明,从小好学,葭县螅镇高小毕业时,列优等生。 1927年,嘉绩随族叔慕少明赴榆谋职,由同乡曹道农荐举,任国民党第三监狱看守,后升看守主任。在此期间,胸怀救国大志...[详细]
慕汝瀛(1920~1945) 小名斌,武家山村人,家庭贫农。 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加入共产党。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横山地下印刷厂工作时,为革命日夜印发宣传品。红军东征,他随东征部队转战山西,于赵城、洪洞一带打击日本军,扩大根据地,为山西人民屡立战功。 八路军115师从华北转战...[详细]
慕生财(1918~1948) 武家山村人,幼年读书,后因家贫辍学务农。 1934年参加陕北红军第四支队,同年加入共产党。之后,调陕北红军主力27军,转战陕北,扩充队伍,巩固苏区。抗日战争开始,部队改编,他在120师任团长。转战晋西北抗日战场,扩大、巩固晋西北解放区。 1946年,国民党全...[详细]
慕生桂(1911~1936) 化名老任、老范,慕家塬村人。富农家庭,学生出身。7岁入私塾,15岁考入县城高小,学业优良。1928年高小毕业,回本村办贫民小学,专吸收穷苦人家子女就读,不收学费,义务教学。 1930年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经常阅读进步书籍,研究新文化、新思想,参加革命活动,同年...[详细]
慕生忠(1910—1994.10.19)陕西吴堡慕家塬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红军五支队政治委员,红五团政治委员兼中共吴堡县委军事部部长,红二十五纵队政治委员,陕甘晋省委委员,中共陕北省委委员兼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吴堡县委书记,陕北红军第二作战...[详细]
穆增华(1917~1942)曾用名陈克、王喜田。陕西蓝田人。从小就因豪侠刚烈闻名乡里。1928年,他的三哥因资助过渭华起义部队,被民团头子岳文绪关押。只有11岁的小增华竟只身一人将岳扭送到县城法庭,被西安报刊争相报道。1935年入省立第二师范,因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而被开除学籍,回乡任代理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