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新(1929~1971),祖籍莆田县。少时家庭贫寒,9岁就在地主家干活,17岁当学徒。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共青团,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服役期间曾立三等功一次。1963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崇安县工作,先后任县五金公司仓管员、县食杂公司业务股副股长、县饮食服务站副...[详细]
张彩姬(1911~1979),女,崇安县洋庄大安人。民国17年(1928)3月,她刚满17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承担崇安县妇运工作。民国24年,经组织决定,到崇安城关开展对国民党军队下层军官的策反工作。她深入虎穴,策动四十五旅手 连的一个班的12名士兵携 投诚,不幸被捕,被砍13刀,但她一心向党...[详细]
詹公荐(约989~约1042),字文举,崇安县星村镇黄村人。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京城,立张邦昌为伪朝皇帝。张邦昌很赏识詹公荐的才华,要重用他,他却潜匿不去,并将敌情详细上报南宋朝廷。宋高宗褒扬他说,国家危难,人心骚动,詹公荐临危不乱,的确是个忠臣。遂擢升他为...[详细]
张银英(1894~1933),崇安县溪洲人。民国16年(1927)11月由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下梅、溪洲一带组织民众会,宣传抗捐抗税,发展党员20余人。民国17年,他领导下梅一带农民建立中共支部,并担任中共村支部和中共下梅区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1日,他带领下梅地区...[详细]
章元振(约1091~约1155),字时举,崇安县星村黄村人。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任洪州分宁县尉。任期内除暴安良,断案英明。有富家被盗,罪犯被仆人抓获后畏罪自缢身亡。仆人由于害怕受连累相继自杀。章元振首次查验后即获得实情。但由于复查者向富家索贿未成,便反诬罪犯是被富家打死后为了灭口又继而杀...[详细]
詹继良(1880~1931),字叔政,号雪镜,崇安县五夫乡人。前清廪生,后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历任劝学所所长、建安道尹公署科长、视学、甲种森林学校校长、崇安县志局纂修、初级中学校长、民团团总、代理县长等职。 民国16年(1927)5月,北洋军阀溃兵彭伟、马云龙抢劫五夫。詹继良带领民团埋伏于馒...[详细]
詹时升(约1062~约1126),字正行,崇安县星村镇黄村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兴化(府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升任汀州(府治今福建长汀县)知府,当时因暴雨成灾,居民大受其害。詹时升即疏引河道,消弭水患,政绩显著。后调任兴化知府。不久辞官退隐。 ...[详细]
衷志纯(约1898~约1949),字粹然,崇安县吴屯乡大浑村人。 民国7年(1918)夏,他在崇安县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州省立第一中学,学业猛进,经常面聆崇安革命前辈潘谷公等人的教诲,初步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民国8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福州时,他和同学一起参加爱国反帝--。...[详细]
周子庄(生卒年月不详),崇安县城关人。参加革命前任民国崇安县政府文书。民国16(1927)年3月,崇安县农民协会成立,他任农会秘书长。9月,与中共崇安特支书记、县农会顾问徐履峻一起到浦城岱后,秘密组建岱后办事处兼任秘书,11月专程到福州,以县农民协会的名义控告土豪万钟琪勾结官府,无理逮捕农会干部...[详细]
朱敬熙(1852~1917),字缉斋,清朝附生,累试不中。他是崇安县著名缙绅,田产居全县首户。因捐金,遂援例为农部郎中。后以花翎二品衔改道员,候补浙江。 清光绪十三年(1887)他遵照母亲意愿,出资三万银元构建城南馀庆、垂裕二桥。现仍存馀庆桥,成为武夷山市著名的旅游对外开放的景点。又资助修复...[详细]
邹福(1903~1931.4),原名邹敬书,又名邹省山,出生于崇安县溪洲分坝下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童年时代,全家一直处于饥寒交迫的窘境之中。他10岁才开始上学,成绩名列前茅,16岁辍学。民国9年(1920),他在家中摆设了桌椅,自己开办书堂,免费为农民子女教学,深受贫苦农民爱戴和称赞。 民国...[详细]
江太兴(1897-1935),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闽赣军区闽北军分区供给处处长。参加了创建闽北苏区的斗争。1934年7月闽北红军参加抗日先遣队北上后留在闽北苏区坚持斗争,参加了闽赣苏区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在崇安五福牺牲。...[详细]
胡大时 字季随,号盘谷,福建崇安人。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的儿子,史称盘谷先生,全祖望《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称他胡盘谷。研习理学,是张栻门生中的首领,声望甚高。终生未做官,潜心研习理学,曾多方求教,与南宋时的朱学、事功学、陆学等各学派都有接触,兼采众家之长。 ...[详细]
胡宏(1105~1161),字仁仲,崇安籍溪(今上梅乡)人,胡安国之次子。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15岁写《论语说》,编《程氏雅言》。其父胡安国怕他刚愎自用,向他讲授自著的《通鉴举要》一书。其后入太学,从师杨时、侯仲良(杨、侯为二程再传子弟)。在胡安国诸子中,他“伟抱卓识,自许尤为不偶,其学术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