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诚一(1930.3—) 原名汪诚仪 ,安徽歙县人。擅长油画。1954 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7年毕业回母校执教。1981年筹建并负责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教学及系教研工作,任教授。 作品有《信》、《渔火》(收入中国现...[详细]
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安徽歙县人,“清代四大墨家”之一。他的制墨店号“函璞斋”与曹素功“艺粟斋”、汪近圣“鉴古斋”并驾齐驱。乾隆中期汪氏崭露头角,嘉庆、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曹素功墨店迂到苏州后,汪节庵便取而代之成为徽州地区制墨的“一把手”。 汪节庵善制集锦墨,其墨“烟香自有龙麝气”...[详细]
朱晞颜(1132~1200)字子渊,子困,安徽新安(今歙县)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任靖州永平县知县、靖江府知府。淳熙十六年(1189)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历时两年,后调任京西路转运使。绍熙四年(1193)再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在任3年。为官清廉,整肃吏治,痛恶人为瘴气;治...[详细]
曹文埴(?-1798) 清朝大臣。清安徽歙县人,字竹虚。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再迁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庆三年卒。谥文敏。 同年(公元1798年)去世的名人: 王聪儿 (...[详细]
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明朝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 在 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系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0团队,自称徽王。 后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徽州绩溪人)和其幕僚...[详细]
吴敬荣(1864-?),英文名字:Woo King Yung,字健甫,安徽休宁县人。父亲吴子麟,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矿务。曾任甲午海战广甲舰管带(舰长)。1874年,入选清政府选派第三批官学生出洋留学,被派往美国学习。回国后,派往北洋水师,积功至蓝翎五品军功补用千总。 1874年,清政府选派第...[详细]
俞正燮(1775-1840)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理初,安徽黟县人。道光举人。好学,得书即读,读即有所疏记。《清代七百名人传》载其“治经以汉儒为宗,不缠牵于注疏”。尤善言天象、地理,擅长考据,多所精论。曾馆新城陈用光所,为校《顾氏亏舆纪要》。晚年官江苏学政。主讲江宁惜阴书舍。病卒。有《四...[详细]
鲍漱芳 (?-1807)清代著名徽商。字惜分。歙县富竭乡棠樾村人。棠樾鲍氏家族世代经商,在两淮官商中具有较大影响。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富商之一。鲍漱芳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也比较有政治头脑,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最后平乱中,他组织富商们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详细]
鲍锡麟(1905—1951),字君白,号二溪,歙县岩寺人。先从黄宾虹学画,后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画宗新安派,工山水,亦善花卉、人物,笔法浑穆,画风似渐江、查士标,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其山水轴,黄宾虹、汪采白等称誉其为新安画派后起之秀。曾在省立徽州师范任教多年,并组织徽州师范师生假期回乡工作队宣传...[详细]
曹阶铭 男,汉族, 1954年生,安徽歙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徽州民间工艺师。曹阶铭自幼喜欢书画艺术,1973年在安徽省歙县工艺厂从事歙砚雕刻工作,师从砚雕世家汪律森、方见成。砚雕主要靠手劲,持刀要稳,下刀要准,推刀要狠;刀法轻重徐疾,刚柔相济;图案应变化...[详细]
程邃(1607-1692),字穆倩,号垢区,别号垢道人,自称江东布衣,安徽歙县岩寺人。晚年侨居扬州。在任兵部尚书杨廷麟幕僚时,因议论朝廷事,被流寓白门(今南京)十余年,始终不与邻居阮大铖、马士英等为伍。清初移居扬州。精篆刻,善书画,工诗词。篆刻效法秦汉,首创朱文仿秦小印,又博采何震(皖派)、文彭...[详细]
程啸天(1911-1984)名岳,字仲芳,斋号清心轩,陶苑,晚年在黄山设“程啸天画室”。安徽省歙县虹梁村人。工山水,擅旧体诗词,书法以行、隶长, 兼能制印。 1924年由舅父方乾九介绍至浙江崇德商铺做学徒,业余习画,1931年拜旅日山水画家张伯英为师,青年时期漫游江浙及沪上,以卖画维持生计。...[详细]
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朋,西乡石墅(今安徽祁门小路口镇二都)人。年少时因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知识,其天性聪颖,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算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医药造谐较深。 陈嘉谟精研医学,尤精本草,著有《医学指南》和《本草蒙筌》2书。后者是陈嘉谟的重要著作,书名“蒙筌”,乃...[详细]
何震(1522~1604) 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休宁县人,明代著名金石篆刻艺术家,徽派篆刻创始人。 何震,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力主以六书为准则,摒弃元末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他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了书法与刀法的一致,为篆刻基本理论奠定基础。他的...[详细]
洪建华,安徽徽州人。16岁起捉刀从事竹刻,先后被授予“德艺双馨民间一级雕刻艺术家”“全国优秀青年工艺美术家”“收藏家最喜爰的竹刻工艺大师”等多项荣誉,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艺术传承人。 一本书的缘分 洪建华初中毕业后开始跟着舅舅学木工,可年少的他只对家具上的雕刻这些细致的手工活感兴...[详细]
胡沇源(1831-1911),胡源泰的开创者胡沇源少时家境贫寒,所以就依古徽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惯例,由父母托人将其送到江苏东台县一家茶叶店里学徒习商。他办事机敏灵活又特别心细,对店里的业务和进货出货时的细节都能仔细揣摩;别的学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只要一个月就...[详细]
胡宗温(1922—2015),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女,安徽休宁人(《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第二辑》作安徽休宁人),1922年11月8日生于湖北汉口(今武汉)。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武昌参加抗敌演剧三队,随队在太行山区坚持抗日宣传活动。演出的剧目有《打鬼子去》、《老三》、《一心堂》等,并在《...[详细]
江秉谦(?-1625) 明末官吏。字兆豫,歙(今安徽歙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鄞县知县。以廉能被征为御史。入谏台,侃侃言事。沈阳失陷,朝士多思良将熊廷弼,他力颂廷弼保守危疆功,得罪兵部尚书张鹤鸣。后与惠世扬、周朝瑞等上疏力攻沈并诋中官刘朝及客氏,被免官家居四年,闻魏忠贤乱政,...[详细]
李宗眉(1827-1891年),又名金榜,黟县南屏村人。出身贫苦农家,早年由亲友带到铜陵大通镇经商,年届而立,仍然默默无闻。后来,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战争频繁。原来淮盐运营利润优厚,由于战争的影响,竟至一落千丈。李宗眉仅“纳货三百”,就从清政府官僚的手中获得了淮盐南运的经营权。战争结束后,淮盐在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