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坤,又名徐行之,浙江萧山新街长山富家塔村人。14岁进杭州郭记订书坊做学徒,16岁学习印刷手艺。1913年至五四运动前,活动于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及江苏无锡、上海等城市的印书馆、报社,结识了许多印刷业工人,为从事革命活动打下基础。五四运动时,在杭州浙江印刷公司工作。1920年,与工友倪忧天组...[详细]
杨之华(1900—1973),又名杏花、文君、杜宁,浙江省萧山光明乡三岔路村人。“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使杨之华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军阀统治的 和社会的黑暗,在《星期评论》等刊物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投身于杭州新文化运动的洪流。1920年6月《星期评论》停刊后,她回到家乡萧山。不久,便...[详细]
颜学卿,乳名子良,号不屈,浙江省萧山县临浦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杭州。幼时在家乡小学、省立中学读书。民国11年(1922)因家庭拮据辍学,到同泰纸箔厂当学徒。民国15年底纸箔厂倒闭,回原籍创办下颜村初级小学,任校长。民国21年,随乡人到建瓯、南平等地做小贩。民国26年初,在福建省贸...[详细]
朱文钧(1882—1937),字幼平,号翼庵,萧山城东朱家坛村人。清光绪年间游学英法等国,归国后,署度支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财政部参事、盐务署厅长。1928年脱离政界,从事古书文物工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收藏家、鉴定家。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朱被聘为特约专门委员,负责对文物的鉴定考证。 朱文钧勤...[详细]
蔡郕(1877-1945) 近代历史学家、小说家。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浙江萧山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详细]
蔡仲光(1609—1685),原名士京,字大敬,又字子伯,萧山城厢镇十字弄人。明末秀才,以博学著称,尤对《周易》、《诗经》、《尚书》、《论语》颇有研究,更长天文、地理,与同邑毛奇龄、包秉德、沈锡禹相友善,俱为一时知名人士,有“四友”之称。明亡后,与友人遁迹山林,不问世事,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悉心...[详细]
曹阿堂(1894—1928),又名瑞堂,萧山赭山坞里村人。少年时父亡,家境贫苦。1914年初夏,钱塘江水暴涨,他家的草舍被冲走,为了生计,到杭州江干码头当挑夫。1918年,经友人介绍进杭州光华火柴厂做工。1925年,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杭州工人运动,受到革命教育。1928年初,曹阿堂加入中国共...[详细]
曹顺标(1915—1932),又名仁标、仁飚,萧山城厢镇人。顺标有三姐、二兄,排行最小。1921年起先后在萧山福音堂小学和县立仓桥小学读书。1926年秋,考入上海八仙桥中法学堂;次年,转入上海立达学园,其间,接触进步人士,了解马列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五一”--时遭逮...[详细]
陈朵如(1888—1961),又名选珍,萧山-柏山陈村人。幼年读私塾,性颖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与堂兄一起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银行学科。1912年秋回国,任浙江银行协理。翌年,在浙江甲种商业学校任教。1916年离校,任中国银行兰溪支行行长。1917年3月,...[详细]
陈光颖(1830—1904),字伯蕴,原名光仁,字元蕴,萧山城厢镇人。喜爱书法,工草书。家富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知县朱晓南推动下,集资20余万银元,于萧山东门外转坝创建合义和丝厂,时为萧山最早使用电力机器的工厂。二十五年,又集资50余万银元,在合义和丝厂附近创办通惠公纱厂,为本地历...[详细]
单道(生卒年未详),字俊良,萧山城厢镇人。明洪武年间,朝廷编造征派赋役册籍。单道参照宋、元田赋图册,创造“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清册”,简明易算,得到明太祖赞赏,下诏颁行全国,永为定式。此表式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官署在办理财粮报销或前后任移交时,一直沿用,成为传统的中式簿记。 我国...[详细]
傅彬然(1899—1978),又名冰然,笔名秉仁、炎如、逸君、逸文等,化名冰弦、镜常,萧山浦南横山傅村(今属临浦镇)人。从小读四书五经,对古文修养有素。1916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其间,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施存统、周伯棣等人组成“新生学社”,撰文提倡新道德,反对封建礼孝。五四运动中,和宣中华、...[详细]
傅仲芳(1897-1963)陆军中将。浙江萧山人。保定军校毕业,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4期毕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 1935年4月13日授陆军少将。1937年5月21日授陆军中将。抗战时期,任第97师师长、第99军军长兼第99师师长及贵州保安处处长、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第24集团...[详细]
葛理庸(1920—1946),幼名棣荣、祖燕,化名常德存,萧山进化山头埠村人。1930年随父居沪,1934年辍学,1936年入嘉兴民丰造纸厂。工余勤写作,曾在《嘉兴日报》副刊上发表题为《一盏明灯熄灭了》一文,悼念鲁迅逝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故乡,集资创办战时小学,为贫苦儿童提供就学机会。1938年...[详细]
韩登安(1905—1976),原名竟,一字仲铮,别署耿斋、安华、印农,晚年又号无待居士、本翁,萧山义桥牌轩下村人。少时从父居杭州,拜书画篆刻家周承德为师。成年后,就学于篆刻家王福庵门下,造诣日深。其篆隶书法和治印较著名,而书以长瘦的玉筋篆为尤;治印则广采博览,上至周秦两汉,下及明清篆刻诸流派,均...[详细]
韩佩金(生卒年未详),字亚琴,清萧山义桥人。家境殷富,咸丰初年捐江苏候补知县,后以四品衔补用同知直隶州。同治元年(1862)出任奉贤知县。既任,召集亡流,收买军械,劝导农民耕种,并下令疏浚河道,便利商旅,清理田赋,杜绝“包户”从中渔利。又设立常平仓、恤嫠局、抚孤局,创办书院,开办社学,制订乡约等...[详细]
何舜宾(?—1498),字穆之,号醒庵,明萧山人。成化五年(1469)中进士,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管理畿甸渠道。因对朝廷不满,被谪戍广西庆远卫,后遇赦回乡。 湘湖年久淤塞,周围百姓深受其害。虽历经前人疏浚,而附近豪家仍肆意侵围,致使淤塞甚重。何舜宾见此憾然曰:“吾不能治渠,当治湖。”于是上...[详细]
金百顺(1878—1954),字润泉,萧山石岩金西桥村人。幼年时家境清贫,读书不多。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杭州盐桥乾泰钱庄当学徒。后至同兴钱庄和裕源大钱庄做工。二十四年被宝泰钱庄聘为副经理。任职期间,金结交全浙铁路公司总理汤寿潜和北京日商正金银行买办陈静斋等人,后经汤寿潜荐举,金出任大清银行...[详细]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字初生,号安外、木人、然犀、负翁、一枝颐、非叶、楚凫等,萧山长河镇襄七房村人。他8岁入萧山仓桥小学,14岁考入杭州宗文中学。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在杭州同潘天寿等从事书画活动。抗战爆发后,来楚生定居上海,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