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淇园(1885—1970),又名六瞻,嵊县(今嵊州)黄泽镇白泥坎村人。从小爱好民歌小调与玩弄乐器,吹、拉、弹、打样样俱会。绍剧、滩簧、徽戏、梆子、小歌班、调腔各戏皆能。创作《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个大型乐曲,获省创作奖、优秀演员奖和民间艺术活动奖,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详细]
韦肇隆(?~1938),字德卿,壮族,蒙村乡铁象村人。清时参加绿营兵,由行伍保授蓝翎守备,历任管带。其父韦有余曾任提标、柳州城守营千总。 民国初,广西“群雄”割据。韦肇隆自拥二三千人 ,占据来宾。后投入旧桂系军阀营垒,先后任广西左区第三路副司令,护国第三军第一副司令,讨龙(济光)军司令,广西...[详细]
温匋(1898—1930),字彝罂,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与王季欢婚后,夫妻感情甚笃。季欢专长文史、金石之学,勤于著述,温匋则帮助缮校,搜集材料,纠正讹谬,孜孜不倦。爱填词,崇奉李清照。1923年,得《漱玉词》一册,以多种版本校定后出版,还把所居之屋,题名“拜李楼”。又搜得李清照遗像,用丝...[详细]
文纲(636—727),俗姓孔,会稽人。唐律宗僧人。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25岁讲经,30岁登坛。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奉命往歧州(今陕西凤翔)无忧王寺迎舍利,又为帝、后及内尼讲《四分律》,中宗赐什物彩帛三千匹,并为题“灵感寺”匾额。...[详细]
吴昌达(1920—1942),长兴包桥郭家村人。1938年考入中正大学农业院畜牧兽医系。1942年5月至6月间,日军侵占金华、衢县,长驱入赣,意欲打通浙赣线,侧击粤汉。在危急时刻,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联合全校爱国师生30余人,组成抗日战地服务团。昌达率先响应,被推为服务团庶务股长,随姚名达团长深入...[详细]
吴昌顺(1889—1968),绍兴小保祐桥人。曾学中医外科,粗有文化。先在乡间宣卷,后又在道士队里唱曲,因家人不支持,到上海越声票房工作,得到绍剧老艺人李玉水的悉心指导与传授,乃参加乱弹班。因其说白老练有力,出腔声旺,颇受欢迎和好评。 此后,与李玉水、王桂法、汪筱奎、小杨松、陈鹤皋、小玲珑等...[详细]
吴道熔(1852—1936),原名国镇,字玉臣,号用晦,晚号澹庵,会稽(今绍兴)人。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愿入仕,以讲学终身。历任潮州韩山、金山,惠州丰湖,广州应元、越秀等书院讲席、山长。光绪三十年(1904),任两广高等学校监督。民国成立后,闭门著述。晚年崇信道教。博通经史,善书法,工诗...[详细]
吴殿扬(1880—1974),又名殿标,字绍庸,嵊县浦口乡(今嵊州浦口镇)棠头溪村人。出身儒医世家,喜练拳舞棒,清末武秀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浙江武备学堂求学时,杭州拱宸桥已划为日租界,日本人为宣扬武士道精神,在拱宸桥摆擂台,殿扬挺身而出,击败日本武士高木兆雄、上月三郎,轰动杭城...[详细]
吴东发(1747—1803),初名旦,字侃叔,一字耘庐,号芸父,海盐澉浦人。清嘉庆元年(1796)贡生。尝从钱大昕游,大昕引为畏友。早年崇奉理学,壮年潜心于经学,尤其精通《尚书》。曾受浙江抚台阮元之聘,参加《经籍籑诂》。通金石文字,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吸收其不少见解。著有《群经字考》、《...[详细]
吴穀祥(1848—1903),字秋农,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晚号秋圃老农,嘉兴人。工山水并擅人物花卉,用笔苍劲,设色清丽。俞曲园评其画为“神品”。清末在上海鬻画,时画风习尚纵横草率,而其独能不落时尚。一度去北京作画,声誉鹊起,名噪南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南归,客居苏州,与顾子山、吴清卿等...[详细]
吴梅(1914—1985),女,原名吴曼华。海宁硖石人。自幼患脊柱结核,驼背多病,但身残志坚,刻苦向上。1935年9月在上海读书时,参加共产党 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和救国联合会,从事革命活动。一二·九运动后,回硖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硖石商报》上副刊《女声》(后改为《抗敌》),组织歌咏队、救...[详细]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海宁硖石人。幼失父母,生活艰困,眇一目,刻苦好学。8岁即能日记数百字。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业于唐文治。好治宋理学。以才思敏捷,与王蘧常、唐兰合称“国专三杰”。例假日常怀烧饼坐图书馆中,攻读终日。1923年毕业后至广西容县中学任教,并扶助弟妹求...[详细]
吴清化(1918—1943),女,原名庆华,原籍平湖县,生于北平(北京)。1930年随母迁居南京,后考入南京栖霞山师范。1935年秋,考入金陵大学,由大哥吴志恒(共产党员)介绍,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奔走于上海、南京,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被捕,在狱中始终坚贞不屈。七七事变后出狱,到延安参加革...[详细]
吴钦烈(1896—1966),号景直,诸暨孝四乡(今陈蔡镇)柯溪坞村人。中学毕业后,入浙江高等学堂。1914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科学习,得学士学位。后又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获化学硕士学位。旋任安德拿0公司化学师。1920年,在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化学工程科任教授兼...[详细]
吴滔(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石门(今桐乡)崇福镇人。自幼聪颖,无意功名,醉心艺术,终年杜门挥毫,不预外事。能诗善画,尤擅山水。山水取法高古,苍秀沉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卓然成家,名重一时。花卉墨色厚浓淡雅,无不适宜,恰似张伯安。晚年师法造化,雇舟沿运河北行,遍...[详细]
吴兴祚(1632—1698),字伯成,号留邨,山阴(今绍兴)州山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旧旗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部)。父执忠,客礼亲王代善幕,授头等护卫。 自幼聪颖,奋攻科艺,清顺治七年(1650)以贡生授江西萍乡知县。时,金声桓叛,江西郡县多被占,萍乡以有备独完。旋以守御有功,授山西大...[详细]
吴育英(1920—1949),又名宁,海宁盐官人。学生时期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考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中共支部办有刊物《书声》,育英参与、发行。1941年初,被日伪逮捕,后获释。是年秋,调往昆明中国银行。育英团结同人,很快把上海-停刊的《书声》在昆明恢复出版。1946年4月调回上海。...[详细]
吴贞毓(?-1653) 南明大臣。字元声,宜兴(今属江苏)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事唐王为吏部文选主事。事败,拥立永明王,由郎中累任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清兵南下,王奔广南,孙可望迎王入安龙府。因守护将无人臣礼,王不堪其忧,遂与贞毓谋,遣人间道驰李定国所,定国接敕感泣,许以迎王。可望...[详细]
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幼即聪颖过人,文才隽秀。清顺治九年(1652),13岁应童子试,即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梨洲(宗羲)兄弟交往。举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亦不赴任。性坦率豪爽,淡泊于名利。是时重宋诗,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