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逢恩(1895~1931)又名筱明,泾县茂林人。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以成绩优异公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系,5 年后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和武汉大学教务长。每到一校不久,均因支持学生革命运动而被解职。在武汉时与董必武、李汉俊关系密切...[详细]
吴茂荪(1911-1984),泾县茂林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行政系,曾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官。1933年参加王昆仑主持的进步组织“南京读书会”,与主张抗日救国的进步人士开展团结抗日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茂荪任第七战区政治委员会秘书,率领一部分平津-学生组成工作队,在安徽歙县川军驻地开...[详细]
吴趼人,原名宝震,又名沃尧,广东佛山人。出生于北京,曾祖吴荣光,曾任湖广巡抚兼总督,是金石名家。父名升福,曾任江苏候补巡检。他与母定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他热爱家乡,自称“我佛山人”。后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 他18岁时家道中...[详细]
吴寿祺(1913~)泾县茂林人。抗战期间在广益中学茂林分校执教,兼总务主任。建国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并担任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相关院校: 安徽大学同年(公元1913年)出生的名人: 洪谟 安徽省安庆 吴于廑 (1913~1993) 安徽省黄山...[详细]
吴寿平,字格斋,湖北通城黄袍山(今大埚)人。嘉庆戊辰举人(1808年)。5岁能诗,7岁会文,9岁应试,少年中举,中举次年中“贡士”(古分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被称“江南神童”,8岁时曾得乾隆皇帝召见,当朝诵诗,深得乾隆喜爱。 著有《潄六堂存稿》、《耕云书屋诗话》等。 吴寿平一生行游天...[详细]
金章宗在位,仅开两榜,即泰和三年(1203)或六年(1206),因此,武天和为其间的词赋第二人。 据《山西通志》记载:“武天和,陵川人,天佑弟。(因武天佑是武明甫儿子,武天和亦然。)泰和中经义及第第一。翰林侍读学士。”此时,已经在承安四年将经义第一名状元称号取消,故同于词赋第二名榜眼。 ...[详细]
吴天明,1939年出生,祖籍今莱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黄泥沟村。1960年从影,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197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影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西望长安城,有个吴天明。”这句话,可以说是吴天明在那个时期炫目形象的写照。 1982年吴天明导...[详细]
吴小如 (1922~2014.5.11) 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安徽泾县人。九三学社成员。194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及历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古典小...[详细]
吴渊(1190—1257年),字道父,号退庵,吴柔胜第三子,宁国人。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从小就端重力学,精研兵法,胸怀大志。宁宗嘉定七年(1214),吴渊进士及第,丞相史弥远与他竟日长谈,称他为“国器也”。 吴渊初任建德县薄,为官清正廉明,“江东九郡之冤,讼于诸使者,皆乞送渊”。他在很...[详细]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安徽泾县人,十余岁来天津,久居津门。善书,真草隶篆无所不精,自幼博览临习历朝诸名家,形成清秀劲健、端庄豪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早年学苏(轼)赵(孟頫),后改学米芾,又改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详细]
吴则虞(1913~1977),泾县茂林人。资质聪颖,幼受家学,4 岁习字,6 岁习诗。父母逝世后,寄养于叔父家刻苦读书。21 岁去无锡向名师陈石遗、杨秩夫求教,备受赏识。经陈石遗介绍,去苏州谒见国学大师章太炎,因对答如流,被章太炎收为入室弟子,并加入章氏“国学讲习会”,专攻文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详细]
吴展(1899~1933),字凌霄,号修瓴,原名昌鹏,舒城县阙店乡人。幼年就读于板山王学阳私塾,后入桃溪第二高等小学。由于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报,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思想开始转变。民国8 年(1919 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的“...[详细]
吴之瀚(?~1978)泾县茂林人。早年留学德国攻读建筑工程学,学成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授。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同年(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 杰克 (1900~1978)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韦丛芜 (1905~1978) 安徽省六安叶...[详细]
吴之理,1915年8月出生,安徽省泾县茂林镇人。1937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1931年,吴之理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 1932年,吴之理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年夏,吴之理以优等成绩读完本科到南京鼓楼医院实习。南京...[详细]
吴组缃(1908一1994),原名祖襄,泾县茂林人。从小就读于私塾和他父亲创办的育英小学。1921年离开家乡,先后回茂林同沈菽园女士结婚,在养正、福群小学任教员。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毕业后去南京工作。1935年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做秘书工作达1...[详细]
夏冰流(1914~1987)舒城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民国27 年(1938 年)8 月,参加新四军,是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合肥县抗日救亡工作团团长、中共舒中舒无地委秘书、新四军七师政治联络部科长、中共皖中湖东县关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皖中...[详细]
夏侯尚(?-226年),字伯仁,三国时期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与曹丕亲近友好,曹操时期历任军司马、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曾随曹彰远征乌桓,得胜归来。魏文帝继位后,夏侯尚升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攻击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升为征南大将军;又在江陵击败吴将诸葛瑾,升为荆州牧。夏...[详细]
夏侯孜,字妤学,亳州谯人,累迁婺州剌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自兵部侍郎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唐懿宗登基,进司空,寻罢,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唐代宰相。...[详细]
亓象岑 1912年10月出生于莱芜鲁西村。 1927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莱芜城育德小学高级班。 1930年插班改入济南育英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济南学生赴南京-活动,并卧轨向- -。 193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同中学高中部。 1935年参加“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