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伯(1882——1952),名光祖,今雨坛乡雁形地庄人。述伯毕业于桐城中学和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到杭州攻读浙江蚕学馆农科,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创办安徽旅昌公学于江西景德镇,后赴贵州农业学校任教。宣统三年(1911年)回家乡,任白鹤峰学堂堂长。此后,历任安徽...[详细]
吴檄,字用宣,号皖山,今项铺镇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吴檄生性怪僻,不愿增添别人麻烦,葬父时偶遇风雪,路过友人方去病门前不入,夜晚就坐在方门前石墩上,天明而去。他在任襄阳推官时,上任后判理案件公正无私,赈救饥民卓有盛誉。都督佥事姜已有边防功劳,请求升职。朝廷准备定职,吴檄知道后上奏:...[详细]
吴赓尧(1903——1952),名希唐,今周潭镇人。赓尧少时随父学医,因家遭火灾,迫于生计,往横埠河街“黄达生堂”药铺学习中药剂。3年期满,随伯父习医,刻苦钻研,对《内经》、《伤寒论》、《金匮》以及金元四大学派,无不熟悉、精通,遂于吴桥街开设吴春堂药铺,时称名医。 赓尧对《伤寒论》的义理辨...[详细]
吴一介,字元石,号菲庵,今钱桥乡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授河南光州知州。在位不畏权势,宦家贵族之亲眷、差役,以势压人,鱼肉百姓,吴依法办事,严厉惩治不法之徒,使其不敢为非作歹。在光州废除当地逢旱求雨暴晒巫师的恶俗。因政绩突出,升屯田员外郎。在修建洪应、乐城二殿时,-大兴工役,从中渔...[详细]
2006年8月的一天,枞阳县文管部门在为革命烈士程音展览室征集实物时,发现了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退休军人证明书,上面写道:“吴英,女,二十二岁,于一九四五年参加本军,任排长职务,现将予退休回原籍,按华东军区年老病弱退休军人应有之待遇。”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司...[详细]
吴应琦,字景韩,号五华,今钱桥乡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由太常寺博士,提升监察御史,巡按云南。沐藩骄横,难以治理,应琦巡按属部,利用沐藩父子争夺权利的矛盾改封沐黔为国公,将印授予其子,两藩遂合一。吴应琦在云南兴修学宫、奖励教育。在此期间,他考察到当地每年要向朝廷贡金,苛税繁重,就此愤...[详细]
吴用先,字体中,一字本如,号余庵,今浮山乡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临川知县,在任时均平赋役,政绩第一,朝廷召为户部主事。后出任浙江按察使,迁布政使,皆有政绩。后升都御史巡抚四川,时值番族酋长为乱,大将刘廷争兵饷不肯进兵,用先亲自督战,平息-。事后,用先奏请朝廷革除行都司和五卫官事,...[详细]
吴子培(1902——1961),字粹白,今金社乡杨家市人。在桐城中学读书时,他和章伯钧、余光烺、方希孔等同学。解放前曾任“贵徽”师管区少将司令(中将衔)。北伐战争时,任国民党军第八军副团长、团长。在屯溪贵徽师管区司令部任职时,曾保释过4位被保安司令部关押的中共地下党人员出狱,遭特务密报,被关押在...[详细]
夏邦谟 [生卒]1488-? [籍贯]涪州(今涪陵市)人 [朝代] 明朝 [小传] 幼颖悟,弱冠第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部曹,与杨慎结社唱酬。历任内外官职三十余年,所至有声誉。累官户、吏二部尚书。小心缜密,清白自守。归里后十年乃卒,年八十一岁。《涪州志》录其诗二首...[详细]
夏佳文(1964.7.17- )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重庆涪陵人。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93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工程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详细]
夏子云 [籍贯]涪州(今涪陵市)人 [朝代] 明朝 [主要著作] [小传] 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从赵贞吉谈理学。叹曰, “丈夫耻不闻道,乃艳一第耶?”自是为五岳游。久之,选知安徽舒城县。有贵人经舒城,子云不理。调判宁州(今属江西),改判岳州(今属湖南...[详细]
谢蔚明(1917—2008),今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人,出身贫寒,幼年在水圩村念过几年私塾。谢蔚明先生一生经历了多次生死关头,艰难地承受了生命重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一生,到鬼门关去过好几趟。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事变应该是-和北大荒的牢狱之灾。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正在汉口替人看管仓...[详细]
2004年下半年,在南陵县家发镇徐家桥村发现了一本颇具史料价值的宗谱——《徐氏绩修宗谱》。这本宗谱成书于民国32年(1943年),书面虽因年代的历远有部分破损,但内页却完好无损,勅命、祖像、宗祠图、宗礼图、名宦、科甲、贡生、国学等内容资料丰富,生动详实。无论是版本、体例,还是内容、资料,都在谱学...[详细]
徐金祥(1886——1910),今白湖乡过旗村人。家贫,未曾入学。他从小心灵手巧,常用麻秸、荆条仿造楼台亭阁,与诸儿戏,人惊奇之。及长,从名师学习木工及砖工手艺,一年后尽得其艺。尝嫌师法只会于心而不了于口,学时感到困难,遂遍观九华庙宇,细加考察,认真学习各式建筑技艺,并采取绘图方式,以庙宇为样本...[详细]
许辑堂(1897一1951),字熙瑞,晚号漱石主人,今枞阳镇五谷井庄人。辑堂9岁入私塾,能作联语,师奇之。13岁抄录《戴南山集》全卷,小楷端秀。16岁考入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成绩卓异,被选为留日学生,因家贫未能东渡。及长,从邑中名士吴闿生、马其昶、李德膏游,得闻桐城文派绪论。并与范文澜、高步瀛等为...[详细]
徐澹如(1855一1934),名淦,今项铺镇石溪村人。幼孤贫,赖母纺织为生,得入学苦读。因屡试不中,遂往北京投入“宫廷会典馆”,纂修《会典全书》。由于勤奋供职15年,得膺荐举,以正五品直隶知州随带加二级,历任琼山、乳源、文昌、安定、饶严等县知县。饶平民风强悍,好聚众械斗,时有死伤,甚至经月不息者...[详细]
许同叔(1878——1961),字植荃,今枞阳镇人。同叔系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与枞阳镇童建侯、倪砚农、段干成等倡办陶公祠小学,童建侯任董事长兼校长,许同叔任教务长,有教师3人、学生50余人,经费来源以收屠宰捐为主。民国24年(1935年),该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详细]
许雄球(1898——1933),一名纯缪,今枞阳镇藜葛冲庄人。雄球少孤贫,好读书,从吴述伯学习法律,后浪迹于安庆和怀宁、望江、宿松、贵池、东流及江西彭泽等县。每遇不平事,就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喜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雄球生活俭朴,作风正派,为群众理讼,从不索取报酬,因此群众称之为义务律师,或呼之为...[详细]
杨大猷(1874——1948年),今义津镇礼让村人,大猷少时家境贫寒,未曾读书,靠推独轮车、挑货郎担过日子。后来积蓄了一笔资金,购买一条6吨位的木帆船,率长子从事水上运输。由于夫妻省吃俭用,治家有方,家口虽众(5儿4女),尚有盈余。儿子长成,他即从事瓷器生意。由于大猷善经营,生意愈做愈大,后来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