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栋(1901~1957)又名养天,字良楷,化名陈铁如,旌德县梅村人。早年就读于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民国10 年(1921 年)暑期陪同教务主任恽代英到旌德县进行革命活动。毕业后,由恽代英介绍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教书。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详细]
梅达君(1908~)宣城(今宣州市)人。民国19 年(1930 年)东吴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曾任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教员、上海慈愿难民收容所主任、上海工商职员贷金处主任、东方联合营业公司副经理。民国34 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第一、二届理事。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详细]
梅大梁 (1909-1928) 旌德三都梅村人。1921、1923年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休宁万安省立第二中学就学,因参与和组织-,先后被两校开除。回到家乡后,在三都补习学校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11月,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建立,梅大梁为支部成员。1926年春,补习...[详细]
梅鼎祚(1549-1615) 明代文学家,戏曲、小说家。字禹金,号胜乐道人,宣城(今属安徽)人。父守德,嘉靖间进士,官给事中,以忤严嵩出知绍兴府,累迁至云南参政,归建书院讲学,世称宛溪先生。申时行为内阁大学士,荐举他入朝,辞不赴。归隐于书带园,又建“天逸阁”、“东壁楼”、“鹿裘石室”等处为藏...[详细]
梅庚(1640—1722),字子长,号雪坪,晚年号听山翁。梅庚的曾祖父是大戏剧家、诗人、藏书家梅鼎祚。他的父亲梅朗中是复社名士,善于书画诗文,在当时被称为“三绝”,可惜36岁就英年早逝。梅朗中著有《书带园集》16卷,又编《赋纪》50卷(所辑为唐以前之赋);他的书画作品大多失传,《国(清)朝画识》...[详细]
梅光迪(1890—1945),字觐庄,又名迪生,宣城县西梅村人。6岁始随其父攻读四书五经,过目成诵,有“神童”之誉。14岁应童子试,中秀中。时值晚清,国势孱弱,国人倡洋务,废科举,崇尚西学。遵从父命,他于1905年考取安徽高等学堂,为堂长(即校长)严复得意门生。三年后,转学至上海复旦公学(今复旦...[详细]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详细]
梅询(964—1041),字昌言,宣城梅氏第三世孙。端拱二年(989)进士,授利丰监判官。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把他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当时契丹屡次侵犯河北,首领李继迁又强攻灵州,边事危急。梅询-献策:将朔方授予吐...[详细]
梅远(生卒年不详),字维明,原籍吴兴。唐昭宗光化(898—900)年间,入宣州刺史王茂章幕中。一说梅氏远出梅伯,“世久而谱不明”。梅远到宣城后在城南双羊山下梅溪河畔筑室定居。并作《筑室》之诗:“昔住苕之南,今适宛之北。溪山故缭绕,往来等乡国。爱此太古风,不但占林越。岚气敬亭浮,波光响潭接。虽在城...[详细]
孟秋,字子成,学者称我疆先生。辞世后谥清宪。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祖籍山东茌平县广平乡孟家庄。始祖孟通移居东阿县安平镇(今阳谷县张秋镇)孟家海子村。 孟秋自幼凝重端淳,读诗书即通大意,不为训诂所束缚。早岁从老师学《毛诗》,自学到《桑中》诸篇,即弃去不再读,换读...[详细]
慕立基(1928~)蒙城县人。民国35 年(1946 年)入上海体育专科学校学习,民国37 年毕业于安徽学院。先后于安徽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学院,任副教授和教授。从事学校体育教学40 余载,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老体育教师。1959 年被评为国家级田径裁判员...[详细]
倪鹏伍(1932~)桐城人。1955 年东北林学院采运专业毕业,1957 年研究生毕业。历任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林业成人教育研究会理事等。长期从事林业企业管理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林业企业管理》等。同年(公元1932年)出生的名人: 任士杰 ...[详细]
潘良贵(约1086—1142),字义荣,号默成,金华城区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授秘书郎。后提举淮南东路常平。 宰相蔡京父子屡欲与之结交,被其拒绝。南宋靖康元年(1126),钦宗问谁可为相,良贵言何?、唐恪等4人不可用。遂被当权者视为狂妄,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即...[详细]
潘忠哲(1932 ~)舒城县城关镇人。1956 年8 月参加工作,1956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1 年(1942 年) 至1951 年, 先后就读于舒城示范小学和舒城中学初、高中,1952 年入南京大学学习, 获大学本科学历。1956 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翻译;1957 年在南京大学先后...[详细]
裴潾,生年不洋,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以门荫入仕,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 唐敬宗宝历初年,裴潾曾任给事中,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调任汝州(河南省临汝县)刺史,兼御史中丞,后来因为违法...[详细]
裴贽,字敬臣。及进士第,擢累右补阙、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昭宗时,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幸凤翔,为大明宫留守。罢,俄进尚书左仆射,以司空致仕,为朱全忠所害。 【生卒】:?—905 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字敬臣,排行三十五。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第,任主客、司...[详细]
裴骃(Yīn),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史学家,“史学三裴”之一。裴松之之子,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参军,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详细]
裴漼(?—736),绛州闻喜人也。世为著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时年少,美容仪,刺史李崇义初甚轻之。先是,州中有积年旧案数百道,崇义促琰之使断之,琰之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雳手”。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