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质斌(1915~1998),原名任伏进,任鸿恩,潮海街道南关村人。青少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共青团 组织“少年之友社”及反帝同盟,投身到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军阀的斗争中。1931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即被派往中共苏区,1934年转为中共党员。 第二次国内...[详细]
邵庚泉(1923~1992),潮海街道南杨头村人。 邵庚泉六岁时就跟其叔父邵化南学习绘画和书法,后来入塾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了许多古典诗词知识。同时,对当地农村妇女的剪纸、刺绣等颇感兴趣,上学之余,经常向左邻右舍的老妪、村姑学习剪纸、刺绣技艺。青年时期,邵庚泉还涉足民间乐器和京剧,...[详细]
盛朗西,青浦镇人,出身清寒。在青浦县立两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喜好古文,受到教师赏识和鼓励,开始写作,在《儿童世界》等刊物发表作品。毕业后在苏州一师附小执教。1年后,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在校学习期间,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搜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资料,加以系统论述,...[详细]
盛祖江,一名伯耕,字珏斋,青浦镇人,出身于豪富家庭。民国9年(192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电机系,旋即赴美留学。11年入威斯康辛大学进修,获电机硕士学位。14年回国,就聘于上海闸北水电厂,任工程师,不久升任总工程师。后因遭匪绑架,离沪赴宁担任江苏电政管理局总工程师。抗战爆发后,在广西桂林任军事委员...[详细]
沈茎,字贞蕤,又字绎堂,别号充斋,沈巷人。明天启四年生,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大梁道。丁忧后,受特旨召见,以四品顶戴仍入翰林院,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对于民生利弊,时政得失,能向朝廷剀切详言,得到康熙帝赞赏。在大梁道时曾主修《河...[详细]
沈兰村(1910~1982),原名赞成,青阳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 年(1935 年)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他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 年夏,在共产党员苏拓夫的影响下,与陈法周、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详细]
沈培新(1936 ~ )原名沈培鑫, 青阳县沈村人,1954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就读于池州、芜湖师范,1956 年毕业于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 先后在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省人事厅、省委组织部任科长、副处长、处长,省教委副主任。1990年调任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后兼任省文联主席...[详细]
沈瘦东,原名其光,字瘦东,以字行,又字乐宾,晚年自号废翁、瓶翁、兰笋山人。原居赵巷崧泽南村,迁居青浦镇,50岁后定居于西虹桥,题其室为瓶粟斋,取陶潜“瓶之储粟,可见穷士”之义。11岁丧父,母延师课读,16岁开始作诗,常为名士传诵。18岁中秀才,后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曾任县初级中学教员、民众教育馆...[详细]
沈慰萱(1917—1947年) 沈慰萱,曾化名沈萍,重固乡章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抗日战争青浦沦陷后,沈慰萱参加抗日斗争。民国27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章堰党支部书记,利用小商贩的公开身份,下乡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将青东抗日游击区办的《自...[详细]
宋统殷(1582~1634),字献征,即墨城南官庄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由户部郎出任淮安知府。身处明末乱世,宋统殷任淮安知府时,忙于平叛治乱。因卓有功绩,升任山西巡抚。后因农民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战局失利,加之朝臣诬陷,明崇祯五年(1632年)被罢免巡抚之职,结束了官场生涯...[详细]
苏德祥为后汉宰相苏禹珪之子。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当地太守曾亲自为其设宴庆祝。席间,伶人载歌载舞,太守高兴地命伶人献辞,辞有:“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以示其父子荣耀。 苏德祥工诗文,官至右补阙,内供奉。清代学者厉鹗辑撰的《宋诗记事》中收有其《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诗。...[详细]
隋永谞(1913~1987年),字健生,龙山街道团彪庄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读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隋永谞在抗日浪潮中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二纵队孙殿斌部,被任命为该部第二支队长。4月,隋永谞率部队编为保安十六旅第十七团第二营,隋为营长,率部驻扎于崂山王哥庄一带。1938年11月...[详细]
孙道(1929—1949年) 孙道,又名孙奎发,江苏省南通县石港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出身于贫寒家庭,少年时靠叫卖大饼油条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生计。民国34年(1945年)8月加入石港镇职工队,以斗争坚决成为骨干,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石港镇建立地方武装时,为...[详细]
孙举京(1900~1986),王村镇南王村人。16岁时跟随叔父孙德朋学整骨、接骨术,22岁开始行医。历时63载,为远近闻名的骨科医生。 孙举京开始行医时,大部分药物自采自制,为人治病用药,分文不取,有时遇上生活艰难的穷苦人,还周济他们食宿。1933年4月,宫家大丈村宋氏带着儿子宫子到王村讨饭...[详细]
孙峻,字耕远,监生,家住重固孙家圩,清代嘉庆年间人。生于世代农家,从长期农业劳动中,摸索出一套修筑圩堤塘岸防御水灾的经验。他尽心尽力地修筑本村圩岸,使水涝之年,庄稼不受其害。嘉庆九年(1804年),本县遭受水灾,好多低田被掩,颗粒无收,农民病饿而死的极多,孙峻十分悲愤,遂根据自己修筑圩岸的经验,...[详细]
孙绳武(生卒年不详),字卒先,号福斋,即墨人。明万历年间贡士,初任周至县县丞,继任绥德通判,再任米脂知县。时值灾荒严重,民众纷纷揭竿,孙绳武所到之处,救灾抚民,社会得以安定。经陕西巡抚极力推荐,升迁延安府同知,奉檄监三副将军,后调任五省军前监纪。其在军中事无巨细,皆认真办理。往来雒陕之间,曾经单...[详细]
孙相祝(1909~1948),字善亭,化名王同,南泉镇时于庄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孙相祝-到东北大连金县杨家屯当劳工,由于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和-,1943年,辗转回到家乡,其堂兄孙相彩是中共地下党员,系即墨县铁路支部委员,孙相祝在其堂兄的教育和引荐下,毅然参加了抗日组织。1944...[详细]
汤明善(生卒年不详),字汝一,江阴(今属江苏省)人。明嘉靖年间,由长兴县(今属浙江省)教谕调任即墨知县。到任后,对县衙属员及差役严加管束,免其扰民;对地方豪强侵害百姓者按律惩处。一时间,即墨境内秩序井然。其时,邮传派遣十分频繁,每匹马年费白银200余两,百姓不堪负担。汤明善请示上司,通十家充一役...[详细]
汤悦,即殷崇义,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文圭子。南唐保大十三年(九五五)进士(明万历《池州府志》卷三)。官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入宋,避太祖父名讳,易姓名为汤悦。 主要作品 尝预修《太平御览》。《江南录》10卷。(根据《通志》卷65可知有《江南录》行世)。《南唐书》卷二三、《十国春秋》卷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