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敕(1446~1511),字云芝,一字懋纶,另字嘉谕。山东历城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李竁榜进士第三人。 王敕曾获乡试第二名,会试第十七名。殿试夺得探花后授翰林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因尹龙一案受牵连,贬为降州判官。弘治三年(1490),升为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任上...[详细]
王璟(1446~1533) 字廷采,号东皋,板泉镇大白常村人。明成化七年(1471)中举。成化八年中进士,任河南省登封知县。后任两京御史。弘治三年(1490)巡抚山海关与保定诸郡。弘治九年晋为光禄寺少卿。弘治十四年再升为南京鸿胪寺卿,是年擢为都察院佥都御史,理两浙盐政。弘治十七年冬,奉诏巡抚...[详细]
王 祺 安义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官至从二品的云南左布政使。其父和祖父被朝廷封赠为正三品通议大夫。王祺供职南京考功清史司时,用家乡带去的干蕨菜招待同僚。光禄寺因其味美贡入御厨,取名天厨如意菜。为安义在皇室的菜谱上争得一品。...[详细]
王尘无(1911~1938),原名王承谟。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海门县(今海门市)。“左联”负责人之一。民国16年(1927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攻读文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持志大学。求学期间,结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思想觉悟提高很快,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大学毕业后回海门家...[详细]
王炽 清朝时期中国首富 钱王 (1836~1903),字兴斋,男,汉族,弥勒县虹溪人。王青年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详细]
王赤光(1920~1986) 文教镇仁山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文昌县文教乡党支部书记,中共文昌县文中、宝文、振西区委书记,县委青年部部长、县委委员、-部长,中共琼崖特委-部干事,中共文南县委书记,中共琼崖东区地委委员、东区专员公署副专...[详细]
王德元(1908-1978),艺名猛开花。渭南市临渭区孝义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随着名艺人王谋儿学艺,因记性好,过目不忘,青年时期就能演唱24本戏,出师后誉满同、朝,荣获“猛开花”之称。 他为人耿直,性情爽朗,一生从艺,精益求精,生、旦、净、丑均能演唱,扮演小旦尤为出色。最拿手的戏是《打仗》...[详细]
王个簃(1896~1988年) 王个簃,名贤,学名启之,号个簃,江苏海门人。中共党员。 自幼笃好诗文、书画、金石。民国9年(1920年)得诸宗元等引见,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入寓进修,朝夕侍师左右,为吴晚年继承衣钵的最得意弟子,深得吴派艺术之精髓。嗣后,王又对青藤...[详细]
王拱辰(1011—1085)中状元时,年仅19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中状元后,初任怀州通判,入直集贤院,知制诰。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王拱辰从容应对,据理力争,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仁宗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后王拱辰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时...[详细]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 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详细]
王冠一:龙南县烟盒收藏家王冠一以闻名遐迩的龙南关西新围为模型,历时3个月将30万个烟盒搭建成一座新奇壮观的“烟盒客家围屋”,以此展现烟标文化和客家围屋文化,在县客家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6月底这座特殊的围屋最终以“最多烟盒组成的造型——‘客家围屋’”的身份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详细]
王桂馥,湖南省桂东县城关镇人,1916年7月14日生。1936年底参加革命,并参加了主力红军长征后南方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江苏镇江茅山地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八年抗战。期间,先后任新四军一支队文书、参谋,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作战科科长、营...[详细]
王国桢(1900—1931),原名杨柳,字叔材。参加革命后,化名洪涛、林特夫、邵子平。生于蒲门(今蒲城乡)西门外一个殷实家庭,7岁入私塾,15岁宜山学堂毕业。父亲问他志向,他背诵李白诗句作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父亲围垦海涂失败,家道中落,王国桢也随之失学,先后在上南垄、澄海;镇下关等小...[详细]
王鸿寿(1850~1925),祖籍安徽,生于通州(今南通市区)。近代徽、京剧表演艺术家。16岁至“小福寿班”拜师学京戏,艺名“三麻子”。其父为清水道粮运官,驻通州,被诬陷,家庭遭灭门之祸。他幸由戏班掩护,藏身衣箱之中,逃出虎口。从此隐姓埋名,以卖艺为生。同治九年(1870年)在天津紫竹林兴华...[详细]
王毓华,原名王连茹,字子英,号佩石,1887年生,今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王围子村人。山东法律讲习所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因家庭无力供给辍学,为谋生计,曾在北洋0-倪桂殿家任家庭教师。上世纪20年代初,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嫡孙女孔德齐、孔德懋正值幼年,需入学读书,欲聘家庭教师。因孔德成为末代...[详细]
王涣,字群吉,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生于唐朝末年,卒于北宋年间,年在九十岁以外。工诗,情极婉丽。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举进士及第,年已七十余岁。俄自左史拜考功员外郎。年九十岁以礼部侍郎致仕。 以太子宾客致仕。庆历末曾参与杜衍等人之睢阳五老会。存诗《上裴侍郎》、《昭庆寺看芍药》二首...[详细]
王教高中榜眼后授翰林编修,与修《会典》。曾上疏力陈时政十二事,受到世宗的褒奖和采纳,升为侍读。他三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录皆知名学子,为世人称赞。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升任国子监祭酒,上疏建议将著名学者薛瑄从祀文庙。不久兼右春坊右谕德。祭酒兼春坊官自王教始。王教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著有《...[详细]
汪季良,字子驷,原籍玉山(今属江西),寄籍广信(今广西梧州)。其祖汪应辰,宋绍兴五年(1135)状元,以刚方正直著名,开禧二年(1206)汪季良任平阳知县,既按法令办事,又能给民众以方便。慎刑罚,简徭役,以宽恕待人。向民间公布十点要求:明君臣、亲父子、和兄弟、谨夫妇、善朋友、视疾病、早安厝、严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