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山(1906—1969)益都(今青州市)人。生于鼓书世家。幼失明,颇聪慧,9岁开始随父学艺, 先学三弦,伴奏梨铧大鼓。在演唱和表演上逐渐由原来唱“北口”琴书转向唱“东路”琴书。后在青岛撂地串巷演唱琴书。1953年,他偕妻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除担任山东琴书演员兼伴奏外,还任...[详细]
李兰香(1931—1965) 女。胶县(今胶州市)人。茂腔演员。其祖父李庄儿、父亲李元林都是茂腔艺人。 她7岁时在青岛随父亲学唱茂腔,后来也唱柳腔,擅演青衣、花旦。17岁与姐姐李玉香同台配搭演唱,后来玉香兼演小生,兰香便主要饰演旦行角色。1949年秋,以李玉香为主组成青岛市光明剧团,姊妹合作...[详细]
王培佑(1855年-1915年),字保之。平度邹家坡人。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历任监察御史、顺天府尹、太常寺卿、宗人府丞等职。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次年划定“租借地”界约时,德方胁迫中方划界官员,企图进占包括即墨、胶州、平度、高密、诸城五州县的...[详细]
林三渔(1902—1987),青田仁庄乡罗溪村人,一生侨居日本,是旅日著名爱国侨领,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副会长。 林三渔家境贫寒,少年失学。1918年与乡友赴日本,靠挑煤、扛铁板、卖糖果、打杂工为生,后到皮革作坊做工,稍积累一些钱。后开小餐馆,经营中华料理餐馆和游乐场...[详细]
李润生(1901—1967) 又名李启清。青岛人。1937年10月,在青岛崂山一带参加抗日游击队,任队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供给处主任、南海军分区供给处主任、即东县工委委员、即东县行政公署主任、青岛行政办事处主任,胶东区铁路局局长、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华东铁路局工务处处长,...[详细]
刘京传 (1918—1984) 全国先进生产者。平度刘家村人。1938年7月进青岛中国染料厂干临时工。1945年2月到东镇肥皂厂干临时工,9月返回原籍务农。1953年1月再进中国染料厂品紫车间当工人, 当年被评为厂级劳动模范。当时品紫染料生产的氧化工段操作工艺落后,每批投料60公斤,只生产染料...[详细]
刘兰芳 (1904—1934) 名曰善,字兰芳。莱西河崖村人。1924年莱阳乡师训练班毕业任本村小学教员。 1925年8月与田绰永、刘坦等人成立了“反封建、反压迫、反迷信”的“少年同志社”。1931年春被国民党县政府委任为洼子镇镇长,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详细]
刘顺仙(1909—1984) 女。胶县人。茂腔演员。11岁到青岛广兴里学唱茂腔。22岁到大连等地演唱10余年。1942年回青岛,兼唱柳腔。1949年加入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改唱老旦。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老艺人奖。 ...[详细]
刘宿贤(1911~1979.4.14)莱西市梅花山街道刘家村人。1933年莱阳乡师毕业后任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学为掩护,通过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党的工作。 人物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南海地委书记、军分区副政委、专署专员等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领导同志们夜宿山...[详细]
刘坦(1911—1979) 原名刘振庆。莱西顾家村人。1927年小学毕业后任初级小学教员,并加入“莱阳县少年同志社”,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夜校。1930年,以农民协会的名义组织贫苦农民批斗了叶家庄村(今属莱阳市)大地主陈东明。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任招(远)莱(阳)边区特支...[详细]
刘旭东(1899—1941)名晓亭,字旭东。益都县(今青州市)段村人。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8月任中共益都县第七区委员会书记。1940年4月任中共益寿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41年1月英勇就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 弟、子、侄、儿媳等9人为国捐躯。1948年益寿县...[详细]
刘作廉(1914—1961) 艺名刘森。即墨挪城刘村人。14岁投师学艺,工旦角。17岁开始登台,主要在青岛东镇大陆市场戏院演出。19岁崭露头角。他对即墨柳腔进行改革,将梆子、京剧和评剧等剧种的长处融于柳腔中,使柳腔得以丰富和完善。1956年成立即墨柳腔剧团,任团长,率团活跃在胶东半岛。他先后...[详细]
李玉香(1926—1982) 艺名“大嘲”。女。胶县(今胶州市)李家河村人。全国先进工作者,戏曲演员,青岛地方剧种——茂腔艺术的代表人物。李玉香自幼家境贫寒,靠父母游乡卖唱为生。她天资聪颖,受其母姜氏(肘鼓艺人,艺名“二花包”)的教诲, 5岁时就开始盘凳子演唱,18岁时与其弟、妹组成“李家班”...[详细]
李肇岐(1904—1941) 即墨李家西城人。中共党员。1938年,成立“抗日独立中队”,任队长。12月,所率部队冲破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到达黄县八路军驻地,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六十五团,任团长。从此率部转战于蓬(莱)、黄(县)、掖(县)和招(远)、栖(霞)、莱(阳)等县。19...[详细]
李佐民(1912—1940) 原名天佑,又名拙民。莱西李格庄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济南第一师范。历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莱阳县队宣传部副部长,黄县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三支队总务科长,八路军五支队政治部干部教导队、五支队海防指挥部、五支队六十二团政委,胶东抗日联合指...[详细]
罗清(1442—1527年),又名罗静、罗怀、罗孟洪。山东即墨人。明代著名僧人。他是罗教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尊称他为“罗祖”。 罗清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兵的军旅家庭里,艰苦的军旅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因此,从小就磨练了他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的意志,使他具有坚强的性格。他的籍贯隶属于北京密云...[详细]
吕尹波(1921—1967) 曾用名吕泽、博泉、韧博。平度吕家集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平西县党组织发起人之一。1940年任胶东《大众报》社部长,后历任鲁中前线记者团团长, 新华社鲁中分社记者、主编等职。1946年1月任济南军调部记者团团长。解放战争期间长期兼任张鼎丞司令员的政治秘...[详细]
马光星 (1953~) 土族。青海民和人。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1976年起在青海民族学院教书,1986年至今在青海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任职,历任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果洛州文联副主席,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土族文学史》、《...[详细]