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详细]
黄承彦,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诸葛亮岳父,黄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三国志》: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详细]
黄得功(1594-1645),字浒山,阜宁县羊寨乡人。少孤,与母徐氏居住在一起。少负奇气,胆略过人。十二岁那年,他母亲将酿熟的酒放在家里,被得功偷饮至尽。母亲责怪他,得功笑着说:“这个偿还您容易。”当时辽事正急,得功持刀混杂在行伍里,寻机而出,斩首二级,得赏银五十两,归而送给母亲,说:“儿就用这...[详细]
黄公度(1109-1156) 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其咏梅词有好几首,盖是欣羡梅傲雪凌霜之高洁品性故也。公度作品多运用朴词造感人之深境,可谓深得“词浅意深”之妙,艺术造诣很高。代表作有《菩萨...[详细]
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详细]
【胡登洲】(1522~1597)中国伊斯兰寺院经堂教育创始人。字明善。咸阳市渭城区人。明嘉靖年间,朝觐麦加回国后,立志兴学,率先改革口口相传教义的办法,开创了我国伊斯兰寺院经堂教育。他专心研究宗教哲学,使用阿拉伯文经典,创立了伊斯兰教陕西学派,被中国穆斯林尊为“胡太师祖”。 胡登洲幼年学习...[详细]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详细]
胡天游(1696~1758) 清代骈文家、诗人。一名□,一度改姓方,字云持,又字稚威。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雍正己酉(1729)副贡,乾隆丙辰(1736)举博学鸿词,补试因病作罢;己巳(1749)举经学,又因病再罢。后客死于山西。胡天游善作骈体文。骈体文从唐代以后日趋衰落,清初,陈维崧、毛...[详细]
中国各地,自来有以八景之称推介本地风景名胜之传统。1991年增城新评定的八景中,有"凤台揽胜"与"雁塔长虹",此二景在明代的增城八景中原已有之,分别称"凤台凉月"、"夹江耸塔"。这两处景观皆与明代增城历史名人胡庭兰有关。胡庭兰曾在风凰山上凤台书院讲学,在增江西岸的豸山上倡建风水塔雁塔,后来成为增...[详细]
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别名胡光墉、红顶商人,晚清徽商、从二品-。作为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曾协助创办福州船政局、上海采运局,开创胡庆馀堂雪记药号等。胡雪岩经商讲究“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红极一时的胡雪岩最...[详细]
胡余德(1762-1845):清绩溪上庄人,名正,字端斋,号荣朗,徽墨著名制造者。墨工出身,后改“开文”为店号,制造并营销徽墨,蜚声海内,人称“胡开文”,他制墨精于原料选配,对生产工艺要求严格,质量过硬,和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并称为清代“四大名墨家”,所制“苍佩室”墨,造型新颖,墨质精良,曾为...[详细]
胡宗宪(1512—1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1589),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省)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为人多智略,擅...[详细]
贾逵(30~101年),字景伯,东汉学者,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父亲贾徽是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的学生,造诣颇深,著有《左氏条例》一书。贾逵在父亲的教诲下,自幼埋头读书,专注于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之间。20岁左右,他已能背诵五经正文和《左传》一书。后来,他终于继承...[详细]
窦建德(573年-621年8月2日),是隋末割据诸侯、农民起义领袖。曾近领导河北农民起义,击杀薛世雄;称雄河北,建立夏国;攻灭宇文化及,恩抚人民。武德四年(621年),为救王世充而被李世民俘虏,同年七月于长安市斩首,时年四十九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详细]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清朝第七位皇帝,原名永琰,乾隆之子。1796年,乾隆禅位,嘉庆登基,但直到乾隆帝去世后才独揽大权;在位期间惩治和珅、整顿吏治,镇压白莲教乱,但仍旧闭关锁关,加之 流入等问题,始终无法扭转清朝由盛转衰的步伐。1820年,颙琰在...[详细]
贾宗伊(?~1913) 宗伊字绍洛,郑州南街(今南大街)人。辛亥之役,革命要人,在郑州暗设机关,拟乘时反正,断绝清军南路饷械,宗伊来往奔走,与有力焉,共和后充当国民党干事员。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宗伊潜赴南昌,约熊嗣鬻来郑,联络党员,相机起义,相应“二次革命”,发展反袁斗争。宗伊...[详细]
金承绪(?~1913) 承绪字绍先,世居郑州法院西街,回族,中学卒业,被选为县议会议员。慕孙逸仙之风,醉心共和,充当国民党交际员。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英眦欲裂,适逢熊嗣鬻来郑联络党员,拟据郑州为根据地,相机举事,秘密筹划,响应“二次革命”,发展反袁斗争。不久事败被捕。是年8月...[详细]
晋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详细]
姬鲜(?~前1113) 西周初管国始封君。周文王第三子,武王弟,成王叔。武王十二年(前1123)灭殷,次年(前1122)封其弟叔鲜于管(今管城回族区),使其“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故姬鲜亦称管叔或关叔,又称叔鲜。周成王元年(前1115年),王年幼,周公旦摄政,鲜与蔡叔姬度疑周公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