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记 沙溪龙头环村人。龙头环豆豉创始人。民国17年(1928),其聘请阳江县制豆豉师傅,办起中山第一家龙头环豆豉加工场(作坊)。到1933年,随师学艺而成,经反复学习与实践,腌制出具有独特风味的龙头环豆豉,与阳江豆豉媲美齐名,成为中山特产之一。后来其徒弟王官英、周全、周云、高寿,都是龙头环...[详细]
林叠(1899—1979) 号景斐。原籍南蓢榄边西江里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12月25日出生于美国檀香山。获夏威夷大学文科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纽约大学法政哲学博士学位。任夏威夷大学、杭州之江大学、纽约大学、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等校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创办人。民国7年(19...[详细]
凌子云(1905—1981) 南蓢合水口里村人,大革命时期参加农会,日本侵华期间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任合水口里民主政权乡长、乡民武装自卫队队长。民国31年(1942)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当选为抗日民主政权五桂山区政府副区长。解放战争时期坚守五桂山区,进行武装斗争,任武工队队长。194...[详细]
林介如(1905—1988) 字建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月14日出生于大涌安堂村,名画家。父亲是上海广肇中学教师。自幼酷爱绘画,15岁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美术科(染织班),由高奇峰执教,是同学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其间曾听过校长高剑父授课。1923年赴上海,于怀安堂及上海孔教青...[详细]
林警魂(1883—?) 大涌安堂村人,出生于华侨家庭,20岁入广东讲武堂,肄业后与杨鹤龄、陈少白等交游,以办理盐务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追随孙中山革命,在广西镇南关(今改为友谊关)与清军作战七昼夜,因革命军寡不敌众,败退入越南境内。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详细]
林继庸(1897—1985) 字荷达,号仲庸,南蓢大车村人。民国2年(1913)考入北京大学理工科预科,1919年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肄业。1920年到美国纽约任色利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1926年回国,任广东化学工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详细]
林君复(1879—1942) 大涌安堂村人。早年在广州格致书院读书,继入读日本宏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得识孙中山,并追随革命。曾在日本华侨中筹得一批款项,并将家产变卖,交给黄兴、朱执信等作为革命活动经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孙中山命,到澳门创办仁声剧社,以此进行革命活动,演出《血泪》...[详细]
林亮东(1900~1974),又名立农、一农,广东中山县人。 民国12年(1923年)6月,林毕业于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曾在南京东南大学任助教,随戴芳澜教授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民国16年6月,返回广州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执教。民国24年10月,由中由大学派往美国留学深造,于...[详细]
林幼泉(1890—1964) 南蓢榄边西江里村人。自幼习医,练功习武。30年代初在榄边开设汇昌杂货店,兼营侨汇。为人正直,乐善好施,行医济世,深受群众及侨胞侨眷信任与爱戴。曾发动海外华侨集资兴办西江里小学和西江里阅书报社。“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热潮影响,向全乡群...[详细]
林卓夫(1887—1943) 字寿源,大涌安堂村人。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民国18年(1929)夏,接掌中山县立中学,在任5年严格办学,每日早上在校门口逐一检查学生所穿校服,不整齐则不准入校。重视教学质量,重金聘学识资深者任教;新生入学后中期须经一次甄别考试,成绩不合格的饬令退学;聘请曾出...[详细]
李廷安(1898—1948) 字广文,小榄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先驱者。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1927年至1929年被该学院送往美国哈佛大学卫生学系留学,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奖学金,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并两次获金钥匙奖。1929年回国...[详细]
刘汉华(1883—1964) 原名刘清华,沙溪龙头环村人,自幼在檀香山中国报馆做散工,后参加三藩市少年学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先生到三藩市时,少年学社社员均加入中国同盟会。其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每次演说都得到其照顾与保卫,因此得器重,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有一次孙中山与其闲...[详细]
刘丽川 (1820—1855) 原名阿源,沙溪谿角村人。农民出身,自幼习武,练出一身好本领。曾以草药治伤为业,为人乐善好施,贫者来求医,常不收诊金,深得众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香港参加天地会。1849年赴沪,从事反清活动。咸丰元年(1851),天地会支派小刀会传入上海,其被推为首领...[详细]
刘斯奋 (1944~) 广东中山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定安县文化局干事,广东省委宣传部干事、科长、副处长、处长,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第五届主席,广东省作协第五届理事,广东省美协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文联第六届全委。1964年开始发...[详细]
刘思复(1884—1915) 又名师复,字寓生,号子麟,别号抱蜀老人,笔名有丹水、寥土、净慧居士等。祖籍沙溪谿角村,从曾祖辈迁居石岐水楼。16岁曾应试童子试并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其与堂兄在石岐创办演说社,提倡改革,邑中青年参加者众。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详细]
刘锡基(生卒年月不详) 香山县石岐籍,澳大利亚华侨。原是马应彪创办先施公司时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才智过人,很快升为上海先施分司第二任司理(第一任是香山籍澳大利亚侨商黄焕南)。20年代,先施、永安公司在南京路崛起后,便执上海百货业的牛耳。民国12年(1923)先施公司内部发生利益冲突,原因是上海...[详细]
刘学询(1860—1936) 字问刍,号耦耕,三乡古鹤人。富商。祖上经商起家,居住在广州西关的柳波涌与荔枝湾之间的“刘庄”。清光绪十二年(1886)考中进士。除读书外,还拜武当名师习武。中日战争期间,不顾广州囤积居奇米商的恐吓,筹巨款从芜湖运回大米平粜,使人心安定,对地方有功,清廷以道员即选...[详细]
刘逸生(1917—2001) 原名刘日波,沙溪云汉村人。民国6年(1917)6月10日出生,国内知名报人兼学者。父亲是鞋匠,小学毕业后,父母相继去世,无法再读中学,当过木匠、报贩、搬运工。1931年到香港《大同日报》当勤杂员,是年冬在香港《中兴报》当见习校对,不久去澳门当小职员。少年...[详细]
刘一苇(1875—1939) 又名一伟,号一佛、佛公,别号茫然老衲。沙溪谿角村人。祖父曾参加太平军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抄没家产,株连家人,故举家奔避美国檀香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苇28岁时,随父到香港经商,在香港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与冯自由等组办《中国日报》。出资与潘景吾创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