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道华,唐代芮城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详细]
胡焱(生卒年不详),祖籍青州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一带),相传为西周胡公满后代。龙川胡氏谱牒资料记载说:“字子琰,仕东晋,拜监察御史,出按广东,官至散骑常侍。大兴元年(318),提兵镇守歙州。民赖以安,敕赐田宅于新安之华阳镇,因家焉,子孙散迁郡邑。”新安、歙州是古徽州的旧称,华阳镇是绩溪建...[详细]
华歆(157—231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历仕于东汉、东吴及曹魏,为曹魏所倚重的大臣之一。 华歆初仕时,正值汉末大乱前夕。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死,年仅14岁的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握实权。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势力,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岂...[详细]
花木兰(公元412年-公元502年),她是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辞》这一方民歌,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她代父出征、抗击柔然,被追封为孝烈将军,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均有其故事形象作品。 人物出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详细]
黄伯度(1891~1970)舒城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参加同盟会。曾任太湖、贵池两县知事。民国25 年(1936 年)任驻-一等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赈济委员会委员长、常委。民国29 年调任社会部常务次长。后去台湾。 同年(公元1891年)出生的名人: 蔡孟周 (1891~196...[详细]
黄凤翔(1538~1614年),字鸣周,号仪庭,晚年更号止庵,泉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生。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编修,奉命教习小内使读书。万历初,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讲官(在皇宫内进讲《四书》、《五经》之官)。 黄凤翔...[详细]
黄淮,明朝首辅,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著有《省愆集》等。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永嘉人(现温州市鹿城区)人,是“永嘉黄氏族系”始迁祖黄中(794~887)字大本,号...[详细]
黄人杰,字叔万,生卒年均不详,南城(今属江西)人。宋朝诗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有《可轩曲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 卷二一),已佚。生平事迹亦无考。工词,著有可轩曲林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详细]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福建省方...[详细]
黄维纲(1897--1943),字振三,号雨辰,项城市郑郭镇范营村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冯玉祥部参谋处长。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该部改编,他任29军38师112旅旅长。1937年升38师师长。1940年擢升59军军长。 黄维纲为人正直,富有爱国思想和...[详细]
黄学广(1934~)舒城县舒茶镇人。1954 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第四机械系16(火箭)专业。1959 年9 月毕业,分配至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所任技术员。后任火箭发动机研制测试技术业务组长、技术秘书,专门负责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 战斗部、发动机、引信、 及火工品的技术管理和计划工作。1965...[详细]
黄震 字伯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福建通志》卷三三)。累迁著作佐郎,通判遂州,擢江淮发运使。后知饶州,徙广东转运使。《宋史》卷三O三有传。...[详细]
黄志祥(1929~1993年) 黄志祥,曾用名黄维楼,江苏建湖人。民国35年(1946年)在上海垃圾船上当工人。解放后,黄先后任垃圾码头驳运队试用班长、区环卫所主任、所长和协理员等职。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改变环卫工人走街穿巷手推粪车的劳苦,黄带领职工建造区内第一...[详细]
滑寿(1304-1386年),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先世为许州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后随祖父迁居仪真(今仪征市),又迁浙江余姚。少时曾应举,后从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学医,继而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医术闻名大江南北及浙江一带。诊病不计报酬,病者无论贫富贵贱均前往诊治。滑寿对《素问》、《难...[详细]
字周父,宋代渤海县人(今滨城区人)。公元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钦点为状元,被委任升州通判。当时,江南刚刚平定,南唐时出家的僧人多数还俗,胡旦认为他们缺房无田,极易聚而为盗,主张在他们脸上刺字,收为黥兵。随后调任左拾遗,又曾任海州知州。胡旦喜欢议论时政利弊,多次-。983年(宋太宗太...[详细]
胡道静(1913—2003),泾县溪头村人。其父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并都参加了同盟会革命报纸的工作。胡怀琛与柳亚子交谊甚笃,辛亥革命以后,世事沧桑,然亚子先生终不能忘情于这位“非常忠实的(南社)社员,”胡怀琛精国学、工诗文,他的旧诗为柳亚子所深赏,评之为...[详细]
胡底(1905~1934),原名胡百昌,又名胡北风,舒城县干汊河镇人。5 岁时随其伯父胡继章读书,以后入城关植民小学和合肥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民国8 年(1919 年)秋,考入北京中国大学。 胡底在中国大学学习期间,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深受影响,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详细]
胡富(1446—1522),字永年,号龙峰,绩溪龙川人。七岁能诗,13岁中秀才,被时人誉为神童。成化七年(1471)27岁中举人,成化十四年(1478)34岁中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平事。入仕后,政绩颇著。弘治年间,他在任福建佥事时,福宁一地系囚犯达200余人,到任后,胡富迅速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审...[详细]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寄尘。胡朴安之弟,泾县溪头村人。少聪颖,7 岁能诗,10 岁应童子试,不愿作经书试题,于试纸上赋诗云:“如此沦才亦可怜,高头讲章写连篇;才如太白也遭谪,拂袖归来抱膝眠。”狂放不羁,交卷出场。20 岁再试,因不避清帝讳,被黜。从此深恶科举,不作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