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权(1926—1988),平湖新埭镇人。1948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进开滦唐山矿工作,曾任通风科科长。解放后,在开滦林西矿任副总工程师,集体研究成功“倾斜分层采煤法”,并合著出版《开滦林西矿缓倾斜厚煤层分层采煤法》、《矿业空气压力》等书。1964年起,担任开滦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兼安全监察局总...[详细]
戴良(1317—1383),字叔能,浦江九灵山下(今属诸暨马剑镇马剑村)人。自号九灵山人。幼年不屑科举,曾学医于朱震亨,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精于医学,尤工文辞。初为月泉书院山长。朱元璋定金华,邀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担任学正。不久弃官隐逸。元顺帝(13...[详细]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世居浦江九灵山下(现属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明代医学家。父士尧为名医,自幼受家学熏陶,有济世活人之心,立志学医继承父业。时朱震亨医学负盛名,思恭徒步到义乌拜为师,潜心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学习医术。朱爱其才敏,尽以医术传之。因此“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详细]
单不庵(1878—1930),又作不厂,名丕,号伯宽、角优,以字行,曾用名恭修、常惺,祖籍萧山,生于海宁硖石。父沅华、伯父棣华均以治宋学闻名。不庵少年丧父,家境清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博士弟子员,获第一。三十二年,应钱恂之邀,去日本半年。后任双山学堂堂长,不久任嘉兴秀水学堂教习。先后任...[详细]
达受,俗姓姚,海宁石井村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6岁丧父,与母亲褚氏相依为命。9岁出家于盐官白马庙。别号很多,如万峰退叟、慧日峰主、南屏退叟、西子湖头摆渡僧、寒泉、同寿、小绿天庵僧等。晚年,达受倦游回首,重归盐官白马庙,并建楼起阁贮藏所集书画、金石文物等,道光十八年(1838)阮元为...[详细]
邓岷山 (1910-1935) 兴国县龙口镇人。1929年,他组建10余人枪的龙口游击队,担任队长,率部奇袭龙口圩,全歼靖卫团40多人。1930年,龙口游击队扩编为兴国县第三区游击连,任连长,率部赤白交界的赣县茅店一带担负警戒任务。1932年初江西军区在兴国成立,担任军区特务团团长。1933...[详细]
翟富文(1865~1942),原名文焕,字利轩(又作丽轩),城厢人。生后6个月其父病故。4岁始由祖父和母亲教导识字、诵诗、作文。18岁考中秀才,29岁乡试中举,人称翟举人。其古文、诗词造诣较深,后被来宾知县聘为雷江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四年(1898) 被聘为县团练总局会办,民国元年(1912),当...[详细]
丁莲芳(1850—1931),吴兴(今湖州)人。“丁莲芳千张包子店”创始人,人称“千张包子大王”。出身贫寒,年轻时以挑葱卖菜维持生计。清光绪四年(1878),开始试做千张包子粉丝汤。粉丝汤色白汤清,不油不腻,味道鲜美,加上辣油、米醋、葱蒜等调味品,可当点心,可作为菜肴供上餐桌。初时,挑担在湖州鱼...[详细]
丁英桂(1901—1986),平湖乍浦镇人。1915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商业补习学校,学成后留馆工作。业余编撰《西洋史参考书稿》,又与傅伟平合编《东洋史参考书稿》。1917年起,先后在出版部、图书馆、总务处、业务科任职。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商务印务馆所属东方图书馆被毁,董事会决定设立善本书保...[详细]
翟念劬(1891.8~1967.2),字秋峨,县城北门街(今城厢村公所辖)人。少年随父在雷江书院、桥漘两等小学堂、柳郡中学堂就读。 1908年,翟念劬考取桂林第二师范学校。1910年以优秀成绩毕业,次年由广西公费送北京法律学堂深造。武昌起义后,学校停课,他离开北京经广州回广西。后加入同盟会,...[详细]
董煟(公元?—1217年),南宋治荒名吏,字季兴,号南隐,今海口镇海口村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 煟任温州府瑞安县知县时逢灾荒,实施赈济、赈粜、赈贷等办法,使流民得到安置,灾民得以救济。此后,他又向朝廷进献所著《救荒活民书》3卷共5万余字,全面系统地提出救荒“五法”、“十六项”的...[详细]
董希文(1914—1973),绍兴华舍镇官华村人。1918年,随家迁居杭州。1932年起,入之江大学土木系、苏州美专、浙江国立艺专等校学习。1938年,在上海美专、湖南光陵国立艺专攻油画。1939年,随校迁贵阳、昆明,不久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1943年至1945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和临摹敦煌...[详细]
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后以号行,别署伧父、伧叟、高劳,上虞县长塘人。自幼勤奋好学,16岁中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0)从何桐侯受业,后自学数理化和外文。二十年春,肄业于浙江省城崇文书院。应蔡元培邀任绍郡中西学堂算术教员,并兼教理化与日文。在上海创办亚泉学馆,发...[详细]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市东兴区(原内江县)田家镇赵家坝人。26岁时,以长江笔名写作,成为著名的新闻记者。他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个揭示西安事变-;第一个采访“红都”延安,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创立中国青年记...[详细]
方薰(1736—1799),字兰士,一字懒儒,号兰坻、兰如、兰生、长青、樗庵,别署语儿乡农,石门(今属桐乡)人。父方梅,善书画,性豪放好游,不事生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卒于嘉兴县梅里(今王店镇)僧舍,卜葬于桐乡郭公桥。方薰性笃孝,依父墓而居,事继母如所生。家贫,设学馆于桐乡程家、金家、濮...[详细]
方於笥(1877—1945),字叠裳,号青箱,祖籍淳安,南宋末迁居歙县;明末,一支迁嘉兴定居,为嘉兴大族。於笥毕业于上海中西书院,曾游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立志反清革命,为同盟会及光复会会员。清宣统二年(1910)七月至三年十一月,任浙江第二中学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前夕,在学堂内提倡剪发辫,组织学...[详细]
筱芳锦(1910—1973),原名陈灿齐,又名彩亭,绍兴人。12岁受业绍剧名角林芳锦,攻老生,改名筱芳锦。1931年,赴沪、杭、甬献艺。擅演老生和“ ”(济公、关公、包公),有“活 ”之誉。其“海底翻”唱腔,脍炙人口,为今绍剧演员所宗。新中国成立后,任绍兴同兴绍剧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是中国戏剧协...[详细]
范古农(1881—1951),原名运枢,字拱薇,后改名梦耕,字古农,后又易名寄东,字幻庵,嘉兴人。清末秀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肄业上海南洋公学。二十六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二十九年创办毓秀小学,为城区小学校之始。三十三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物理专科学校。在日本与褚辅成、沈钧儒等交游,加入...[详细]
方英(1878—1939),女,字景昭,嘉兴人。早年入上海务本女学堂就学,以优等生毕业。初在常州执教,后回嘉兴。1912年3月,创办嘉兴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1924年,嘉兴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嘉兴县立女子中学,方英继续任校长。此后20年中,学校规模逐渐扩大,附设小学部和幼稚园。方英常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