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金山 (1910~1960) 孟金山,又名孟东明、孟锦善,1910年1月2日生于张店洪沟村。早在1924年秋,中共张店车站支部就已建立。学生时期的孟金山经常与铁路工人中的中共党员接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改造旧社会。1926年春,在桓台县第四高小读书的孟金山,与上级派来的朱霄在杏园...[详细]
孟昭玉,1921年出生,男,汉族,杏园街道办事处良乡村人。1938年4月入伍,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孟昭玉主要从事火线政治工作。1940年任山纵二支队指导员;1945年任山野八师二十二团三营教导员;1948年任三纵后方留守处副政委;1949年任二十二军后勤部政治处副...[详细]
邹国资 原名邹光瑛,沣水镇昌城村人,1906年生。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济南张宗昌的军政稽查处当录事和缮写士。“七·七”事变后,在本村组织起20余人的抗日游击小组,很快发展成70多人。1938年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二中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山东纵队特务团三营副...[详细]
邱汉三(1892~1968),又名邱毓杰,卫固镇太平庄人。“七·七”事变前后,他弃教从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2月,廖容标等人发动黑铁山起义时,司令部就设在他家里。1938年至1940年,他担任卫固“动委会”委员时,曾两次被捕。在狱中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出狱后...[详细]
孙倬云(1922~1979),原名孙汉文,邹平县姚孙庄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长山县政府,历任高青办事处宣传科长、高苑县大李区区委书记、高青县委宣传部长、清河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淄博特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博山县委书记、张周市委书记、张店区委书记、淄川区委书记、淄博市委宣传部长、...[详细]
孙玉山,1923年出生,男,汉族,湖田镇东张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独立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做宣传、组织、扩军工作。历任山东纵队特务团宣传队宣传员,山东纵队二旅宣传队宣传员、分队长,二旅四团宣传队指导员,四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山东军区滨海军区政治部直工科干事,滨海军区二分区沐水独立...[详细]
王伯泉 (1903~1946) 王锡源,字伯泉,傅家乡小田家庄人。1923年,他到张店机务段当司炉,后转为火车司机。其间,他加入铁路工会组织,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伯泉矢志抗日,参加了中共洪沟支部领导的抗日游击小组。为解决武器装备问题,伯泉及时地将张店铁路...[详细]
王家明(1923~1985),女,1923年生于傅家乡义集村。幼年时,她因双脚掉进火炉里,十趾被烧光,步履艰难,所以人称“怪脚女”。14岁便到马尚村当了范家的童养媳。在丈夫范守富的教育和影响下,苦大仇深的王家明,于1942年毅然参加了抗日工作,为我党做秘密联络员。为了安全及时地为党传送情报,她不...[详细]
王毓恕(1913~1945),石桥乡南石村人,外号“王三楞”。抗日战争时期他投身革命,曾任桓台县公安政治保安队副队长等职,1941年春叛变投敌,为换取侵华日军的信任,打着“清乡队”的旗号,肆意捕杀良民,抢劫掠夺财物,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1942年9月的一个夜晚,王三子带领张店宪兵队特务到于...[详细]
王勋(1916~1968),又名王纪勋,南安镇崔军村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勋奋起抗日,加入地方游击队。1938年2月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同年7月部队整编,番号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王勋任该支队特务团三营班长。 1939年初,王勋赴沂水县岸堤军政大学军事队参...[详细]
王宜军,1941年出生,男,汉族,傅家镇宋家村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教授,解放军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医技系主任。1955年7月考入淄博五中,1961年9月高中毕业选调入伍,到济南军区卫生学校(解放军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医学检验大专班学习,1964年3月毕业留校任教至2000年11...[详细]
王仪书(1922~1949),绰号“大黄”,南定镇崔军村人。 1943年,王仪书参加伪淄川县三青团武装(国民党地方武装),在保安第三中队当兵。1945年12月他被编到淄川县三青团四中队当兵;1946年5月,他又窜至昌乐,参加了顽八军第一师谍报组,随即返回淄川县团部,在伪三区署(驻南定站)为敌...[详细]
武子刚(1914~1947),原名武守臣,四宝山乡榆林村人。16岁那年母亲去世,随其父到外地打短工、拉石车。坎坷艰难的生活,使武子刚逐渐养成正直、刚毅、倔强的性格。 1937年7月,武子刚投身抗日活动,带领青年参加夜校和民兵训练。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担任长、桓、临、...[详细]
岳华 (1919~1941) 岳华,原名岳华邦,湖田镇下湖田村人。1935年,为养家糊口,18岁的岳华推起木轮小车,加入了下湖田小车运输队。此间,他接受了中共洪沟支部负责人李志英的帮助和教育,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岳华在上、...[详细]
于鲁川 (1910~1941) 于鲁川,原名于兴文。1910年12月9日生于中埠镇于家庄。“七·七事变”后,为表达抗日救国、誓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改名鲁川。 鲁川聪颖好学,1924年考入临淄师范。是年冬,参加了“学友读书互助会”,秘密传阅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和报刊。1925年,...[详细]
张冠五 (1913~1947) 张冠五,原名张方鑫,四宝山乡尚庄人。1930年考入桓台县第四高级小学,1936年于高苑县乡村师范毕业后,到曹村小学任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冠五与在隽山小学教书的同学张冲凌串连,在学校里开展抗日活动。1937年8月,共产党员赵明新到长山九区(今...[详细]
张捷三(1912~1941),又名张连捷,石桥乡北营村人。少年时在桓台第四高小读书,后就读于益都师范。毕业后,在桓台县曹家营中心学校任教。 1937年12月26日,张捷三参加了廖容标、姚仲明等领导的黑铁山起义。起义后担任廖容标司令的警卫员,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7日,他...[详细]
张乃英(1898~1946),女,四宝山乡曹村人。18岁时嫁于本村农民崔清和,生一男二女。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四宝山乡一带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农妇张乃英每晚参加听课,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她回家说通了丈夫,一道参加共产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工作积极,1940年她被选为村妇女救国会主任。19...[详细]
张裕安(1914~1942),原名张正楚,字少侯,四宝山乡解庄人。出身于小绅宦家庭。18岁时担任桓台县县长张儒玉的录事(秘书)。1938年春参加了廖容标领导的四支队,任中队副。1940年5月任桓台县公安队队长。 1941年2月22日,张裕安伙同其副队长张宇良率部叛变,投降桓城伪军,并打出“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