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伦(1915—1961)郯城县倪村人。1953年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后,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 充增农家肥,使玉米、水稻、小麦的亩产分别达到400、400和350公斤。 翌年,建起了砖厂、水泥厂等,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1957年被评为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 ...[详细]
李孟悦(1864—1924)聊城县朱老庄乡四甲李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清末武状元。自幼喜爱武术,在其父(武秀才)和堂叔(武举人)的教导下,勤学苦练,精通各种武艺。20岁中武秀才,23岁中武举人,25岁中武状元。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李...[详细]
凌云志(1898—1933)郯城县港上镇前樊埝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村党支部书记。1933年7月2日,沂武河区因苍山-计划泄密先期举行。当晚集合-队伍30余人、 长枪30余支,收缴赵楼等村地主0,成立了150余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任大队长。翌日率部与徐腾蛟等-队...[详细]
林梦白 (1890—1944)博平县人, 今属茌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了阳谷坡里-。-失败后,调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同年5月任中共鲁西县委书记。此后,长期在当地坚持隐蔽斗争。1937年10月中共鲁西县委并入博平县工委后, 留袁楼做基层工作。 1940年春调中共鲁西区运...[详细]
李庆海 (1947—1979)肥城县仪阳石坞东村人。 战斗英雄。出生农民家庭。1955年入学。1961年考入初中,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1964年参加农业生产,热爱集体,积极劳动,经常帮助军属、五保户挑水扫院,运粮运柴。1965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69年3月, 他应征入伍,同年7月加入中...[详细]
李庆双(1965—1985)邹城市大束镇岗上村人。1984年12月参军入伍。翌年5月随部队到了云南边防前线,5月30日,在“1072”高地作战中,他毙敌4人,身负重伤入院治疗。 伤未愈便返回前线。在7月19日夜战中,又身负10余处伤,仍坚持为战友压子弹, 战斗结束后,荣立一等功。经过3个多月的医...[详细]
李全(?—1231年),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宋著名抗金义军首领。他勇悍而有谋略,因善使铁枪而以绰号“李铁枪”闻名一时。他所统领的抗金队伍声势很大,坚持抗击金兵10余年,后来也参与过地方割据,影响甚广。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金兵占据汴州等许多地区,横征暴敛,滥杀滥劫,...[详细]
李森堂(1899—1944)肥城县(今肥城市) 人。1932年8月任小学教师。1937年任县教育科督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举办“抗日救国训练班”,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培养骨干。 1938年6月,任肥城县五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 1942年9月任肥城抗日民主政府县...[详细]
李善亭(1919—1980)原名李良增。堂邑县林里村(今属聊城市)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后,任聊堂边工委第二区区委书记、堂邑县第二区区长。1940年任堂邑县县大队副大队长。1943年任马颊河支队参谋长,后为支队长。1944年春任中共聊堂县委代理书记。1945年秋...[详细]
李圣武(1919—1949)又名李化天,乳名吉顺。因排行第三,俗称“李三”,假冒清末民初北京义盗李鸿(老燕子李三)之名,自称“燕子李三”。禹城县小李庄(今属禹城市)人。16岁跟刘鸿吉学拳术、刀箭、爬杆、登房、星夜行抢等。18岁与师兄段玉林、魏光明合伙抢劫金店、银楼、洋行。21岁起,流窜天津、北平...[详细]
李涛 (1918—1942)原名李正举。滕县沙沟乡李楼村(今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李家楼村)人。高小毕业后考进省立兖州乡村师范学校。1938年4月,赴鲁南山区抗日干部轮训班学习。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受命建立峄县西区(滕峄边境)区委,并担任区委书记。1939年9月调峄县县委工作。1...[详细]
李廷来(1919—1982)阳谷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济南联合诊所医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立中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60年、1963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 ...[详细]
刘钊(1919—1970)原名刘振武,字右斌。肥城县(今肥城市)老城镇城里人。中共贵州省委秘书长。1934年考入北平黄寺中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弃学参加革命。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肥城县委...[详细]
刘伯戈(1911—1962)原名刘振策。莱芜县西上庄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莱芜县委代理书记。1935年10月叛变。1940年后,任莱芜县长兼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组织还乡团对莱芜地区进行疯狂-倒算。1941年至1948...[详细]
刘方呈(1917—1976)临清市人。曾任临清市拖拉机站机耕队长。在机耕队实行科学管理,带领队员大搞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代替传统机耕方法,并狠抓经济管理,降低成本,车辆出勤率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地、市领导的表彰。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76年病逝。 ...[详细]
刘凤英 (1910—1978)女。 解放前随母逃荒流落于高唐县韩寨乡李化梓庄。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抖鞭使车、扶犁耕地,锄、割、打、压等男人常干的农活,她都精通。1950年被评为“平原省农业劳动模范”。1951年,率先在本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实行科学管理,率先开创...[详细]
刘福江(1906—1967)阳谷县王楼村人。全国供销系统优秀营业员。1953年,同其他两位同志一起,白手起家,创办了阳谷县城关镇刘灿明供销点。初任营业员,后任经理。常年坚持送货上门,不避寒暑,风雨无阻。送货下乡时,常为群众代邮书信、代领汇款、代换面粉和代请医生。刘福江执行政策认真,原则性强,凡是...[详细]
刘桂英(1918~1946),女。生于东台县(今东台市)洋桥口的一个贫农家庭,后随父迁居盐东县方强区大祜乡(今射阳县盐东镇)。烈士。民国30年(1941年),盐东县民主政府建立后,方强区组织了农救会并办起了农民识字班,她第一个报了名。白天和姐妹们一起磨军粮、洗军衣、做军鞋,支援前线;晚上,又带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