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水(1879—1957) 男,又称“矮尼姑”。演员、派场师傅、戏教师。浙江嵊县马塘村人。金初识文字,爱好看传书、唱本,更爱文化娱乐。10多岁时,拜金水清为师学唱“落地唱书”,随师演唱于杭嘉湖和苏州地区。1906年小歌班诞生初,与卫梅朵组班,工大面,演于嵊县、新昌等地。他传奇故事掌握得多,精...[详细]
金瑞苗(1897—1927) 男,演员。浙江嵊县马塘村人。男班四大名丑之一。早年拜本村金荣水为师学艺,攻丑。他演任何角色,只要一出场,在台前一亮相,不唱不白不抬手不举足一动不动,一双明亮的眼睛向台下四周一扫,脸上有会动的肌肉作表情,就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被誉称“四不动一转,不笑不要钱”的名丑。他...[详细]
金世根(又名金世英)(1881—1920) 男,演员兼司鼓。浙江嵊县马塘村人。其父金和忠系“落地唱书”祖师金其炳的高足,“走台书”的创造者金和林(金芝堂)是他的小叔。他生长在唱书艺人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喜唱书,爱玩乐器,便拜小叔为师。他唱书朴实无华,噱头虽少,可描绘剧情与人物心理活动细致...[详细]
金寿山(1912~1983) 浙江绍兴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学成材。曾先后在绍兴、贵阳、桂林、上海等地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伤寒温病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教研室主任、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医学)评议组成员。自上海中医学院创办...[详细]
金香凤 (1916—1987) 女,演员。浙江嵊县杨柳塘村人。1931年进嵊县黄泽越新舞台,拜在女子越剧创始人金荣水的门下,与王杏花、邢竹琴等同科习艺,先工旦后改生。出科后,曾与竺素娥、姚水娟等同台献艺,也曾被以袁雪芬为首的“四季春班”聘为客师。她身材修长,扮相俊美。嗓音响亮,唱腔流畅明快,...[详细]
金香琴 女,演员。 浙江嵊县人,1924年生。1935年入荣华大舞台越剧科班学花旦。满师后于1938年到宁波,先后在王艳秋班子、叶彩金班子担任二、三肩旦。由于她功底扎实、能文能武、擅演大家闺秀一类角色,在宁波初露头角,各报广告誉为“闺阁名旦”。1939年到上海,翌年担任天潼戏院的头牌花旦,先后...[详细]
金艳芳, 女,演员。原名王俊囡,艺名筱俊囡。祖籍浙江省诸暨,出生于1922年9月10日。11岁拜杭剧名旦袁伶悟为师学唱杭剧,先演童生,后挂头牌,改艺名为金艳芳。1939年春节,进宁波中南大戏院改唱越剧。1939年9月,到上海皇后大戏院水云剧团任二肩旦。她躲在台角偷看头肩花旦姚水娟的拿手戏《盘夫...[详细]
金芝堂 (1860—约1904) 男,原名永知,字和林,浙江嵊县马塘村人。家境贫困,幼时弃学从业补鞋。生性喜爱文娱,山歌小调、宣卷佛曲均能歌唱。拜本村金其炳为师学“落地唱书”,挑着鞋担,边补鞋边唱书,人称“唱书鞋匠”。金为人聪颖,改四句八对的彩头话书目为有一两个人物和故事情节简单的小书目,如《...[详细]
竺纪扬, 男,司鼓兼作曲。浙江嵊县后山村人,1919年11月15日出生。15岁时学拉胡琴。16岁时在科班拜鼓师俞小毛为师,学习司鼓,随班演出2年半。1938年初,随本村的名演员姚水娟赴上海,先后在越升舞台、丹桂剧团、雪声剧团、芳华剧团、玉兰剧团任司鼓、主胡。1947年8月,越剧十姐妹在上海黄...[详细]
竺菊香 女,演员。浙江省嵊县东郭村人,1923年7月26日出生。1936年入马家村科班习艺2年,始工小生,后因个人爱好转学小丑。半年后串红台,成为科班当家小丑,到绍兴一带演出。1938年到宁波演出3年,大多扮演《双狮图》中的张有义、《仁义缘》中的周惠吉等长衫丑的角色。扮演《落帽风》中的范仲华,...[详细]
康基田(1728—1813)字仲耕,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授江苏新阳知县,调昭文。为令几十年,迁广东潮州通判。以获盗功,晋秩同知。累迁河南河北道,调江南淮徐道,治河有声。五十二年,擢江苏按察使。命每年大汛赴淮、徐襄河务。六月,河南睢州河溢,基田奉檄驰往堵筑。次年,迁江宁布政使,兼...[详细]
孔奋(生卒年不详),字君鱼,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青年时期随当时著名学者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长进很快,学有所成,刘歆对他倍加赞赏,曾感慨地对其门人说:“吾已从君鱼受道矣。”【注:见《后汉书·孔奋传》】 王莽末年,天下纷乱,为躲避战争,孔奋与母亲、弟弟一起迁到河西。建武五年(29...[详细]
雷名扬(1910~1937),原名裕称,又名雷声,油市乡田心村人。 1925年,雷名扬考入湖南郴郡联立初中,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后在湖南省政府当通讯兵。因文章出众,又练得一手好字。不久,任通讯连文书。1927年,雷名扬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肆无...[详细]
连波 男,作曲。原名德甫,笔名敏捷、波音等。原籍浙江省上虞,193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音乐协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自幼爱好音乐,曾学习过越剧、京剧乐队伴奏。四五十年代,曾在芳华、少壮、天鹅等越...[详细]
梁燕燕 原名梁金娥。女,演员。浙江嵊州人,1928年出生。1939年进越民舞台学戏,工花旦。先从师邢胜奎学演文戏,后改师黄启文教习武功。曾学唱《苏三起解》、《辕门斩子》等京剧,并常为武功堂演武戏,打下扎实的功底。解放前在杭州市东剧院以演出连台本戏《樊梨花》而驰名。她为台柱的“七七剧团”。在解放...[详细]
梁永璋 男,一级演员。浙江新昌人,1936年12月26日出生。1956年7月从农村业余剧团考入浙江越剧团为学员,后在二团于1960年转为正式演员。工老生,擅唱范派、毕派,融韵味美与阳刚美为一体。善于创造人物,尤以饰演忠厚朴实的农民见长。代表作有《金沙江畔》中的金万德、《战斗的青春》中的李铁、《...[详细]
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号玉峰,兴国梅窖镇三僚村人。明永乐八年,以建明十三陵之长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撰有《行程记》等。永乐五年,由礼部尚书赵引均卿入京选择陵址。时经两年,终于择取北京西郊昌平东北的黄土山为陵区。于是成祖即日车驾临视,封为天寿山,并授均卿为灵台博士,开始建...[详细]
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 。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